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挽联 > 正文

蒋介石的精美散文

2024-10-20 14:31: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蒋介石的精美散文

蒋介石的精美散文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瑰宝,展现了蒋介石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和杰出文人的双重身份。这些散文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散文风格和主题

蒋介石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既有个人的思考和情感抒发,也有对社会、国家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他以流畅洒脱的文字和充满哲理的句子,展现出他对生活、人性和爱国情怀的独特见解。

他的散文作品不拘泥于形式,既有长篇抒情,也有短小精悍的篇章。他经常运用比喻、修辞和寓言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和思考的深度。

蒋介石的散文风格清新脱俗,没有繁复的修辞和文字堆砌,却能让人感受到他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音乐感,读起来让人如沐春风,仿佛置身于诗意的世界。

蒋介石的人生态度

蒋介石的散文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信念。他在作品中表达了追求真理、进取、奋斗和拼搏的价值观。他相信人类的努力和智慧能够改变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他的散文作品中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用简洁而深入的文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蒋介石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散文中,更贯穿于他的政治理念和行动中。他坚信以人为本,以民为中心,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他始终秉持着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利益奋斗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蒋介石的文学贡献

蒋介石的散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现代散文具有重要意义。他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文人的才情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更在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上具有独特贡献。他以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象的本质。他的作品启发了无数读者对社会、人类和生命深度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蒋介石的散文作品具有普适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不仅适应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当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蒋介石的精美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展现了他伟大的政治家和杰出文人的才华。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感人的情感,让读者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追求真理、热爱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蒋介石的得力干将?

五虎将:卫立煌、戴安澜、杜聿明、张灵甫、王耀武

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有两种说法,不过第二种比较多。五虎上将

蒋介石的军事集团里战将如云,内有五人能征善战,屡被重用,人称“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五人后来都担任过战区司令以上高职:刘峙曾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司令;顾祝同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蒋鼎文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陈诚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参谋总长;卫立煌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司令。

八大金刚

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里,有八位黄埔军校教官出身的重要将领,深得蒋的信任与重用,号称“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张治中、钱大钧、陈诚、蒋鼎文、陈继承。此八人均毕业于正规军事学校:何应钦、钱大钧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生;蒋鼎文就读于浙江陆军讲武堂;其余五人则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高材生。“八大金刚”在黄埔军校时为蒋介石所倚重,组建国民革命军后成为蒋介石军事班底的核心,是中央军中最早的一批军、师长。

十三太保

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黄埔毕业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具体哪13人,说法不一,有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也有说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护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13人。

三、蒋介石名字的由来?

蒋先生的名字来自《易经》。我们翻开《易经》64卦,其中有一卦叫“豫”卦,其卦辞为“利建候行师”即有利于建国封候和行军作战的意思。

根据《彖传》“一刚应五柔而志于上行,顺理而运动”。豫卦的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彖》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这爻辞彖辞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于享乐,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为能居中得正。蒋先生的名字采用这一卦的美好意境,再配上势中最有利的六二爻辞。名叫介石,字中正。

四、蒋介石的几个夫人简介?

蒋介石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蒋介石与宋美龄新婚合影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请采纳

五、蒋介石先生的灵柩在哪?

叶落归根,是炎黄子孙的传统,就算经过时空的阴隔,政治因素的分歧,还是能够打破任何对立的意识藩篱,这也是“蒋介石灵柩回家”这一话题引起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原因。也正因为同一血缘、同一文化以及大陆呈现出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更多台湾商人融入了大陆的经济生活,潜移默化地消弭着两岸的分歧和对立。这种自下而上的愈演愈烈的交融,让我们看到了两岸人民的民意,看到了两岸关系的前景。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十六大台湾团代表、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台胞联谊会会长陈昭典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深情感慨。

陈昭典说,浙江人民对台湾同胞非常热情,包括蒋介石老家奉化的老百胜对蒋也很宽容,如果蒋家愿意让蒋的灵柩回乡安葬,而且按一定的程序来办,应该没有问题。但他同时指出,蒋介石一直希望能把自己葬在中山陵,与孙中山先生葬在一起,这恐怕不能实现。

毕竟同根同源,“蒋介石灵柩回家”这一话题一时间引起全球华人的关注。

凄凉离乡

1919年4月25日,迫于战事紧急,蒋介石离开溪口,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故乡的土地一步。

此前,宣称“下野”的蒋介石在故乡“超长时间”地隐居了3个月零4天,并且在溪口与全家过了一个大年夜,是其自1913年离乡以来36年中的第一次。

离别时,“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谁为为之,孰令至之一?一息尚存,誓必重回故土。”

蒋家父子一行乘车换轿到溪口40公里外的海边,再坐竹排上汽艇,由汽艇军舰。甲长戴扬士记得自己撑的竹排还未回到岸边,就听到太康舰上士兵欢迎蒋介石的口号声。蒋介石给撑排的40位甲长每人赏了一块银元。太康舰载蒋家父子抵上海赴台北,其后是中美号座机送他们在福州、广州、重庆、成都之间节节奔走,在他们背后是红旗滚滚。

同年12月10日午后2时,中美号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目标台湾。“俯视眼底大陆河山,心中枪然”。当天下午6时30分,蒋介石一行抵达台北。在大陆统治了22年的蒋介石,自此退缩到台湾安了26年。

蒋介石在溪口时曾经反省道:“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为晚也。”(1949年2月1日日记)“直到撤离大陆以前,蒋介石的生活一直动荡不安,在台湾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但相对来说,生活要平和稳定得多。”美国著名政治传记作家布赖思·克罗泽在他的《蒋介石传》里写道。

蒋介石复杂的思乡情结

虽然偏安一隅,局势岌岌可危,但是蒋介石的“人在台湾,心在大陆”的意识相当明显。他在统治台湾的政策上,一切建设,几乎以“反攻大陆”的理念铺路,他不容异已反对,就算是麾下的幕傣爱将,一旦提出“反共无望伦”的看法,也一律重刑严惩,这种行为一直为世人所唾弃。

但在另一方面。蒋介石要求尽量在台湾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仍需客观承认。

在百年大业的教育问题上,蒋介石不断地灌输“台湾民众恨大陆”的理念,在学生对自己家乡尚是一知半解时,就要求他们对大陆省份地形倒背如流;在国文课本上,则提供蒋母教诲自己的文章供学生背育。他甚至压抑台湾当地通行的闽南语,成功地推行了两岸民众都能沟通的“国语”,这使得两岸虽有半个世纪的隔绝,但是却让台湾民众对大陆没有想象中的陌生,让两岸民众间仍然存在一股共同的文化血脉。

另外,他的思乡情结含蓄地寄托在所居官邸及行馆上,要求有类似故乡浙江奉化的景致。

以“大溪慈胡”为例,此地原名碑尾,位于桃园县大溪镇与复兴乡交界处。蒋介石 初来此地,认为大溪的秀丽山峦,宛如奉化家乡的山水之美,因此特别喜爱这里。同时,为了感念母亲王太夫人的慈爱,故将碑尾的地名改成了“慈湖”,在此建立“总统”行馆,常常驻足于此。而这里,也变为日后安置蒋介石父子遗体之处。

除了“大溪慈湖”外,“涵碧楼”也是蒋介石生前常往的行馆。“涵碧楼”位于台湾中部,是国际驰名的观光景点。日月潭名胜之一“慈思塔”,为日月潭最高点,采中国宝塔建筑,共分9层,塔顶二层为蒋母王太夫人的纪念室,也是为感念母思而设的,可见蒋介石对于无法回乡探视先妣,感到万分愧疚。

此外,他还仿北京故宫外观建圆山饭店,饭店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圆山在当时还是世界十大著名饭店之一,饭店的建立除了想招待当时来台的贵宾外,坊间亦传说他是怀念当时在中国掌权时,得意风光的年代。

海峡“密使”

尽管表面上音讯隔绝,但海峡两岸一直有来自双方高层的暗中交流,其中的中介被传媒称为“密使。”他们在海峡两岸壁垒森严时期,起着不小觑的作用。

1950年5月下旬,高雄市“凯歌归”饭店的老板李次白乘船抵沪,成了1949年之后国共间的每一位“密使”,因为他的妹夫是陈毅的胞兄陈熙。策划者是他的两位黄埔六期同学和一位蒋经国的亲信。据说,蒋经国认为李是陈毅的至亲,“可以深谈”,最低限度,希望不要进攻台湾。蒋经国以为希望不大,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给李的意见也是:目前谈国共合作为时尚时。

1957年4月,住香港的国民党“立法委员”宋宜山坐火车入京。宋是宋希濂的兄弟,也是衔蒋介石之命来试探中共的合作意图。一年前,章士钊受托向台湾方面转送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密函。函中呼吁两党合作和统一,还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两周之后,宋返回香港写了一份1..5万字的报告。据说,蒋介石恼恨该报告对新中国的“激动”,嘱宋不必返台。1973年,宋宜山因为参加了在香港逝世的章士钊的追悼会,被台湾撤消“立法委员”职务。

1973年5月中旬,一架的专机飞抵,92岁的章士钊坐在轮椅上被抬下飞机。香港的传媒纷纷猜测,章是带着国共和谈使命的。老人家的确是受毛泽东、周恩来之托而来,抵港第二天就开始约见旧人。可惜不假年,一个半月后,章干钊在港去世。

1975年春节期间,香港的报纸发表陈立夫的文章。陈立夫在文中欢迎毛泽东、周恩来来访台,与蒋介石重开谈判,造福人民;吁请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第三次国共合作局面。据说,旅美多年刚刚返台的陈立夫是受命于风烛残年的蒋介石。两个月后,89岁的蒋介石去世。

反统战不妥协的蒋经国,在1981年就暗许自己的亲信沈诚赴大陆一行。台湾的著作披露说,沈诚在1986年至1987年里频频穿梭于两岸。1987年3月,大陆政协邀请沈诚赴北京晤谈。沈密谏蒋经国力主突破“三不”,蒋经国的回答是:对民间接触,台北方面的政策是新“三不”,就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

北方方面的建议是: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并且致函蒋经国,请他派代表到北京谈判。蒋经国的意见是不能操之过急,在双方取得一定协议前尽量不赴会。需要在政府部门成立协调机构来运作。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废除长达38年的“戒严令”。

“移灵奉安委员会”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崩俎”。

菲律宾一家报纸说:蒋介石“梦想返回大陆仍旧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蒋介石在台湾搞土改搞“党改”,就是光复大陆的梦想不改。现在,他守着的还是“一个中国”。

蒋介石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其灵柩一直停放在“慈湖”别墅。“慈湖”在台北市南60公里处,蒋在这里信照溪口的建筑样式建了几排平房,生前经常来此小住,并且批示自己身后暂厝于此。所谓暂厝就是暂时放置,并非安葬,要“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将介石在南京时,曾经选定中山陵和明孝陵(朱元璋墓)之间的一块地为墓地,并且建了一座“正气亭”以为标记。

1996年7月8日,蒋纬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组会议上,提出蒋介石、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提议成立“移灵奉安委员会,”“以安民心,促进和平统一”,造成两岸间的震撼。

因为蒋家的失势,台湾仇蒋之风日炽,蒋纬国担心蒋家父子的陵寝被突击破坏,而且蒋氏父子拖了几十年仍无法下葬,因此希望台湾当局能有所安排。

但是,当时台湾省籍情绪的问题,一再地被政客炒作,如果贸然移灵,这会让许多外省族群对当政的李登群有更多“误解”,认为本省籍的李登辉是要把“外来政权”的两蒋赶回大陆,于是移灵一事又被搁置下来。

现阶段两蒋的灵柩,由军队保护着,目前担心的反而不是被坏,而是怕被遗忘。

六、杜月笙和蒋介石的关系?

杜月笙早年在上海滩混得有头有脸的时候,人称聪明“小诸葛”,放着十六铺码头的大哥不做,毅然托朋友引荐入大亨黄金荣公馆做杂工,为的就是“跟”上大船,他日东山再起。蒋介石早年“混”在上海滩,炒股亏空,投贴拜黄金荣为师父,在此期间认识了杜月笙(一些资料提过他们结拜是事),黄老板遂介绍其往广州投靠孙中山,方有后来成功之日。这是第一拜。蒋介石后来做了合法名义的大总统,但无奈军事上打不下军阀,无法一统天下,于是曲线救国,与奉系张学良、直系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结拜金兰兄弟,借结义方式巩固地位。这是二拜。军事上不一统,就江湖上一统。蒋委员长一生不知曾拜过多少拜,真假兄弟南辨,但名义上缔结的关系网巩固了个人实力。

七、蒋介石的故乡在哪里?

蒋氏故居风景区120元/位,如果买的是雪窦山的联票则要230元。

八、蒋介石祖籍是哪里的?

蒋介石出生地:

浙江奉化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生于清朝末年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

九、蒋介石的坟墓在哪里?

1975年4月5日夜,蒋介石因突发心脏病在台北的士林官邸不幸病逝,享年88岁。第二天,蒋介石逝世的消息就传遍了全世界,而一场浩浩荡荡的治丧活动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仅存的盟国领导人,蒋介石的一生饱受争议。一方面,他曾亲自领导中国的抗战事业,而另一方面,他在台湾长达二十年的威权统治确实具有威慑力,不仅杜绝了台湾民主生存的土壤,甚至还将这种个人崇拜制度化,使台湾地区一度处于民主匮乏期。

实际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也难以维系,而其“反攻大陆”的迷梦也早已幻灭。因此,为维持蒋家王朝的体面,蒋介石的丧事就成了威权统治中最重要的一环。

蒋介石病逝后,其遗体便被送往荣民总医院保存。按照蒋经国的意思,蒋介石的遗体在荣民总医院进行了简单的防腐措施,随后正式移往国父纪念堂的灵堂保存。由于蒋介石长达二十年的威权统治,台湾民众对蒋介石的逝世难掩悲伤,纷纷从各地赶来台北瞻仰遗容。

在国父纪念堂停灵期间,一时之间人头攒动,场面空前浩大。据资料记载,单日进入国父纪念堂的人次最多时达50万人,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台湾民众的影响之深。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蒋经国自然是乐见其成的。瞻仰蒋介石灵柩的民众越多,自然也就证明蒋氏王朝的统治根基依然牢固,所以不必担心灵柩的破坏情况,蒋介石的治丧活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强烈的政治符号。

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大陆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与此相对的是,台湾当局却遭遇了外交滑铁卢。尽管蒋介石作为二战盟国领袖中的最后一位逝世者,其拥有的威望远超台湾地区领导人,但不合法终究是不合法的,一人独舞只是徒增笑话罢了!

正如上文所说,蒋介石的治丧活动尽管声势浩大,但这也挽救不了蒋家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有意思的是,为营造哀伤肃穆的气氛,蒋经国等国民党高官甚至还在移灵路上动员军人和学生“跪拜迎灵”,其丧心病狂可见一斑。

蒋经国为蒋介石办完盛大的葬礼之后,其棺椁并未下葬,而是遵照蒋介石遗愿转移到台湾桃园县的慈湖行馆安置。之所以不下葬,实际上是因为蒋介石未了的一桩心愿。

1973年3月29日,蒋介石自知病重,于是便嘱托身边的亲属和高级官员说:“我死后,将灵柩暂厝慈湖,那儿风景好,很像我们奉化老家。”言语间流露出游子对家乡的怀念。

是得,自1949年败退台湾以来,蒋介石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了。不管蒋介石生前有多么显赫的地位,在病榻前他也只是一个思乡的游子。

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根据奉化一带的风俗,人死在异乡是有特殊处理方式的。即死在异乡而又暂时不能回乡安葬的话,就先用浮厝方式处理。所谓浮厝方式,是指灵柩离地三寸,在四个角垫高。采用这样的殡葬方式,是为了让子孙能在不破土刨坟的情况下,轻易地迁葬先人。

蒋介石病逝后,仍不忘反攻大陆的黄粱美梦。他盼望有朝一日光复大陆,自己的灵柩可以葬入中山陵附近,以证明自己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不过,向来以总理信徒自居的蒋介石,却忘了自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犯下的种种罪孽,当他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时,就早已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值得注意的是,蒋经国逝世后,也预先交代好亲属,自己死后也希望回家乡安葬,以此来弥补自己未能在母亲床前尽孝的遗憾。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化,蒋氏父子的遗愿可能注定要落空了!

十、撰写的意思?

       撰写的意思:写作:~碑文。~论文。

     拼音:[ zhuàn xiě ]

     引证解释:鲁迅 《书信集·致山上正义》:“关于序文,恕不能如命,请你自行撰写吧。近义词:

      一、起草 [ qǐ cǎo ]

      打草稿:~文件。这个报告是谁起的草?

     二、草拟 [ cǎo nǐ ]

起草;初步设计:~文件。~本地区发展的远景规划。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