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朝代?
一、林则徐的朝代?
林则徐是中国清朝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清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不久,林则徐被构陷革职,发往新疆戍边。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1839年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二、林则徐的身世?
林则徐生长在福建一户贫困的塾师家庭。其父林宾日,原名林天翰,是一位以教书为生的穷秀才;其母陈帙,又名文华,是闽中宿儒陈时庵的第五女。
林则徐生于书香门第,但家境贫寒。父亲林宾日,以教读为生,收入微薄,母亲用手工劳动分担家庭的困窘。夫妻俩并不因贫困而颓废丧志,而是谆谆教子,造就后代。林则徐从小温文尔雅,便是深受父亲影响。当时考秀才必须由廪生保送,有个“身家不清”的人送来贵重礼物,请林宾日出具保送,林宾日问他:“为何不请他人保送?”对方回答说:“因先生一向信誉好,若出具,没有人会怀疑我。”洁身自好的林宾日最不屑参与这种事,就坚决回绝了他。
淡泊、仁爱、勤奋,是林氏家风的突出特点。父亲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林则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处事为学的基本风格。后人以“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这四句话概括林则徐的人格和家风。
“任事而不牟利”。林则徐任事勇于负责,勤奋扎实,有“无一事不尽心,故无一事无良法”之誉。他位高权重,却从未借此谋过私利。他分给三个儿子的家产,没有现银,只有田屋产业分作三股,每股“各值银壹万两有零”。晚年想定居北京,却因无力购置房产而作罢,最终回到故里,住在父亲购置的老屋里。
三、林则徐的书?
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1839年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四、林则徐的诗句?
1、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2、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清·林则徐《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译文:禁烟运动像春雷一样震毁了英国鸦片贩子在零丁洋上的巢穴,笑看英国侵略者锐气已尽,切莫使他们死灰复燃。
3、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清·林则徐《塞外杂咏》译文:天山雪峰,数以万计,笏一般陡峭,玉一般洁白,它们导着作者西行,一路上与作者为伴、互慰寂寥。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译文: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5、禅海环城大九州,平生欲策六鳌游。——清·林则徐《塞外杂咏·其一》译文:无边的禅海环绕着茫茫的九州,我的平生之志就是乘着六鳌去漂游。
五、林则徐的名言?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最出名的就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一句另外还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六、林则徐的形象?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七、林则徐的精神?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我们从中国国际法学史角度看,他在鸦片战争中,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八、关于林则徐的古诗
<h2>关于林则徐的古诗</h2> <p>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和卓越的政治手腕闻名于世。除了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之外,林则徐还以其深邃的诗词而蜚声文坛。他的古诗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情感和才华,也揭示了他对社会和人类经验的深刻思考。本文将介绍林则徐的一些著名古诗作品,并探讨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p> <h2>《杂诗·满江红》</h2> <p>《满江红》是林则徐的一首著名古诗,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雄浑激昂的笔调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保卫国家的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精神。它描述了满江红色的战火与浩荡的江水相互交织的场景,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情感。这首诗使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国家的危险局面,同时也表达了林则徐对中国人民的赞美和敬意。</p> <p>此外,《满江红》还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富有感染力的词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激情激发了后来许多文学家和诗人的创作灵感。这首诗的流传不仅仅是对林则徐个人才华的赞颂,更是对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弘扬。</p> <h2>《天净沙·秋思》</h2> <p>《天净沙·秋思》是林则徐的另一首著名古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绪和情感。它通过描写枯黄的落叶、凉爽的秋风和远方的思念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充满着深情与忧思,使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人世间的离别之苦。</p> <p>《秋思》以其唯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它成为了林则徐深受欢迎和广为传颂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不仅揭示了诗人对美的热忱和感受力,也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世间的痴情和眷恋。它以其真切的情感和艺术的表现力,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p> <h2>《白日依山尽》</h2> <p>《白日依山尽》是林则徐的一首山水田园诗,也是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体验的写照。它以深邃的目光观察大自然的景象,以流畅的笔触和精准的形容词描绘了白天与山川的交融之美。这首诗将人置身于山间田园,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它以其朴实清新的风格和对山水的细腻描绘,使人们深入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宏伟。</p> <p>《白日依山尽》以其对大自然的细腻描摹和对山水之美的颂扬,使林则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山水诗派代表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也通过山水之美的描绘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它以自然的背景和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了一幅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画卷。</p> <h2>结语</h2> <p>林则徐的古诗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诗歌的形式,他描绘了社会万象和人情世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情感。林则徐的诗词具有深藏的哲理和智慧,使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得到精神的滋养。他的诗歌不仅成为文化瑰宝,也是人们情感反思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媒介。通过他的古诗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才情与智慧,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九、林则徐写的书?
林则徐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1839年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十、林则徐的林出自?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称誉。
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