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挽联
一、中秋节挽联
中秋节挽联:人有悲欢离合,之前佳节团聚添欢乐;月有阴晴圆缺,此后中秋月圆更伤心。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的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写挽联应该是立意积极的,与时代精神合拍的,对人民起正面作用。在写作中要求有针对性、真实性、不能把挽联写成通用联,既适用于张三,也适用于李四;并要有艺术性,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讲求技巧,作到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
挽联要有真实性、不能把挽联写成通用联,挽联即是办理丧事或祭祀先人时所要用到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的作用是哀悼逝去之人,表达对逝去之人的一种敬意与怀念等。
写作挽联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求对仗,讲求平仄,句式对偶,字数相等,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简短而又独具韵味。写作挽联的字体一般用楷体、行书、草书,有时也可以用隶书、篆书等。
花圈挽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上联写词,如“XXX千古”“沉痛悼念XXX”等;下联写送挽联的人,如“XXX拜挽”“友XXX敬挽”等。
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
人有悲欢离合,之前佳节团聚添欢乐;月有阴晴圆缺,此后中秋月圆更伤心。
中秋痛失慈母,
佳节追忆亲人。有用请采纳
应该是中秋对联,每逢佳节倍思亲,最好是不要写对联,因为会越想起自己最亲爱的母亲
出现了错别字,不能用挽联,应该是对联,挽联丧事用,一字只差意思全变。
二、请你撰写一副挽联,祭慰死者,勉励生者。字数在10—20字之间
上联:汶川一震惊天府,巴蜀大地满疮痍,
下联:八方支援感天地,万里神州尽一家
上联:神州大地降噩耗,震三山五岳,
下联:中华儿女同携手,看十指连心
上联:国家之大灾,
下联:国民之大殇
上联:家毁校毁庄园毁毁了再建,
下联:树亡人亡心不亡从头再来
上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抗地震,
下联:举国上下同悲同哀齐慰逝者
上联: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下联:支持国货,国人义务。
上联:川地降灾难,
下联:国人献爱心
上联:地震无情,死不瞑目,
下联:万众抗灾,情感苍生
上联:大地震无情摧毁你我家园,
下联:全华夏援手再建美好明天
上联:为人民服务,
下联:抗地震救灾
上联:地震无情,人间有情。,
下联: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上联:地震无情震碎巴蜀胜地,
下联:人间有爱重建泱泱中华
上联:汶川一震惊天府,巴蜀大地满疮痍,,
下联:八方支援感天地,万里神州尽一家
上联:天无情人有情情情关注,
下联:地有知国有知知知甚暖
上联:灾难无情人有情顶住,
下联:人间有爱心连心祈祷
上联:天灾无情人有情众人民粉身碎骨魂不怕,
下联:人若有情天无情众同胞撒手而去切走好
上联:肆举头含笑问青天,天不语.,
下联:妄俯首莫愁叹大地,地无言.
上联:蜀道千摇扎我心,
下联:川山一怒伤人骨
上联:风云变色伤离别,
下联:雨后阳光待黎明
上联:国痛家痛国家心痛,
下联:人伤民伤人民悲伤
上联:山崩地裂风嘶雷鸣,无情天灾破汶川,
下联:车运人跑机投船度,真情人间救同胞
上联:地震无情,人有情,
下联:抢险救震,献爱心
上联:生死永存四川人,,
下联:永垂不朽大家庭
上联:吾心泪痛心不已,
下联:哀忆记心中思绪
上联:惊西川大地天崩地裂家破人亡,
下联:感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爱心无限
上联:天欲亡人人不从天人定胜天,
下联:心不成悲由悲生爱心心相连
上联:地震无情,人有情,
下联:抢险救震,献爱心
上联:天欲亡人人不从天人定胜天,
下联:心不成悲由悲生爱心心相连
上联:惊西川大地天崩地裂家破人亡,
下联:感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爱心无限
祖国山河碎 中华万民哀
四海同相助 八方齐共济
三、鲁迅先生逝世后,各界人士送什么样的挽联?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在上海逝世。追悼会上,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所送挽联多得不可胜数。其中有这样几副,最能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
其一,郭沫若的两副挽联。鲁迅逝世时,郭沫若远在日本,惊悉鲁迅离去,立即写了三副挽联。一副是:“方悬四月,迭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上联头两句,是指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九日高尔基逝世和同年鲁迅逝世的十月十九日,刚好相隔四个月。鲁迅当时有“中国高尔基”之誉,故称“双星”。下联的头两句,意在说明作者与鲁迅的关系。“二心”,指鲁迅参加“左联”后的作品《二心集》;“憾无一面”,指作者将自己一生未能与鲁迅相晤引为不能弥补的憾事。另一联是:“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此联看似简单,实则深刻。虽将鲁迅与孔子相提并论,却指出了二者的截然不同。因为“孔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鲁迅语),而鲁迅却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传人,其一生的业绩,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既前无古人,又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二,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中国小说史”,指的是鲁迅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下联中,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
其三,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此联情深意切,语带双关,将鲁迅的《彷徨》、《呐喊》两书,分嵌联中,但却不着一丝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帖,精妙奇绝。上联的“译著尚未成书”,指当时姚克与斯诺译编的《活的中国》。
其四,著名文学家唐|为哀悼鲁迅写下的挽联:“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斯老真大老,三十载来打出一条路,待吩咐,此责端赖后死肩。”上联说,受尽最大的痛苦、磨难不哭,受尽屈辱也不哭,但真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月,四个月前为失去高尔基流过两行泪。谁又能料到,今天您亦溘然长逝,禁不住又流下眼泪。下联说,先生的言行品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将永远传下去。我们将听从您的号令,担负起您未竞的事业。
其五,鲁迅在日本的挚友佐藤村夫撰写的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三个“有”,代表了鲁迅所拥有的成就、威信和未来。三个“不”,则表达了鲁迅的志向、情操和气节。
其六,上海学生剧团所送的挽联:“熄了,光耀着世界的火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也有对劳苦大众的号秆。文字朴实无华,诚挚感人。
其七,陈毅于一九五>年纪念鲁迅逝世十四周年时写的挽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这副对联,写得朴素自然,感情真挚热烈。
有人说,文化影响力历近百年而不衰者,惟有鲁迅。他独立准确的思辨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老练深邃,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