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挽联 > 正文

冯友兰名篇?

2024-07-25 07:11:1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冯友兰名篇?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冯友兰代表作品有:20年代,他出版了《生理想之比较》。30年代,他编著出《中国哲学史》两卷本,这是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确定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

抗战期间,他撰有“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冯友兰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哲学史作品是《中国哲学简史》,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出神入化的书。每次看都使人觉得精神很清新,把中国哲学的精髓用很简单的话语表现出来,是很好的一本书。

二、如何评价冯友兰?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三、挽联对联

如何写好挽联和对联

如何写好挽联和对联

挽联和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人们对于故人的思念和追思,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写好挽联和对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功底,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写好挽联和对联。

如何写好挽联

挽联是葬礼上常见的文学作品,通常写在追悼故人的纸条上,悬挂在灵堂上方。写好挽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选用合适的词语:挽联通常使用严肃庄重、寓意深刻的词语,要符合葬礼的氛围和主题。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词语,如思念、缅怀、永恒等,也可以适当引用诗词以增加文化内涵。
  • 结构简洁明了:挽联的结构一般为四句联排,每句七个字,并且前两句与后两句有一定的呼应关系。要求用字得体、协调,不得有病句和语病。
  • 表达真情实感:挽联是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要真实、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挽联,可以表达对故人的怀念、敬意和祝福。
  • 注意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挽联有所差异,需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传统,避免不当言辞或造成误解。

如何写好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用来装饰门楣、墙壁或庭院的一种艺术形式。下面是一些写好对联的技巧:

  • 平仄押韵:写对联时需要注意平仄的搭配和押韵的对偶,使对联的音韵和谐悦耳。一般来说,上下联的平仄要保持一致,上下联的押韵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对。
  • 对仗工整:对联的对仗是指上下联在词义上的呼应,要求意义上相对、相协,不出现偏差和矛盾。对仗要工整,字数要对称,形成一种平衡美。
  • 有文化内涵:对联既要求平仄对仗工整,也需要有文化内涵。可以引用典故、诗词或对联中蕴含哲理的意境,使对联既有美感又有意义。
  • 注意书写规范:对联的书写要规范、工整,每个字要写好每一笔,字体要统一,字迹要清晰可辨。对联的摆放要整齐,与门楣或墙壁相协调。

总之,写好挽联和对联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积淀。在创作挽联和对联时,要注重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和文化内涵的运用,同时要符合葬礼和家庭装饰的主题和氛围。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对您写作挽联和对联有所帮助。

(本文共计1000字)

四、对联挽联

在中国文化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代表着新的开始、团聚和祝福。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互相交流亲情,传统的对联挽联也成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联的意义

对联,也被称为"春联",是一种以对偶的方式写成的文字。它通常由两句对称的短句组成,每句短句由七个字或者五个字组成。春联的意义在于传递吉祥和美好的祝福,寓意着对新年的期盼和祈福。对联贴在门楣上,相信可以驱邪纳福,给家里带来好运和健康。

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祈福活动。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重要场合使用对联。最初,对联的内容是诗句或者文章的引用,用于装饰场所,带来吉祥和美好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

对联的笔法和内容既要符合文化传统,又要具备创新性和独特性。写对联需要用到诗词的基本技巧,包括对韵、对仗和意境的把握。对联的内容通常涵盖吉祥、福气、健康和成功等主题,以表达对来年的美好期望。

对联和挽联的区别

另一种类似对联的艺术形式是挽联,也被称为对挽。对联和挽联在形式上非常相似,都是通过对偶的方式表达祝福和寄托情感。然而,两者之间仍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对联通常用于欢庆和喜庆的场合,如春节、婚礼或庆祝活动。对联的内容更为偏向祝福和吉祥。挽联则更多地用于悼念和哀悼的场合,如葬礼或纪念活动。挽联的内容通常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之情。

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尽管对联是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它仍然在今天保持着活力。如今,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互相交流挂在门楣上的对联,分享吉祥和美好的祝福。对联也逐渐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对联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挂联,而是拓展到电子媒体和网络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对联创作,与更多的人交流和互动。

为了传承对联文化,许多机构和组织举办对联比赛和展览,以鼓励对联艺术的创作和创新。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对联爱好者和艺术家参与,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对联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成为文化界的热点话题。相关的研究和教育项目致力于传承对联的技艺和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对联艺术。

对联的未来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未来发挥作用。尽管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对联仍然能够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合,对联的形式和应用也将继续创新。例如,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出更具个性化和互动性的对联形式。

无论对联的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的价值和意义将永远不变。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体现了人们对祝福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五、冯友兰的介绍?

冯友兰(1895-1990)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学者、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曾是北大、浙大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和校长。他对于中西文明的交融、宗教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在比较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深远的影响。

冯友兰的代表作品有《中国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文化与价值》等,他提出的“文化创新”、“合理宗教”、“多元世界”等概念,对于中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他也是中国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儒学思想的重视和解释,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冯友兰写作特点?

作为哲学家的冯有兰在行文结构上的严谨,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在《我所认识蔡孑民先生》一文中对蔡元培这样一个对北大,对新文化运动有着突出贡献的一直为后人所景仰的伟人,作者从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中,巧妙地抓住“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两方面描述,在娓娓道来中如沐春风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以平凡见深远,行文与境界达到统一的笔法,不仅超出了此类文章,且对写作亦是有借鉴的。

七、冯友兰经典名言?

冯友兰,当代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等。

冯友兰的十句名言:

1. 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

2. 哲学与科学之区别,即在科学之目的在求真,而哲学之目的在求好。

3. 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问题,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他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这就可以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了。

4. 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

5. 哲学之目的,既在确定一理想人生,以为吾人在宇宙间应取之模型及标准,则其对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以及人生一切问题,当然皆须有甚深研究。

6.一个完全的人生观,必须有一个完全的宇宙观以为根据。

7. 什么是活哲学呢?能成为一种力量,领导人的行动的即是;反此,就是死哲学。

8.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学精神所在。

9. 儒家所讲的命,乃指人在一生之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变,而且又非一人之力所可奈何的。

10.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八、如何评价冯友兰?

如何评价冯友兰先生。

说说他对我的影响吧。冯友兰先生写过一本《中国哲学简史》,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只喜欢历史,对哲学或者说是中国古朴典籍极其作者思想知之甚少,靠着高二的一本思想品德第三册“理解了”中国那些唯心主义。

然后我看到了这本书。实话说,想在一本一百五十页书中介绍中国哲学简直就是痴人说梦,难免失之简略,然而,真正把精髓说出来肯定就可以了。冯友兰先生做到了吗?在我看来做到了。

从头开始,冯先生就把中国哲学一些问题从佶屈聱牙的典籍中抽象出来,用西方方法化解出来。

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明白孔子他们说什么,六祖慧能在说什么,北宋五子又在说啥呢,我们能慢慢理顺他们的简单而凝练的思想。然后,我们会从中汲取自己想要更加了解的去在其它书中知道答案。

也就是从书中,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理解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明白六祖慧能和神秀思想的不同,明白从此南宗和北宗思想的差异,进而在之后去看六祖坛经,知道顿悟和渐修的区别,理解谢眺甚至之后李白思想源泉。甚至于如果读的更多能去探究积累与参禅等等,由冯先生介绍给我们的思想去真正理解“哲”这个概念。

冯先生很多思想对我个人影响甚大,铺开来说很庞杂。可以说是真正把中国“哲学”见出来了。胡适之先生也写过一本同名书,但是太监了,而且,胡适之先生不可否认是在中国历史中起潮流作用的人,在中国学术界尤其哲史界毕竟着力不多。他拥有他五四扛把子精神,强调破,认为什么什么不可信,把中国古代文化糟粕一面扯出来,而对于立,把中国哲学真正写出来树出来,略欠火候。当然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国当时文人学而救国精神,也不影响我对胡适之先生佩服之情。

对比就可知冯先生是学术高于其政治。所以评价他不要抱着梁效班子不放。

那个时代不屈于政治的人我们应该敬仰佩服,但不得不做出有损前世清誉事的学者,我们也不该因此不看其学术而一句其被迫卷入政治而揪住不放。

《故国人民有所思》里面有一篇专门介绍政治漩涡时的冯先生写得就不错,那个为了能多蹭会议之后的饭而多“踊跃”参会的冯先生只不过为了糊口而已,况且也没害过他人。

梁漱溟先生风骨特立可以在政治灾难之后老死不见冯先生,我们新时代键盘侠连最起码冯先生书没读过对其学术不知知多少,也没有好男儿干过证明自己风骨事情,三言两语讽刺这位已故经风的老人,还颇有红卫兵风范呢。

当然,冯先生学术也有不太正确。举个例子。如他认为《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应断句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非常作为一个词解释也有其道理。事实上后来出土资料证明这句话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为了避讳汉朝一位刘恒皇帝而改,这样只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种断句了。举这个例子我的意思是其哲学或者思想也有欠缺和时代局限性,毕竟那时候还没出土,但冯先生还是以为伟大哲学家。

读冯友兰先生书我才真正知道理解哲学,对于我个人其是伟大的;同样广而看之,其哲学确实博大精深,把中国古代哲学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出来,无疑,能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一席之地。

由衷佩服冯先生!

配上一幅图,买的冯先生的书:

九、冯友兰的书?

《中国哲学简史》,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出神入化的书。每次看都使人觉得精神很清新,把中国哲学的精髓用很简单的话语表现出来,是很好的一本书。

十、冯友兰的作品?

冯友兰主要作品:1923年夏,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