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挽联 > 正文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出处?

2024-07-28 00:15:1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出处?

1、意思是:活着有什么喜悦的?死亡又有什么悲苦的?无论是欢喜快乐还是悲伤忧愁,最终都是要归为尘土。

2出自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

二、生亦何苦,死亦何哀。怎么解释?

含义如下:

生又有什么值得高兴呢,死又有什么可痛苦的呢?表示有时生并不一定就是快乐的, 死也不一定是痛苦的。告诫人们要有一种淡定的心态,平淡的生活,功利心不要太强。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这句话出自庄子与庄学后学。

《庄子.至乐》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因爱生忧,因爱生惧。若离於爱者,无忧亦无惧。人来到世界上,总是要经历一番的,有人一路顺风,有人艰难坎坷,但在人将死之时,高僧大德参透人生,谓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均是虚空,此时,死成了一种自然,何必曰苦?

死不是苦,生有什么开心的呢?这和陶渊明的“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改一个字,生亦何哀,意思完全不同,层次降了好多,因为小孩子生下来,懂得人生吗?不懂,只有到了成人才懂,当要过世时,回首一生,定有不如意之处,如果参不透人生,觉得死是一种解脱,从苦海中解脱,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扩展资料: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至乐题解:

“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

1、全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连续五句提问后,列举并逐一批评了世人对苦和乐的看法,指出从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所谓“至乐”也就是“无乐”。

2、第二部分至“故止也”,写庄子妻子死时鼓盆而歌的故事,借庄子的口指出人的死生乃是气的聚合与流散,犹如四季的更替。

3、第三部分至“我又何恶焉”,指出“死生如昼夜”,人只能顺应这一自然变化。

4、第四部分至“复为人间之劳乎”,借髑髅之口写出人生在世的拘累和劳苦。

5、第五部分至“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借孔子之口讲述一个寓言故事,指出人为的强求只能造下灾祸,一切都得任其自然。

6、第六部分至“予果欢乎”,指出人的死生都不足以忧愁与欢乐。

7、余下为第七部分,写物种的演变,这一演变的过程当然是不科学的,没有根据的,其目的在于说明万物从“机”产生,又回到“机”,人也不例外;从而照应了首段,人生在世无所谓“至乐”,人的死与生也只是一种自然的变化。

参考资料:

三、生如夏花死亦何苦原唱?

《生如夏花》是一首诗歌,没有原唱。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像夏日的花一样美丽,也没有必要苦恼,因为生命本身就是短暂的。

四、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全诗?

原文“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出自庄子与庄学后学。

《庄子·至乐》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白话文翻译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又有了现在的死亡。

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推察起来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为我自己所有。现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经安静地回归浑沌混一的初始状态,躺在天地万物的大房子里,如同秋去冬尽,等候春天重新来临。而我却嗷嗷地在她身后痛哭,我自以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生生死死,就像来来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并不是获得,死也并不是丧失,生并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义。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归万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于道,由道所任意委托差谴。无为首领,生为脊背,死为尻尾,死生存亡为一体,这就叫作“生死如一”。

拓展资料: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五、“生亦何哀,死亦何苦.”出自什么地方?

明教教众死之前要宣的誓言熊熊圣火,焚我残躯,生亦何哀,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熊熊圣火,焚我残躯,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熊熊圣火,焚我残躯,这是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描写的明教徒众以身殉教时所唱的歌,具体出处不可考了,有人说是白莲教的40字教论.

六、金庸武侠里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后面是什么?

这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段话,原文如下:蝴蝶谷中明教众人与张无忌告别,踏上抗元征程。此后便是全力血战、生死未卜,不免俱有惜别之意,见到谷前圣火高烧,不知谁忽然朗声唱起:“焚我残躯,熊熊圣火。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众人齐声相和:“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群豪白衣如雪,一个个走到张无忌面前,躬身行礼,昂首而出,再不回顾……看到这样场景,怎能不令人热血澎湃,升腾起浓浓的家国情怀?

七、“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生又有什么值得高兴呢,死又有什么可痛苦的呢?表示有时生并不一定就是快乐的,死也不一定是痛苦的。

八、吾于冥河沉浮,受尽命运捉弄;纵然汝将吾忘,吾亦傍你身旁。这句话什么意思?

我在冥河中随风漂流,受尽了命运的捉弄,即使你忘了我,我也要陪伴着你。表达了对对方深深的爱,哪怕历经死亡,也要伴你身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