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祭奠 > 正文

落葬时间有什么讲究吗

2023-02-14 10:28:2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落葬时间有什么讲究吗

落葬是件大事,一定要选个吉利的日子,以示对已故者的尊重,然而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对落葬吉日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以下有5种常见的落葬吉日:

热灰葬

要求遗体火化后3天或7天内落葬。这是全国各地比较流行的落葬日确定方法。“热灰葬”盛行是基于“入土为安”观念的影响,认为“早入土,早为安”。

七里葬

要求人故死后49天内落葬。由于“热灰葬”常常要先落葬后竖碑(墓穴加工来不及),故将落葬时间由遗体火化后3至7天推迟到人故死后49天内。选择“七里葬”也是受“早入土,早为安”观念驱使,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热灰葬。

圆满葬

也叫“祭日葬”,表明逝者从生到死,划上圆满句号,实现生命回归。“祭日葬”不适合非正常死亡,只适合那些人生少有遗憾,特别是那些高龄老人。选择“祭日葬”可以把逝者骨灰寄存在墓园,直至周年祭日再行落葬之礼。

黄历葬

黄历上显示的“黄道吉日”和“宜安葬日”。

节日葬

我国二十四节气或传统节庆日中已经形成祭祀风俗的,都可以作为落葬的吉日。具体有以下几个重要节日:

(1)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将迎来一年中第一个月满之夜,是为天官赐福日。早在汉代,人们就把这一天看作吉日,现在,常常被用作祭祀祖先,祈求福佑的日子。

(2)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为地官赦罪日。中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祭奠祖先,与清明节扫墓相似。

(3)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是为水官解厄日。《中华风俗志》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4)清明节。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好日子,对于落葬,自然也可称为吉利的日子。

(5)冬至节。冬至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自古以来就有冬至日祭天祭祖的风俗。

(6)大寒节。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大地将渐渐回春,预示着年轮的结束与开始。此时,人们一边忙着过年,同时不忘祭祀祖先和各种神灵,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29日月建逢开啊,开日不宜安葬,30日闭日可以。要在申时落葬(下午3---5点),因为上午阳气重,肯定是不可以的,下午的申时,古人讲究“申不安床”,因为申音同伸,死的意思,申时是安葬的时辰。

我想在阳历2008年11月29日为先父落葬,想问问看我这个时间是否合适,一般落葬都是在什么时候的,谢谢

阳历2008年11月29日 农历为戊子年十一月初二(癸酉)日,该日为德月、岁支、冲兔。是日可为令先父落葬,肖兔者避开勿近。卯、已、午、未凶时勿取、避、忌用。吉时为寅、辰、未时可用,寅时开工动土,辰或未时下葬。

祝平安顺利!

骨灰落葬正月好吗

二、百日祭奠选择什么时辰?

早晨到中午十二点之前

三、吴氏祭祖禁忌

祭以追远,所以奉先而垂后也。宗祠之祭,以尊崇太祖(十六世祖吴昌四《家训》)。”吴岙祭祖历史悠久,世世相传,代代传承。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老大房吴文雍组织村民始建宗祠,供奉祖先神主,瞻仰祖先德能,成为吴氏后裔祭祀祖先的场所。

我县风俗,宗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为春冬两祭,即春祭和冬祭。春祭在清明节举行,祭于野。冬祭在冬至日举行,祭于祠。

在民间,冬至祭祖从唐宋开始逐渐演变而来,叫“祭冬”或“拜冬”,而吴岙吴氏则于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祭祖。由于缺乏相关文献资料,不知此风俗习惯始于何代,或许从吴氏始迁吴岙,就已经开始。

祭祖时不仅有一系列祭祀仪式,还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古代的祭祀仪式非常隆重,礼仪繁复,吴岙村的祭祖仪式内涵丰富,它背后隐含着一套寓意深刻的象征体系、符号系统和禁忌规则,从而充分表达子孙后代对祖宗的崇敬和悼念。

吴氏元宵祭祖,合族在吴岙宗祠举行。元宵祭祖要在几天前就开始准备,布置祭祖事宜,落实人员,推选喝祭人、主祭人和陪祭人,置办祭馔、祭品等。头天,洒扫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宗祠大殿正中安放着列代祖宗的牌位,还要张挂祖先画像,供后人祭奠瞻仰。祭桌上横头放高椅两把(祖宗座位),祭桌下横头设香案一堂等。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要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简称“斋”。“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品,通常与“腥”字连在一起用。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因为这里的“荤”,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因为祭品是献给神明的礼物,乞求神明的保佑或宽恕。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还有鸡鱼等为祭品,同时还有酒、菜摆在牌位前的八仙桌上。祖先牌位前有香炉、供果、糕点、香蜡、黄表、纸钱,这些蜡纸为各家自带,少则几十斤,多则几百斤。

吴氏元宵祭祖仪式程序如下:正月十五头天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元宵日凌晨依事先拣好的日子开始进行祭祖仪式。时辰一到,宗祠门前顿时短铳齐鸣,铜锣响起,祠堂大门开启,届时,各房子孙按照族中的辈分大小先后步入祭堂,神情肃穆地排好位置后,仪式正式举行。

在司仪的号令下,老人向祖先叩首,接着向先人敬茶敬酒,由族内德高望重的老人诵读祭文后,人们齐齐三跪九叩。最后,人手一支燃香,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列队到祖先牌位前,齐眉拜祭后,将香插入香炉,仪式结束。然后放火炮,依次磕头作揖,香蜡燃完即收供品聚餐,餐后散会。在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还有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

祭祖就是为了继承祖宗的精神,为了发扬祖宗的事迹,为了子孙后代延绵不绝……从某种角度来说,祭祀文化的本质大多十分原始和淳朴。然而,就是这份原始和淳朴,却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真善美”。像如此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让长者回忆,更让孩童铭记,伴着热闹、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人们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元宵。

而今,民俗传承到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元宵祭祖已演变成一个家族团聚的节日,传统祭祀的仪式、程序已大大简化。吴岙每年都要举行元宵祭祀仪式,无疑加深了族人对先祖的敬仰之情,也增强了家族观念和敬宗意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