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挽联 > 正文

慈禧太后给李鸿章上的什么尊号?

2024-08-05 19:00:0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慈禧太后给李鸿章上的什么尊号?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功劳甚大。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组建淮军,着手办理洋务,创办北洋水师。190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在慈禧太后的首肯之下,他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二、李鸿章留给慈禧的信?

李鸿章临死前,给远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绪写了份遗奏,十分动情,让那年迈的老太后看了都悲痛欲绝,号啕大哭道:“(今)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而除了这份奏章外,李鸿章还在弥留之际写下了一首遗诗,全文如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自临危受命以来,李鸿章自是马不停蹄,人不离鞍,为了与各国使者斡旋,心力交瘁。而临事方知一死难,更是常人所难体会。旁人遇上难事,顶多不过一死,便可一了百了。李鸿章此刻是代表着大清与列强求和,而非议和。求和者,对方必百般折辱,千般催逼,死对于李鸿章来说算是种解脱。但他心知若无自己多方斡旋,中国必将陷入更加万劫不复的境地,是故一死难求。

而“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了解李鸿章平生的人恐怕对此句感触更深。遥想当年李鸿章进京考试,少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在20多岁之时,写过一句类似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但经历了数十年宦海浮沉,国祚兴衰,李鸿章的也从一个不可一世的愣头青小子,变成了一位踽踽独行,充满悲悯情怀的老者。不再有一眼望穿万年的高谈阔论,而更关心三百年来的国步艰辛。由“觅封侯”到“吊民残”,也反映出他的心中从只见自己,到装满了天下。

然而,尽管李鸿章晚年时力图为国尽忠,无奈世界之发展潮流,并非一人可独力改变。甲午之时,大清惨败,日本首相讥笑大清“以李鸿章一人敌日本一国”。李鸿章虽为首辅,却只是一“孤臣”,身边不但没有志同道合者,反而在朝堂中处处掣肘受限,虽身怀宝器,却无处可用。如今海外尘氛未息,自己死后,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有志之士能出来力挽狂澜,再造乾坤了。

梁启超之《李鸿章传》记载,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肝疾剧增,时有盛怒,或如病狂”。加之俄人在签约后仍不满足,还试图逼李鸿章将整个东北出卖给俄罗斯,“恫喝催促,于邑难堪”。李鸿章一直到死,都不愿对俄罗斯人松口,临死时泪流如注,“未尝口及家事,唯恨毓贤误国”。

三、李鸿章写给慈禧的遗书?

临终之时,他让人代写遗嘱,鼓励慈禧奋发图强:“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并且耗费最后的心血说出了自己的最后的遗言: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慈禧看后热泪盈眶,悲痛欲绝,她不知道失去了这位股肱之臣,大清王朝还能支撑多久,有识之士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无不唏嘘不已。

四、李鸿章写给慈禧的信?

李鸿章还在弥留之际写下了一首遗诗,全文如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五、李鸿章为曾国藩挽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这首挽联是李鸿章写的。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得到曾国藩知遇之恩。据说他和曾国藩的矛盾,主要在攻打太平天国的安庆时候,认为不应该驻军祁门,然后主动的脱离曾国藩,后来自立门户创立了淮军。当时有人讽刺李鸿章自认为自己比曾国藩厉害,所以李鸿章写了这副对联。

六、李鸿章写给慈禧的举荐信?

1840年,年仅17岁的李鸿章就中了秀才,四年之后更是高中举人。后来的李鸿章更是平步青云,在京城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他的老师蔡四先生却是科考失意,屡考不中,虽然已是年纪一大把了,但还是做着科举出仕的梦想。李鸿章也知道蔡老师的境况,每次想起恩施,总是坐立不安,想要帮助老师,却又不知如何下手。

最终,李鸿章决定向朝廷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举荐自己的老师。一次,进宫之后,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启奏道:“臣今日能够为国效力,全是承蒙老师的教诲,所以臣想保举自己的老师为大清效力。”

慈禧对于李鸿章还是相当宠信的,她深知李鸿章的为人与办事能力,李鸿章都有如此之才,他的老师自然是不在话下了。慈禧便回答道:“难的能有如此之心,但是,我要亲自见见你这位老师。”李鸿章听后,急忙谢恩,赶紧通知自己的老师蔡四进京面圣。

由于路途遥远,终于在一个多月后,蔡先生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京城。李鸿章便带着蔡先生进宫面圣,到了慈禧面前,慈禧便说道:“蔡老先生,为何徒弟中而师不中啊?”蔡先生,一生也就没怎么见过达官显贵,这一此来到宫里,见到慈禧太后,早已经是吓得够呛,更别说是回答问题了。

听到太后的问题后,蔡先生更是吓得浑身哆嗦,平时的才华横溢,侃侃而谈早已烟消云散。李鸿章见此情景,急忙上前说道:“我的这位老师没见过世面,这次见到圣颜,太过于紧张激动了。”慈禧听后:“既然如此,我不怪罪你们,念在你们师徒的情分上,赏其日付青蚨(铜钱)千枚,以度晚年。”李鸿章两人连忙谢恩。

出了宫,李鸿章便向蔡老师问道,今日在朝堂之上太后面前是怎么了?蔡四先生感叹道:“ 只因心强命不强啊, 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虽然蔡四先生在科举之路上未有建树,但是在老家合肥还是挺有名气的,被称为“城东七子之一”,他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晚清名臣李鸿章与总督张树声。虽然一生未能及第,但是蔡先生能够教出有此声名的学生,也算是清史留名了。

七、李鸿章送左宗棠挽联的意思?

1885年,已经74岁的左宗棠不幸在中法战争前线的福州去世。李鸿章送来一副挽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可以说挽联回忆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一生'不同'和'周旋'四字更是道出李鸿章与左宗棠多年的恩怨。

一,互相看不顺眼。民间传闻,左宗棠有一次去找李鸿章,李鸿章出来迟了。左宗棠联想起李鸿章宠爱小老婆的传闻,不由讥讽道'与如夫人洗脚'。李鸿章毫不示弱,脱口而出'赐同进士出身',一下讲出了左宗棠心病(只是举人出身,无进士功名的),结果两人从此见面都绕着走。

二,积怨加深。镇压了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和李鸿章各自率楚军与淮军追剿华北的捻军。1868年8月,捻军张宗禹全军覆没。战后论功淮军居首,李鸿章荣升协办大学士。左宗棠怀疑李鸿章所言张宗禹自杀而死的说法,率军四处搜捕。李鸿章气愤难平,写信给曾国藩说'(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二人,交恶更深了。

三,政见不同,火拼海防塞防。清朝面对来自海上威胁和边疆威胁,如何把有限战略资源分配到东部沿海与西北边疆。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防范日益崛起的日本。左宗棠着眼于解决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觊觎新疆的沙俄及英国的气焰。

面对燃眉之急,朝廷偏向左宗棠的建议。当时清朝一年的平均财政收入是8000万两白银,从1875年到1884年 (即左宗棠西征中后期)的10年间,塞防经费花了8000万两。相反,1885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 10 年间,海防经费仅有3000万 两。从这个角度看,朝廷还是主张塞防优先于海防的

八、慈禧和李鸿章哪个先死?

李鸿章先死。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九、李鸿章怎么称呼慈禧老佛爷?

当时慈禧是皇太后,是皇上的母亲,所以李鸿章肯定尊称为太后。至于老佛爷那是大太监李莲英给起的尊号。只在宫里这么叫。

十、慈禧与李鸿章的君臣关系怎么样?

两人的君臣关系非常的微妙,总结为:相互利用,而又相互猜忌。

首先来看李鸿章。作为汉人的李鸿章,因为太平天国的作乱,训练出了一支听命自己的淮军,成为了满清朝廷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但是,湘军裁军后,李鸿章的淮军就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李鸿章急需寻找一个靠山,还保证自己的利益。

再看慈禧。慈禧唯一的儿子英年早逝。光绪皇帝是慈禧过继来的孩子,血统不正,因此受到很多的非议。慈禧急需外援来打压反对势力。

于是,李鸿章托人找上慈禧,表示了忠心,愿意帮助慈禧打压反对势力。两人利益一致,当然一拍即合,开启了一段相互利用的蜜月期。

然而,随着光绪皇帝的亲政,反对的势力已经基本被消灭。李鸿章淮军的壮大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朝廷绝对不能容忍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掌握在个人的手中,所以就通过各种的方式对淮军已经排挤,其中就包括了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此时的慈禧和李鸿章的关系已经转变为互相的猜忌。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