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追悼会现场怎么去?
一、钱学森追悼会现场怎么去?
11月6日上午9点半在八宝山举行,追悼会将向公众开放。
如果你要参加追悼会,可以周五直接去八宝山,坐地铁就能到了。光我们单位每个部门就要出两个人去的。相信到时人一定不少。
如果你是想现在就参加悼念,可以去北京京西航天大院内的钱学森灵堂,阜成路航天桥向东200米,估计灵堂不是随便进出。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于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追悼会初定本月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都将参加追悼仪式。“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于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追悼会初定本月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都将参加追悼仪式。
据报道,钱学森的灵堂搭设在家中。钱家位于北京阜成路8号被称为航天大院的居民小区,是一幢年代久远的三层红砖小楼,钱学森当年回国后就一直住在这里。许多北京市民昨天冒雪到这里悼念钱学森。
在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陕西的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们也纷纷通过不同的方式缅怀这名传奇性的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倡导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曾在其力学系任教。他是西安交大的校友。
钱学森儿子钱永刚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说,他从前晚开始一直和家人在医院陪护父亲,父亲去世时非常安详。一切后事,还要等待中央的统一安排。
民间提议举行国葬降半旗
也有不少网友留言表达了他们最朴实的悼念之情:“祝钱老走好!”“永远的钱老!”“钱老一路走好!是你让中国人腰杆挺直了!谢谢 ”“一代巨匠走了,亿万中国人站起来了!钱老,一路走好! ”“钱老,走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你留下的浓墨重彩一笔,伟大的中国人民始终都会永远记得你。”“智商最高骨头最硬的科学家,是全体中国人的楷模,我的偶像。一路走好!”
不开追悼会,是告别仪式,时间待中央定……
二、钱学森成就那么多,贡献那么大,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我们都知道,钱老是我国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无论是他坎坷的回国经历,还是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贫如洗、百废待兴的条件下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两弹一星”等的科学研究之中,为我国的国防、航天等事业的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创造了“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佳话,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那么钱学森成就那么多,贡献那么大,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呢?
钱学森为我国的航天和导弹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但这些科技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已经有了,不是属于人类史上的重大创新,所以钱学森不会被评上诺贝尔奖。事实上,即便是钱学森的恩师冯・卡门,还有像冯・布劳恩这样的“导弹之父”,也都没能拿到过诺奖。
他主要的成就在于空气动力学、物理力学等方面,这些学科显然都属于应用学科。毕竟他们的理论框架,都是牛顿经典力学。因此,并不是20世纪以来,适用于微观高速物体的、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例如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的诺奖,这些成果都是全世界共享的。而对于武器装备的科研,是不会被授予诺奖的。因为武器是毁灭人类装备,是不可能获得诺奖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钱学森的成就是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成果,正是有了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奋斗,才有了中国今天的和平局面。钱学森固然不能得到诺贝尔奖,但是却是中国人的英雄。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虽然自身能力非常强大,但是和诺贝尔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可能是因为他对这些名利看得非常的淡,所以不在乎诺贝尔奖。
可能是因为他的贡献虽然很大,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诺贝尔奖的格局。
因为钱学森虽然他的贡献很大,但是并没有达到获得诺贝尔奖的点。
三、你认为应该怎么纪念钱学森?超高分!!!
好的。支持您!
1钱学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中央九常委全部参加了,可以说告别仪式的规格还是可以的。
2但钱学森同志的追悼会,好像没有媒体报道召开过。
3尽管钱学森同志自己一生低调、从简、谦虚、节约,只是他自己简朴的风格,但作为我们要从他的贡献上来说,还是应该开个高规格的追悼会为好。
4毛泽东同志及共产党通过领导中国革命,使中国人站起来了!
钱学森同志带领中国科学界,通过领导国防科技,使站起来得中国人腰始终撑起来了!
5、如给钱学森同志开一个类似毛泽东同志那样的追悼会也不为过!
6、如果为钱学森同志逝世降半旗、国葬,就更符合13亿人民的心愿了!!!!!!!!!!
钱学森同志临走前最最忧心的是中国本土教育什么时候能有杰出人才????
我们13亿中国人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尽快实现他的愿望!!!!!!
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伟大的思想家
伟大的战略家
一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高瞻远瞩、高风亮节的――钱学森同志:
永垂不朽 !!!!!!!!!
1,应该弘扬学习科学的精神,倡仪设立钱学森最高科学奖,既可勉励当代的科学家向钱老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又可以永远念怀钱老为国家作出的永不磨灭的杰出的科学贡献。
2,在大城市命名“钱学森路”; 在西部命名“钱学森市”, 将中国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将中国新研制的火箭命名为“钱学森号”.
3,用简练易懂的语言,将钱老的伟绩载入小学课本.
4,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转帖:
夏佑至:历史深处的唐德刚与钱学森
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的职责都是求真。这个真,不是指绝对真理,而是指真实、真相。有人说,钱学森的伟大只欠一个道歉。道歉意味着回顾一生的时候,不回避、隐瞒乃至推脱自己的错误,意味着承担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历史学家唐德刚和物理学家钱学森一前一后离开人世,思之令人怅然。这两个人年纪相差9岁,应该算作是同时代人,经历也颇有相似之处,都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然后在美国留学深造,最终学有所成。虽然专业有别(钱学森学物理,唐德刚学的是历史),成名有先后(钱学森四十年代就是著名的火箭专家,唐德刚收获历史学家的名声要晚得多),际遇选择不同(钱学森五十年代就回到中国,唐德刚终老海外),但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并且影响巨大。他们生长在忧患之世,同时代人中,这样的高寿并不多见,现今他们先后离世,让人感觉一个时代正在划上最后的句号。
从世俗的标准看,唐德刚的成就和钱学森的成就和影响并不能等量齐观。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导弹,两年后爆炸原子弹,然后是“两弹结合”工程,钱学森作为火箭、导弹研究所所长,对中国国防工业和军事科技的发展居功至伟。他的成绩是高度政治化的。因为中国掌握了核弹和导弹技术,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后来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尼克松访华,中美打破意识形态对立的僵局,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都与此相关。钱学森也因此获得了一个中国科学家所能得到的所有最高级别的国家荣誉。相比之下,唐德刚只是一介书生,一生思考的问题莫过于中国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虽然出过几本重量级的历史学术著作,提出了“历史的三峡”论,但对物质世界毫无改观,更加谈不上影响国际关系的走向。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钱学森一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震动海外,许多中国留学生都在考虑去留问题。可惜现今没有统计显示文科和理工科留学生对待这个问题的差异,但后来国内媒体上宣传的,大多以理工科人士为主。这当然和国内急需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有关。另一方面,唐德刚后来也直言不讳地说,作为一个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他当时对中国心存疑虑,抱定了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决定的打算。没想到,这一观察,就观察了六十年。
其间当然回来过。1972年,唐德刚借着尼克松访华的春风,借道加拿大回乡探亲,言谈间问到堂弟的下落,家里人都支吾其词。再过了几年,他以学者身分回国授课,同乡才敢以实情相告,原来他的堂弟一家四口,都在一九五九年时饿死了。听到这里,唐德刚“一时情难自持,竟伏案大哭。读史数十年,初不知‘大饥,人相食’的故事,竟亦发生在自己家庭中也?”
从唐德刚这段回忆里,不得不引出众所周知的关于钱学森的一段往事。钱学森归国后,不光是爱国的典范,也是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的化身,但回国不到三年(1958年6月),他就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论证稻麦亩产量可以达到“两千多斤的20多倍”也就是四万多斤,并信誓旦旦地说,“这并不是空谈”,这多少辜负了普通国人对爱国者和科学家的景仰之情。
在那个全国浮夸成风的年代,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似乎也对粮食产量问题情有独钟,1959年5月又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发表《农业中的力学问题DD亩产万斤不是问题》,再次论证稻麦亩产完全可以达到3.9万斤。也就是在这一年,唐德刚的堂弟一家饿死在老家。
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的职责都是求真。这个真,不是指绝对真理,而是指真实、真相。有人说,钱学森的伟大只欠一个道歉。道歉意味着回顾一生的时候,不回避、隐瞒乃至推脱自己的错误,意味着承担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其实,向别人道歉同时也解脱了自己。可惜,这个道歉,唐德刚没有听见,我们都没有听见。
国家是由一个个国民组成的,因为千千万万个国民悄无声息地死去,国家也死去了一部分,他们的死亡一天得不到正视,收获不到一个道歉,让爱国者的荣誉也因此蒙羞。而和钱学森一样欠着一个道歉的爱国者,也还有人在,其中就包括88岁高龄的杨振宁教授。
1971年,杨教授从美国回中国探亲,住在北京饭店,看到墙上挂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对联,深为感动。回到美国后,杨教授做了很多演讲,向美国人“鼓吹”文化大革命,轰动一时。多年后,他承认自己轻信了当时的宣传,但从来没有感到过后悔,因为当时他“到中国去,不是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去的”。一个聪明如杨教授的人,被人欺骗乃至利用之后,还能如此心平气和,实属难得。但我总是觉得,杨教授之所以对此从不恼怒、从不后悔,并不仅仅出于海外游子那种无是非的善意,更重要的原因是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名句激起了他的万丈豪情。这两句名言的一个副本如今挂在杨教授在清华大学的办公室墙上,仍然能够透露出科学家和革命家思想深处那种曲径通幽的联系。这种联系多少是出于这样一种历史观念:为了改天换地,就要不怕牺牲――主要是不怕牺牲别人;须知历史只记得庆功宴上的人,既然如此,又何须后悔,何来道歉呢?
只要有这样的历史观,就有那样的爱国者。
只要那样的爱国者还在,一句道歉,让死者安息,距离这一天还如同唐德刚笔下的“历史的三峡”,曲折而漫长。
纪念,一般是悼、颂,再加上宣传他的事迹等等
但我觉得这些都已有人做过很多
我们纪念钱学森,但我们却淡忘了钱三强
更重要的是,钱永健,诺贝尔奖得主,就因为他非中国籍,我们便刻意没有宣传他的贡献,却只说他与钱学森的关系。中国缺少培养诺贝尔奖的环境,钱学森纵然天赋奇才,也是为国家的需求而科研。而如今他的后人(堂侄)能有杰出创新,我们却去淡化。
缅怀钱老,也不要忘记钱永健,去宣传他的贡献
不要让人感觉势利,感到心寒。
钱学森老先生 是应该 好好纪念
国家一般形式是
1 国葬
2 将平身事迹拍成纪录片 或者电影(就像邓稼先)
3 全国规模的 学习 钱老的精神 (演讲或者 进入 教科书)
4 追授功勋 (就是 人民英雄 或者 人民模范)
5 全国性的 默哀 下半旗悼念
等等形式
个人纪念的 形式
1 大家 好好工作 为国家 作出贡献
2 不要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
做好这两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