左宗棠撰对联集?
一、左宗棠撰对联集?
左宗棠论及读书最为有名的一幅对联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左宗棠年仅24岁时,在二次会试之后,因不甘心出任可以保举为县令的“誊录”,而写下的用于激励自己的豪迈联语。当然,这幅对联后来也就成了诸多志存高远、立志有为的青年才俊,激励自己奋发读书、心忧天下的警语。
左宗棠一生爱好读书,可谓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他曾有一联说自己“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他还告诫儿子说:“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就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可见其对读书的重视和他自己每日必须读书的认真。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谈书、读书的。
一、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何在?左季高有以下对联明示。
“五风十雨岁则熟,左图右史身其康。”只有经过风吹雨打或风拂雨露庄稼才能成熟,只有多读河图洛书、经史典籍,身心才会健康。
“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自古以来,只有爱好读书,明理学道,才能造就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富有爱心之人。
“人能转世无如德,学可传家只有经。”传家之宝只有经书。
“经济以诗书为鹄,文章得山海之华。”经世济民要以诗书为鹄钥或鹄翼。就是要以诗书为门锁或翅膀。
“吟诗妙得忘荃意,读史频闻拍案声”。吟诵诗词可得“得鱼忘筌”的惬意,读诗可得“拍案惊奇”的欢心。
“读破万卷诗逾美,朝作千篇日未晡。”多读书,创作的诗词才更加优美。学养学养,多学才能养才。
“家藏古史存疑是,天与高才割爱难。”多读书,把自己做强做大,成为高才、大才,不怕没有用武之地,上天或他人想割爱都难。
“无事时不可或倦,人贤者视其自修。”此联与当代一句名言——“人的区别在业余时间”——当为异曲同工。没有事的时候不可倦怠,要珍惜时光多读好书。贤人能士,主要靠自修自学,并非天生或老师教导。
二、什么时候该读书?什么地方好读书?左宗棠告诉我们:
“渔蓑句好真堪画,燕子日长宜读书。”春天宜读书。
“清荫满阶开画本,古香一榻坐书城。”夏季宜读书。
“孤云出岫真堪画,远水粘天宜读书。”秋天宜读书。
“雪窗快展时晴贴,山馆闲临欲雨图。”冬天宜读书。
“未须百事必如意,且喜四时长见书。”虽然事事如意不可能,但读书不分季节,四时都宜读书,四时读书都是欢喜快乐的事情。
“松风临水朝磨剑,竹月当窗夜读书。”夜间也应读书。
三、应该如何读书?左宗棠体会最为深刻:
“闭门读书不交人事,脱巾独步时闻鸟声。”读书要耐得住寂寞,要少扎人堆。
“观书要高着眼孔,作事须守定心知。”读书要多读好书,多读令自己仰视的书籍,要高处着眼,取法乎上。
“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此联最能体现左宗棠读书的基本理念。左宗棠一直“务实学”,强调读书要学以致用,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他一方面非常重视以儒学为正统地位的传统教育,另一方面也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历史、时事、农学等多方面知识,因此,才成就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
“每读书史多求理道,亨明师匠无忽徽言。”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书信中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若陡然信口诵读而无得于心,如和尚念经一般,不但毫无意趣,且久坐伤血,久读伤气,于身体有损。陡然揣摩时尚强调而不求知于理……”他告诫儿子读书要“求之于理”,他还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功夫,所以养心者在此……我不望尔成个世俗之名,只要尔读书明理,将来做个好秀才,即是大幸。”
“以古今大文为述作,与天地清气相娱游。”“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既读万卷诗书,又行万里长路;既读案头之山水,也读地上之文章,方可得神悟、得妙谛。
“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这是左宗棠为江阴南菁书院题写的对联。读书要读出个中滋味、读书趣味,必当从容读来,不可浮躁,不可囫囵吞枣,不可断章取义,不可浮光掠影。
四、要读书还得爱书、藏书。正如俗谚所云:“我们改变不了气候,但可以创造小环境。”藏书便是自己给自己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万卷藏书宜子弟,诸峰罗列似儿孙。”藏书万卷,不仅给自己创造良好读书条件,更主要的是为子孙创造读书环境,提供读书榜样和氛围。
“几亩荒园都种竹,数间茅屋半藏书。”荒园种竹是以警心、静心;茅屋藏书堪称书痴、书虫!
“负郭无田荒园种竹,传家有宝茅屋藏书。”左宗棠是晚晴名臣,著名爱国将领,曾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堪称功勋盖世、文武兼通,军政兼备、德高望重的旷世奇才,但他却一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刚明耐苦,布衣蔬食”,所以“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但他却“奇书已聚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不留金银,仅把藏书作为传家之宝,既令当今一些为后辈子孙留房、留车、留钱财的长辈汗颜,也值得深思!
姑且辑录这些,有些理解也不一定准确。
二、左宗棠给曾国藩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生平。[2]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晚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早年曾中过举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编练了“楚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屡建奇功,人称“常胜将军”。在洋务运动中,他与沈葆桢在福州设马尾造船厂,制造轮船,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做出了贡献。左宗棠是我国近代对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有《左文襄公全集》传世。
三、左宗棠送曾国藩挽联?
曾国藩去世,左宗棠听说这一消息之后,十分悲痛,于是左宗棠送去了一幅挽联,上书: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从这幅挽联中,我们可以看出,左宗棠已经给了曾国藩十分高的评价了,因为左宗棠平生谁也看不起,在曾国藩去世的时候能够主动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实在是有着十分广阔的胸襟,当然在挽联中,他也没有避讳二人之间尖锐的矛盾,但是这幅情真意切的挽联比起那些只知道吹嘘追捧的俗语却是高明了不知多少倍,一时之间曾左之间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四、左宗棠吊曾国藩挽联释义?
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曾国藩挽联。
上联是“谋国之忠,用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下联是“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
一副挽联既道尽了晚清两个重臣个性水火不容而现实又惺惺相惜的不二关系,同时又折射出两个伟大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怀。
是的,这样的历史人物之间可以对峙不服气,可以心存芥蒂,但在紧要关头,在大是大非面前,同心戮力,尽释前嫌,这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充分认识,对彼此历史功绩的折服,更多的是对对方高贵的生命内质的互相确认。
五、左宗棠给曾国藩挽联书法?
晚清有中兴四大名臣,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其中曾国藩、左宗棠虽然互相钦佩对方的能力和才干,但是却因为一件事交恶了许久。一直到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来了一副挽联,当时曾家人都很担心是不是不好的词句,但是上面左宗棠的落款却让人欣慰不已。
而与曾国藩交恶的左宗棠竟然还送来了一副挽联,上面写的是: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而落款则非常谦卑,写的是“晚生左宗棠”。
六、李鸿章送左宗棠挽联的意思?
1885年,已经74岁的左宗棠不幸在中法战争前线的福州去世。李鸿章送来一副挽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可以说挽联回忆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一生'不同'和'周旋'四字更是道出李鸿章与左宗棠多年的恩怨。
一,互相看不顺眼。民间传闻,左宗棠有一次去找李鸿章,李鸿章出来迟了。左宗棠联想起李鸿章宠爱小老婆的传闻,不由讥讽道'与如夫人洗脚'。李鸿章毫不示弱,脱口而出'赐同进士出身',一下讲出了左宗棠心病(只是举人出身,无进士功名的),结果两人从此见面都绕着走。
二,积怨加深。镇压了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和李鸿章各自率楚军与淮军追剿华北的捻军。1868年8月,捻军张宗禹全军覆没。战后论功淮军居首,李鸿章荣升协办大学士。左宗棠怀疑李鸿章所言张宗禹自杀而死的说法,率军四处搜捕。李鸿章气愤难平,写信给曾国藩说'(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二人,交恶更深了。
三,政见不同,火拼海防塞防。清朝面对来自海上威胁和边疆威胁,如何把有限战略资源分配到东部沿海与西北边疆。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防范日益崛起的日本。左宗棠着眼于解决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觊觎新疆的沙俄及英国的气焰。
面对燃眉之急,朝廷偏向左宗棠的建议。当时清朝一年的平均财政收入是8000万两白银,从1875年到1884年 (即左宗棠西征中后期)的10年间,塞防经费花了8000万两。相反,1885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 10 年间,海防经费仅有3000万 两。从这个角度看,朝廷还是主张塞防优先于海防的
七、左宗棠为曾国藩写的挽联?
曾国藩去世,左宗棠悲痛万分挥笔写下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28字挽联,挽联可见二人关系非比寻常,由此可见,二人的决裂真的只是为了朝堂重事的决策分歧,实则惺惺相惜。
八、什么叫自撰?
自己或本人动手撰写的就叫自撰。
撰,形声。字从手,从巽(xùn),巽亦声。“巽”义为“辅助”、“翼辅”。“手”与“巽”联合起来表示“动手帮助”。
比如:自唐以来,如韩愈、白居易、苏轼、张商英、宋濂、钱谦益等大家,多有僧塔铭文之作。传公却不管这些,乃预先自撰塔铭,可见是位不计世俗虚名,但求我行我素的有道高德。
九、自撰是什么意思 “自传”和“自撰”的区别?
“自传”为名词,意思是自己写的本人的传记。“自撰”为动词,意思是自己动手写。
十、自撰什么意思?
自撰是指自己撰写文章的意思。撰写文章,报告,议案,提案等,对每一种文体、格式、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撰写议案或提案,要求一事一议,提案一事一提。要求实事求是,事实清楚,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提出有具体的建议和意见,以便相关部门回复、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