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文追记袁隆平,人民日报都说了些什么内容?
人民日报发文追记袁隆平,人民日报都说了些什么内容?
人民日报于五月二十三日发文追忆袁老的逝世,通过讲述袁老的生平来追忆这位不平凡的勋者为中国人们做出的伟大贡献,如今英雄的生命陨落在星辰大海中,然而他的生命光亮依旧闪耀在人们的心海中。
文章的开端宣布的是袁老逝世的消息。袁老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当一方人命得知这个消息,纷纷不禁潸然泪下。许许多多的人无约而至,不约而同的聚集在袁老的医院门口,有的先出盛放的鲜花来祭奠这位伟人,有的甚至摘来青翠的禾苗,就摆放在医院的空地上,整齐划一,庄严而又神圣,还充斥着的是,悼念者的眼泪和悲伤。文章还特别交代了医护人员在对袁老住院时的状况,即使是他住院还在时时刻刻关心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好不好,天气怎么样,外面气温多少度。
文章还交代了袁老的辉煌成就。曾经的他投身于杂交水稻的事业,成功选育一种可高产的杂交水稻,并且救活了中国十几亿人口,成为大家口中尊称的“杂交水稻之父”。并于之后20多年,通过不断的改良和培育,将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打破攻关的高度,年年都有突破性的进步,个人更是一连斩获20多余荣誉奖项。并且在他个人的影响下,背后也同样教出了几代年轻的科学家,他们也都在渐渐担任振兴中国种业的重担。
文章尾端主要讲述的就是袁老的影响。虽然袁老已经高龄逝世,但是他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也在依旧努力于老师用一生所奉献的事业上,尤其是本科已经快要毕业的李建武,他在很多博士、硕士中脱颖而出,并被破格招录为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致力研究于袁老未完成的心愿事业上。
袁老去往了星辰大海,新一代青年也在默默完成袁老未完成的心愿,所以,袁老您忙碌了一生,现在就好好的休息吧,感谢您,您一路走好!
人民日报都说了: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说了很多。报道了袁隆平老先生的一生荣光,从无到有的光辉事迹。回顾了上世纪到现在他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做出的贡献,引人深思。记录了长沙人民追悼袁隆平院士的现场,感人至极。还有很多很多……都表达了我们对袁隆平院士的不舍。
人民日报字字句句都肯定了袁隆平的功绩,以及表达了自己对袁隆平的肯定。
缅怀袁老,一路走好
齐帆齐微课
妈妈经常说,糟蹋粮食是坏良心,所以妈妈很珍惜每一滴粮食。每次,她总是最后一个吃饭,把能吃的食物都吃完,还不住地提醒我们小把饭碗吃干净。
只有经历过严重饥饿的人,才知道每一滴粮食的重要,来自不易。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随后跟随父母在北京、天津、江西九江、赣州、湖北汉口等地居住过。
也许是童年的这些经历,让他看遍了中国广大人民生活不易,在他从事教育的事业中,不仅呕心沥血,还痴迷于农事。
正是这份执着,让袁老发誓,要让中国人吃饱饭,摆脱饥饿。
袁老在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一株特殊形状的水稻,利用该水稻试种,发现它的子代有不同性质。袁老根据水稻是自花传粉,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由此推论这种水稻是天然杂交水稻。
在袁老发现这一特征时,就不断试验,正好赶上60年大饥荒时代,于是袁老便立志用农业科技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记得在小学课本上,有一篇关于袁老研究杂交水稻的文章,但是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条件有限,有很多事情都是袁老亲力亲为。
饥饿是当时人民面临的最大威胁,我还记得妈妈回忆他们童年生活的点滴,妈妈说他们小时候都得挣工分,大伙一起在生产队吃饭。
刚开始时还能吃饱,后来就不行,妈妈他们看到菜地的生茄子,抓住就吃。我很难想象,那时是怎样的饥饿,生茄子的味道很难想象,但是妈妈他们却吃的津津有味。
经过袁老和团队的不断努力,到1975年7月,袁老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更粳4号、胜利籼品种中的稻穗中,发现6株不育株。
经过连续两年的春播和翻秋,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这些研究推翻了传统经典的“无性杂交”学说,并且推论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袁老的杂交水稻可谓是一波三折,终究还是好事多磨,终于在1973年,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之后又攻克配种难关,终于在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小组,在广大群众中开展试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解决了广大群众的饥饿问题,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大学者和专家的赞同。
从工作层面说,袁老一位匠人,并具有独特匠心精神,打造了属于中国的杂交水稻。到现在我们还是从袁老的行动中受益,所以袁老去时后,国家授予他盖国旗的荣誉,袁老是当之无愧的。
袁老走了,我们要会铭记于心,感谢袁老,一路走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袁老用他一生的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要继续践行,用行动证明每一粒粮食来自不易。
对于那些刻意浪费粮食的行为做斗争,拒绝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光盘行动”是最好的行动,从个人做起,从小娃娃做起。
齐帆齐第四期28天第(12)篇,正文1031字,积累27628字
第二周主题打卡,主题:缅怀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