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缅怀 > 正文

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逝世一周年,我们该怎样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

2023-01-10 23:09:3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逝世一周年,我们该怎样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

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逝世一周年,我们应该对他们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

在2021年的5月22日这一天成为了我们很多中国人都非常难过的一天,在这一天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也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上午的时候逝世了,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背上的情绪的时候,下午1点多钟的时候,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肝胆学科的创始人吴孟超院士也永远的离开我们,所以在这一天对于我们很多中国人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在同一天内,我们失去了两位非常伟大的院士。

在今年的5月22日是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院士逝世一周年,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该表达对于他们的缅怀之情。其实首先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不要浪费粮食,我们应该意识到粮食的充足其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我国以前有一个阶段,很多人都是吃不饱的一个状态,现在我们应该彻头彻尾的去践行光盘行动,这才是表达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之情。其次就是我们应该去爱护自己的身体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不被病痛所折磨我相信这是每一位医学院是最愿意看到的一个场景,因为每一个医生他们都不希望每天都可以接收到病人。

这两位老人他们的这一生无疑是非常的伟大的,都在致力于为我国的发展而努力着。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更应该好好的践行他们的精神,把他们这一生的努力珍惜着。我相信在他们的精神的影响之下,我们中国的儿女会更加的珍惜粮食,爱护每一粒大米。我们也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这些就是对于这两位老人最深刻的缅怀之情。

首先我们一定要铭记他们为祖国做出的突出贡献,对他们作出的贡献要进行继承,不负先贤望白头,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和他们的精神是永世长存的,我们要永远牢记他们的突出贡献。

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达,首先要继承两位院士的遗愿,然后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同时更加努力去生活。

我们应该要养成的最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且也要在心里面记住这两位院士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

二、中科院院士徐性初逝世,他生前为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著名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徐性初院士逝世。中国科学院院士,无党派人士,我国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原机械工业部科技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徐性初同志,于2022年1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长期从事精密计量及精密量仪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机床设计及制造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一米纵动光电比长仪、以激光波长为基准的刻制一米光栅和磁栅母机;开发了超精密机床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先后研制成功超精密车床、超精密铣床及高精度圆度仪等新产品;还主持研制了高效率超精密机床、能轻触定压超精定位的刃磨钻石设备等,为我国精密加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等。

   生前任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精密计量及精密量仪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机床的设计及制造工作。徐性初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一米纵动光电比长仪等,为我国精密加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徐性初长期从事精密计量及精密量仪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机床设计及制造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发了一个新领域---超精密机床研制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创造了能均化误差的高稳定度高刚度的气浮技术及预载反馈直线移动静压系统,先后用此原理研制成超精密车床、超精密铣床及高精度圆仪等新产品,旋转精度优于0.302微米,直接车或铣削出镜面粗糙度Ra≤2.5纳米。同时创造了成本仅为常规加工方法千分之几的关键部件制造技术,用精度为20微米的主具制成精度为0.02微米的主轴系统,用极少投资就达到成批生产。

徐性初院时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一米纵动光电比长仪,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经也是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他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有着非常高的造诣,院士曾经一直在原机械工业部工作,解决了非常多关键技术问题。

他主持研制了磁栅母机 ,是我国第一台一米纵动光电比长仪,先后研制成功超精密车床、超精密铣床及高精度圆度仪等新产品,还有以激光波长为基准的刻制一米光栅,开发了超精密机床及超精密加工技术,还主持研制了高效率超精密机床、能轻触定压超精定位的刃磨钻石设备等。

他申请解决了一系列实际应用当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机床设计以及制造工作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曾经主持研制了我国第1台纵动光电比长仪,曾经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我国精密加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就是,为我国的精密机床技术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技术,提供了非常好的科技力量,促进了我国的机床技术发展,带动了中国机床技术的核心研究,也对机床技术进行了推广。

三、2021年我国已痛失10位院士,这10位院士都有哪些傲人成就?

2021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这一年,疫情的影响还没有消退,我国已经痛失了10位院士。 

他们的逝世,这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了失。 

他们献身科研,他们是国之脊梁,他们是民族支柱,他们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一辈子为国为民,为家乡,他们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用一生来铭记 。

让我们一起缅怀悼念这些已逝的英雄 。

闵桂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  

2021年4月28日,在我国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前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先生不幸去世 。 

闵桂荣院士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负责完成我国多种人造卫星的热控任务,并在航天器热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5年11月,闵桂荣院士负责的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成功,中国由此而成为世界上第3个具有回收卫星能力和技术的国家 。

闵桂荣院士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航天,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航空的今天。

王绶g,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王绶g先生对中国射电天文学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317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绶g星”。

王绶g院士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出大量先进人才。他重视科学教育,被后人称之为“科学启明星”,被誉为“明日杰出科学家创造机遇的领路人”。

他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为天文学事业奋斗70多年,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沈忠厚,我国钻石之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他将全部精力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石油事业中来。

沈忠厚先生将水射流技术与钻井工程相结合,在钻井工程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沈院士在中外刊物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外专利15项,出版英文专著一部,中文专著三部,为我国石油事业作出了突出性的贡献。 

程F时,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专家,是我国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对高分子溶液粘度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他提出的一点法计算特性粘数公式,阐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机理,给出了控制孔度的理论关系。

周毓麟,著名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他一生勤勤恳恳工作,没有门派之见,虽年届高龄,但仍然关注我国核武器数值模拟,持续关注数学科学的发展。

周又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

彭士禄,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专家 。

陈善炯,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 。

谢毓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 

闵容桂院士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航天器热控方面,负责完成国内各种人造卫星的热控任务,中国天文学领军人物王守官;沈忠厚,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学家、物理化学家程荣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数学家、研究员周俞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有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总设计师、核电专家彭士禄;沈善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创新卓越中心研究员;谢玉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李静雯。

他们分别是李京文(中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和京沪高速铁路提供技术经济论证参考)、谢毓元(发明用于治疗小儿铅中毒的药物和血吸虫病药物)、沈善炯(推动和发展中国分子遗传学)、彭士禄(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周又元(深入研究活动星系核内部结构和辐射机制,从而得到大蓝包形状参数方程和温度分布)、周毓麟(中国核武器设计数学研究的早期主要开拓者和组织者之一、程F时(中国高分子物理学开拓者之一)、沈忠厚(多种射流钻井与增产技术及核心装置的发明者)、王绶g(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之一)和闵桂荣(中国人造卫星开拓者)。

闵桂荣院士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在航天器热控制方面,负责完成了我国多种人造卫星的热控制任务,中国天文学界泰斗王绶g;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沈忠厚;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程F时;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