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祭祀乐舞《六代舞》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
一、周代祭祀乐舞《六代舞》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
《六代舞》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代舞》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乐舞典范,实际上综合了许多文化成果。周代建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在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贵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乐舞。每一个乐舞都有明确的功能,分别用作祭祀天地、四方山川和祖先。据《周礼》记载:舞《云门》时“奏黄钟、歌大吕”,用以祀天神;舞《咸池》时“奏太簇、歌应钟”,用以祭山川;舞《大韶》时“奏姑洗、歌南吕”以祭四望;舞《大夏》时“奏宾、歌函钟”,祭祀山川;舞《大C》时“奏夷则、歌小吕”,用以享妣;舞《大武》时“奏无射、歌夹钟”,用以享先祖。表演这六个舞蹈的都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乐舞人数更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周礼的等级制本质。《云门大卷》
西周雅乐舞以黄帝的《云门大卷》为开首之乐,用以祭祀天神。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大致记述了《云门大卷》的来历。周代将其列为“大舞”之一,足见其重要程度。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之共同祖先,文德武功兼备。虽然传说中黄帝因为阪泉之野的大战而战胜蚩尤得以服天下,但他更是文德昭彰,所以,《淮南子・览冥训》记载:“昔者黄帝治天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百宫正而无私,……道不拾遗,市不豫贾,……”传说中的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缙云氏,一般认为这是把中国北方许多氏族的称谓融合于一身的结果。相传黄帝曾经为了同炎帝作战而训练熊、罴、貅、虎、貔、等六种野兽。据专家考证,这些野兽当为六个部落的图腾。黄帝统一了各部落,才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后人尊其为始祖神,也与他“统一”大业有关。周代将《云门大卷》作为“制礼作乐”的祭祀天神之舞,说明了黄帝在周代已经不仅是民间传说里的统一之王,而且已经上升为“神”之代表,这是有深刻含义的。
二、明天全国哀悼QQ炫舞作何解释?、
对于15号的活动,如今已经有了应对措施了。
14号的奖励加大。 8月14日奖励加倍1400点券、非卖免费得 可以通知其他玩家上线!
而原本15号的活动延迟到16号,
8月15日活动暂停,8月16日献礼天下有情人
造成玩家们的困扰深感抱歉!
三、金字旁加泽的右边怎么读
铎,拼音:duó。
声母:d,韵母:uó,声调:第二声。
部首: 钅,部外笔画: 5,总笔画: 10。
五笔86:QCFH,五笔98:QCGH。
笔顺编号:3111554112,四角号码:87754。
铎字从金从罒/幸,“罒/幸”亦声。“罒/幸”意为“一网打尽”。“金”与“罒/幸”联合起来表示“金属质地的人徒召集器具”。本义:大铃。听到铎声后,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须全部到指定地点集合,不能有遗漏。
扩展资料:
铎字词汇搭配
1、司铎[ sī duó ]
司铎,指掌管文教,天主教神父的正式品位职称。
2、木铎[ mù duó ]
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
3、振铎[ zhèn duó ]
摇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振铎以警众。铎,有舌的大铃。
4、风铎[ fēng duó ]
风铃。
5、铎鞘[ duó qiào ]
亦作“铎韒”。唐代南诏兵器名。一种锋利的刀。
四、中国舞蹈的宗教舞蹈
我国乐舞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宗教舞蹈。 宗教舞蹈直接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巫舞。基于原始信仰的巫,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文解字》解释“巫”字的原型,就是模拟一个人两袖作舞的样子,意思就是以舞蹈沟通人神的人。巫舞一体,由来如此。随着人类宗教意识的成熟,原始巫术逐步衍化为有较固定仪轨的原始宗教,舞蹈就成为宗教仪轨的组成因素,这在我国各族传统宗教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现象。
巫舞历史悠远,影响深广,在历史上曾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晋书》记载,晋时有人看到越地两个女巫(章丹、陈珠)的法事活动,不仅两人都有美色,服饰艳丽,而且舞步轻盈,模仿灵鬼的音容笑貌,舞袖翩翻,技巧很高。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工于巫舞,常在宫中聚集众女巫击鼓歌舞,名为祀神,事实上已是娱人的工具了。 佛教音乐舞蹈既是祭祀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宗教的宣传手段之一。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祭。像舞蹈《菩萨蛮舞》就是典型的代表。唐代燕乐及其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带佛教色彩或者直接来自佛教的舞蹈。比如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著名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色彩。唐朝的《霓裳羽衣舞》也具有浓厚的佛教特色。
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的《风迎仙乐队》、《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蒙古人本来就信奉佛教(藏传佛教),因此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的宫廷雅舞,也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最有名的是《十六天魔舞》。从许多的历史资料看,这个舞蹈有如天女下凡一样,是非常优美的舞蹈。
在清明(公元1368——公元1911)两代的佛教舞蹈中,以明朝人袁宏道作的《迎春歌》和清代舞人徐惊鸿的《观音舞》最为著名。另外,清末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自编自演的独舞《观音舞》,塑造的也是一位头戴象征佛光的珠环、坐在莲台之上的观音菩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