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的造句。
一、缅怀的造句。
缅怀吴冠中先生南山乘鹤去,松下会张公。
二、小学三年级能写的纪念英雄事迹的文章
——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活动总结
为大力弘扬灾区少年儿童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定评选表彰一批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此项活动自在我院开展后,广大老师学生积极关注,热情参与,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这次灾难袭来时,牵动了数亿中国人的心,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中国人团结了,凝聚了,正所谓大灾有大爱.中国人在面对灾难的那种坚强,毅力,团结,那是一种民族精神,是爱的诠释.
我院对这50名小英雄做了海报进行宣传,同时紧急召开学生干部会和班长会,组织各班级通过手机短信和网上投票的形式给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投票,并组织各班级召开班会通过观看影象资料学习他们英雄事迹,通过讨论学习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救人的精神.学生干部,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深入到学生中去宣讲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大学生.
当地震袭来,那些稚嫩生命的安危,是怎样牵动着人们的心灵;在灾难面前,那些孩子们的英雄故事,又是怎样感动着中国人民!那一刻地动山摇,那一刻山崩地裂,那一刻惊心动魄,那一刻生死不离.伏契克在《论英雄与英雄主义》一文中曾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这些小英雄不仅沉着而勇敢地面对了这次大地震,而且还在危难之时临危不惧大显身手,置自己的生死不顾,去抢救他人的生命.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才7岁,依然用坚强和勇敢,诠释着生命的勇气,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因为我是班长!多么有责任感的一句话,竟是9岁半的林浩自救后把一名已昏迷的同学背出废墟,又毅然重返废墟,再次背出另一名被废墟掩埋的同学面对采访时说的话,才9岁,怎能不感动着我们20多岁的大学生.
让我们铭记这些灾难发生后的场面:14岁的小女孩邓清清,在被武警官兵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3岁的小男孩郎铮,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朝救出他的武警官兵敬礼;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在地震发生后走了10多个钟头到达绵阳安置点……这一个个场面,动人心魄,让人们在悲伤中感到了欣慰,在欣慰中汲取着力量.他们是灾区的孩子,中国的孩子.在灾难来临的生死瞬间,他们没有被灾难和悲伤压倒,却在内心生长力量,挺起稚嫩的肩膀.面对家园的破碎,面对亲人的离去,他们用坚强,勇气,乐观和善良与灾难搏斗,与死亡较量,让人们在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上,看到了向死而生的希望.
这次评选活动,我院除毕业班以外的800多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了进来.通过学习这些英雄少年的事迹,这种在巨大灾难来临时所表现出的意志坚强,让我们钦佩和骄傲,给所有人都上了一堂思想道德课,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位大学生.灾难终将过去,生活重新开始.在灾害中磨砺意志,在危难中坚韧成长,这些稚嫩的脸庞,这些幼小的身影,带给了我们永久的感动和不灭的梦想.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到这些小英雄们,我们就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向英雄少年们致敬,让我们为他们祝福,祝他们在祖国的蓝天下茁壮成长!
三、《清明寄哀思》三年级曰记
清明又至,凭吊故人,遥寄哀思,悲戚戚,意绵绵,泪涟涟,无限情思漫心田。
------题记
清明节前,街头巷尾已经开始摆放起一堆堆庄严肃穆的花篮,与平日不同的是,花盆上多了一个“奠”字,这不由地让我想起清明节快到了。
清明,一个凄凉冷清的词语;清明,一个闻之断肠的节日;清明,一个无法言语的意象;清明,看着这两个字,我的思绪竟不知不觉的飘忽起来……
清明自古以来就是祭祀祖先和亡人的节日,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多出了踏青这一种新的内涵。然而,在我的印象里,清明始终是祭祀的代言词,是对祖先和亡人进行顶礼膜拜的日子,更是生者和死者进行灵魂交流的时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的,断魂,就是清明给人的感觉!试想,一丛密林,一条小径,一方坟墓,一颗碎心,两行清泪,几株稀草,周围清幽的树木伴着纷纷洒洒的细雨,加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野花香,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得不说,清明真的让人断肠,而且是那种静默中渗透着彻骨凄然的断肠。清明时节,站在杂草丛生的坟前,看着那一方土丘似的坟茔,感受着那一种无言的凄凉,内心无限感伤!从来没有想过,一方坟茔会隔开两个世界-----生与死。“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者已矣,而生者,却在对其的缅怀中一点一点的追忆。死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在现在看来,却已经变成了一道供生者一边追思,一边痛哭的伤痕。而且这道伤痕永远都不会磨灭,它将会在每年的同一天裂开,用淋漓的鲜血来警示生者不要忘怀,这一天就是清明,让人断肠的清明。
在寂静的夜晚,我回忆着,开始悲伤起来。脑海里开始浮现出父母的样子。屈指一数,和母亲隔世已经十六年了,和父亲隔世已经三年了。十六年来,我虽然不能年年都去给父母上坟,但每每去一次,站在父母的坟前,看着冉冉飘起,萦绕于坟前的青烟,我的心竟感伤不已。恍惚中,我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与父母的灵魂进行了一次飘渺幽远的交流,我感受到了一份厚重慈祥的关爱和一种难以割舍的血缘……随着青烟渐渐地散去,我才缓缓的魂归现实,看着坟头那随风摆动的魂幡,接受了回归的现实,不觉茫然起来。
“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清明,注定是一个断肠的节日。那淅淅沥沥的春雨,袅袅渺渺的青烟,若有若无的哭声便是佐证。
不知是先人们的预测灵验还是上天有意找个潮湿的季节配合潮湿的心情,这几天天空一直被阴霾笼罩,我不觉又一次顺口吟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这个细雨蒙蒙的早春时节,因为思念散发着淡淡的哀愁,在这个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日子里,我独对烛光,思旧怀亲,追忆那段逝去了的情感,想念已故了的父母,几夜心不安,声声诵念“清明”悲句,断魂之感黯然泪下……
思念是一种痛,在飘渺虚空里聆听着源自血缘深处的心灵召唤,冥冥中又看见了父母的颜容。按民族习惯,在房门前燃起了几柱香火和纸钱,香烟缕缕缭绕,冥品灰烬伴着哀伤旋飞,轻风默默的把它们送往天际,历历显现,此刻阴阳虽隔却相依,父母音容宛在,朦胧而清晰,仿如昨日……
逝者如斯,怀念泪洒草岗,想父母昔日拳拳之爱今成追忆,父母恩重难酬报啊!
清风寄哀思,滴滴成行;今日香魂缭绕,且不知西方净土今昔是何年?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