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挽联 > 正文

子路颜回典故?

2024-10-30 06:56:5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子路颜回典故?

颜回偷食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缺粮,饭菜全无,七天粒米未进,体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着休息。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一些米,回来后就煮起了饭,快要熟了。孔子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用过的饭是不能祭奠的,否则就是对先人不尊重——成杰注)颜回回答道:“使不得!刚才煮饭的时候,有点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不好,我就抓起来吃掉了。”孔子叹息道:“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时也依靠不住。学生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子路穿衣

有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看到之后说:“仲由啊,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水从汶山刚刚流出来的时候,连一个酒杯都无法漂起来;到了长江渡口的时候,两条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难,而且不避风都无法渡过。”子路问:“敢问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的水势一开始并不大,后来因为逐渐地接纳众多的水流,这才成为一条大河的啊!你现在穿的衣服这个华丽,华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还有谁能够再给你增添点什么呢?”子路以为孔子对他所穿的衣服太华丽而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换了一身衣服才进来,并且对孔子表现出很恭敬有礼的样子。

孔子看到子路还不是很明白他所说的道理,就接着说:“仲由啊,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说话谨慎的人不会虚夸浮华,行为谨慎的人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表面上很聪明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应该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事就说能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就说没有能力做到,这是做事的要领。说话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是智慧的体现;做事不生枝节而简练,是仁德的体现。如果能够既能智慧,又能仁德,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呢?”

二、子路和颜回的故事?

出自《论语》第十章节,子路颜回传。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三、颜回是子路儿子?

颜回不是子路儿子,是颜路的儿子。

颜路(前545年—?),颜氏,名无繇,字路,世称颜路,春秋鲁国(今属山东省)人。他是孔子爱徒颜回(颜渊)的父亲,父子俩曾先后在孔子门下求学。孔子早期的弟子之一。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四、子路子贡颜回岁数?

子路:孔子学生,生于公元前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享年,62岁。

子贡:孔子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处于公元前456年。享年,64岁。

颜回:孔子学生,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享年 40岁

五、子路颜回什么意思?

春秋时期,孔子有两个得意的门生,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子路。颜回自幼习文,是个穷人家的孩子;而子路自幼练武,家里十分富有。

颜回,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

这句话意思是:颜渊、子路陪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

原文是: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子路陪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用破了也不会抱怨。”颜渊说:“我愿意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六、颜回赎人子路救人典故?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扩展资料: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

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

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

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

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七、孔子子路子贡颜回谈话典故?

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知弟子之心,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在最困难、道不得行的时候,“知弟子有愠心”,于是就同一个问题向弟子发问,并分别施以教诲。子路、子贡、颜回都是孔门的高徒,同对一问,但所答不同。从三人各自的答语中,可见其个性人品与智慧胸襟。

子路憨直,勇于自责,所以回答孔子之问,皆从自身寻找原因。“我想是我们还不够善良,人们不相信我们;我们还不够聪明,人们不按照我们的意见行事。”孔子不满意子路的回答,用两个反诘问句,以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为例,告诉子路,仁者之心不一定都被信任,智者之见不一定都被采纳实行,用语亲切。

子贡聪颖,机于权变,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谏夫子“少贬焉”,略微降低一点标准。孔子不同意子贡的建议,以良农、良工为喻,强调修己,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与理想追求,不能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远大志向和人生目标,教诲之中含有批评。

颜回注重自身修养,追求精神崇高,人格完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孔子之道笃信不疑,不因时艰路难而改其志。其回答最合孔子之意,因此孔子“欣然而笑”,对颜回大加赞赏。时君无识,不知孔子之道“最为高”。子贡、颜回皆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子贡建议老师“少贬焉”,颜回则建议老师坚持走自己的路,“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八、跟颜回和子路同名的有哪些人?

     和颜回、子路齐名的人有冉求、子贡。四人为孔子最有名的弟子。

     孔子最疼爱的弟子就是颜回,孔子不喜欢夸奖别人,但是在论语中却夸了颜回四次。孔子之所以如此喜欢颜回,是因为颜回是最能理解孔子之道的人,也就是说颜回是孔子的知音。

       子路是最具政治才干的弟子,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路询问孔子的问题大多是围绕着怎么处理政事。子路先后在鲁国和卫国做过地方长官,取得了不错的政绩。

     冉求是鲁国人,是鲁国执政大夫季康子的家臣。鲁哀公十一年,齐国的国书和高无丕带领大军攻打鲁国。冉求先说服了犹豫的季康子,又说服了鲁国的卿大夫叔孙氏让其出兵,之后又出谋划策击败了齐国军队。

      孔子的众多弟子当中,子贡是最有钱的。子贡因为熟悉经商之道,经常能够准确地预测市场行情,以致家累千金。史记中就记载,子贡到各国去的时候,诸侯的国君都要与他平等相见,后世更是把他与范蠡、吕不韦等大商人放到一起,有“陶朱事业,子贡生涯”的说法。

九、子路,颜回的性格特点在现实中的意义?

孔门高足中最为后世所知的恐怕当属颜回和子路了,但有意思的是,颜回和子路却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天壤之别。似乎在孔门高足中,颜回是当之无愧的“三好学生”的典范,而子路则无疑变成了“问题学生”的代表。重新展读《论语》,忽地觉得,问题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作为老师的孔子,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颜回的喜爱之情。当子贡表示自己仅仅“闻一以知二”,远不如颜回“闻一以知十”的时候,孔子也不禁感叹“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当鲁哀公问及众弟子中谁最好学的时候,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当这位最被老师看好、最能继承先生衣钵的弟子不幸早死的时候,孔子不顾礼之所限,嚎咷痛哭,并表示“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颜回在《论语》的众多记载中,可以说,是近乎完美无瑕的。但反观考量,不难发现,颜回除了亦步亦趋跟随着老师的教诲前进外,似乎一无所成,就连孔子也不无遗憾的说过“回也,非助我者也,于无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纵观论语,颜回似乎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倒是一向不被看好的子路经常有惊人之语。

颜回,的的确确可以被称为“道德楷模”,但或许也仅此而已了——虽然,我承认做到这一点已经甚为难得了。作为孔门德行科的“上首弟子”,颜渊似乎除了自修己身之外,既不能“领众熏修”,也不能泽及后人,他除了被当做“道德楷模”供入庙堂之外,别无它用了。——借用《庄子》的一个命题,这样的学生,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呢?

再来看看子路。似乎子路从最开始就很不被看好,他跟孔子“狭路相逢”的时候曾经企图“陵暴孔子”,后来被孔子“设礼稍诱”,子路方才“儒服委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为学生,他是最不让老师省心的,甚至脑子短路地问出了“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样的问题,孔子不满的回答了一句“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我仿佛看到了孔子怒发冲冠、怒不可遏、怒目圆睁的样子。面对这样不肖的学生,孔子甚至放出了“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的狠话(《论语·先进》)。此一句,于圣人之德、于先师之风而言,简直 无异于泼妇骂街。

但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却在最关键的时候,表现出了他的“大善”。卫灵公太子蒉聩与大夫孔悝密谋篡夺卫出公辄(蒉聩之子)的王位,子路进谏未果,欲燔台

十、你认为子路和颜回分别是怎样的人?

子路被打落马下,还不忘戴好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数千年来都说他迂,我看未必,这是宣传礼仪的最后广告。匈奴被汉化是接受了儒学许多礼仪和文化,比如敬老愛幼,匈奴一般是把好马好肉食都给年轻人的,适应战争需要。60以上就有让他自然老死的风俗(北方的话人墓),也有叔叔接嫂子的习惯。一来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二是战争青年死亡多,有时嫂子很年轻,沒有人管,下场悲惨。

但是儒学站在道德高点,指责匈奴不人道、乱伦,所以一旦战败降汉,条件好了,也几代就同化了。

又如苏和牧羊被俘19年不降,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终叫匈奴心惊胆战共服汉德威。说明有汉文化自信的,不然坚持不下去的。

颜回是孔子的好学生了,危陈蔡同老夫子一起,饿得两眼发花。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米煮了一点饭,孔子看到颜回往嘴里送饭,说不该先吃还未祭祖。吓得回下拜说明是灰尘污飯,不敢丢所以放嘴里。说明他们是有信仰,不管何时何地都宁低线的。

那么儒学的礼仪是什么呢,就是周礼。曹孟德写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统天下曹操也认为是好的制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也认为天下归心只有周礼了,说明曹操也是儒家。所以,只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敢做乱臣贼子去称帝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