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祭奠 > 正文

清明节上坟祭拜祖先简单称作什么?

2023-01-20 16:18:06  来源:网络   热度:

清明节上坟祭拜祖先简单称作什么?

清明节纪念忠臣孝子介子推——寒食节。

清明节的来历和春秋时期的寒食节有关,是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所设。

清明节上坟祭拜祖先又称清明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节上坟祭祖先简单称作,扫墓,添土

明节上坟祭拜祖先,简称扫墓。

中国祭祖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

1.祀祖的起源:

按竹书纪年所记:“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仗而庙祀之。”这便是祀祖的滥觞,从此以后,历代的帝王,都根据此种意义,而发生祖宗的祭祀。

2.祖与宗的分别:

祖与宗原是一种祭祀的名称,所谓“祖有功,宗有德”,郑玄注:“有虞氏以上尚德,E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自夏以下,稍用其姓氏之先后次第。”这说明最初的祀祖,并不以血统为标准,乃是以功德为标准,如有虞氏所祖宗的不是有虞氏血统上的亲属。

舜父是瞽瞍,祖是桥牛,何以不宗瞽瞍而独崇尧,不祖桥牛而祖颛顼呢?此乃尚功德,不尚血统之最好说明,到了夏后氏以后,方开始祖宗血统。如郊鲧而宗禹,周代也祖文王而宗武王,从此对于祖宗的祭祀,看得非常重要,甚至与祭天并列,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而成为中国古代报本返始的宗教祭祀观。

3.祭祖的目的:

祀祖与祀天并重的风尚,乃中国过去宗法社会骨干,藉祭祖的方法来亲睦九族,结成一个宗法团体。此在古代社会思想中,未始不有相当的价值,但流传既久,渐失去祭祖的原意,乃因守着狭隘的家族观念,其流弊所及,反而减损了人心上的家国情怀。

4.祭祖之变异:

祭祀之原始意义,乃是敬天、明德、教孝、报本返始,夫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祭神之外又须祭先,如云:“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祀先之礼,必须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故备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明乎郊社礼,E尝之义,这些都是古代天祖崇拜的遗传,为子思所特别注重。

佛教(小乘)传入中土,重乎对死人之祭祀,其意义在乎超荐其上度西天,不复有我国古代祀天祭祖之意义,故自随唐以还烧纸人、纸屋、纸衣、纸具,以供死人在阴间之用度,乃成习惯,此并非中华民族原始的习尚,不可不察。

而烧纸具在乎向死人祈福、护庇、求其轮回超度,其目的在乎功利并非孝思。故梁朝范缜所着神灭论乃欲在根本上推翻小乘教义之迷信处,范缜特别强调古人为宗庙祭祀,乃圣人从孝子之心,所以设教,并不是真为了祭祀鬼魂。

纪元前二五九八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那瞬间,天忽然开了,降下一黄龙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宫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圆满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来的太迟,只能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脱落,他们也掉下来了。这时候,万民百姓亲眼仰望这神圣壮观的一幕!这些没跟上的臣子与百姓,感恩怀念之馀,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山下,即今天陕西黄陵县的黄帝衣冠冢。

所以中国人对过世的祖先,也认为另种形式的归天成神,祖先在天之灵能庇佑看护子孙,所以家家户户供奉自己祖先,同姓亲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节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这样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一般认为起源於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一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弃祖忘宗的人,

会一辈子得到幸福安康事业顺利吗.

祭祖的习俗应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什么道理?不用问道理哦,

这是与基因有关的绝对真理^_^

祭祖的英文:offer sacrifices to one"s ancestors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各地春节祭祖习俗

台湾: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编辑本段]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而现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清明祭祖】清明祭祖,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