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祭奠 > 正文

农村丧事的习俗?

2023-01-16 12:10:0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农村丧事的习俗?

在我们这里,要是老人去世了,村上人无论男女,基本都去吊孝。当然都是成年人,无论长辈晚辈,基本都要下跪磕头。也就是人死为大这一说,当管事人花纸后,谁备下跪时,两边站的孝子,立马就会缠缚着,不让下跪磕头,当然下跪也是一种礼节,是避免不了的。基本都不会下跪磕的,随后鞠躬了时。

入棺材后,在祭奠仪式上,基本是三拜九磕,也就是磕九个头。要出现年轻人,来请去路不懂的,不知道风俗的,招客的会让从简,倒上三杯洒,随时磕四个头,也叫来四磕。于到老道理的,那就麻烦了。也就是二十四磕啦。

二十四磕,现在不多了,但还是有的,基本都是三拜九磕。在农村丧事上,最常见的为三拜九磕,不常见的来四磕和二十四磕。当然在中国,不论那个省份,在农村丧事上,绝对不会出现三磕头,当然在祭奠老祖宗时,就形成三磕头,和拜佛一样啦,谢谢。

二、福建葬礼规矩与风俗有哪些

大殓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吊唁

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龙岩、大田等地称为“探生”,崇安等县称吊唁为“拜寝”,上杭县称吊唁为“看殓”,闽南地区又称之为“探丧”。

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之类的物品,俗称“送轴”。也有送钱的,俗称“奠仪”。丧家将戚友所送被单、毛毯之类的东西挂在灵堂周围,每块“轴”分别用白纸写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类的纸条。“轴”的位置根据亲疏关系而定,一般亲家或至亲的“轴”挂在灵堂当中或最高处。

出殡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

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下土

又称下葬,即掩埋灵柩,或将灵柩放入墓圹中。贫穷之家仍然采取掘地而葬,所谓“葬不为圹,但掘地而埋,垒石以识之。”而富豪人家则不惜重金用砖、石或三和土(即石灰、沙、土三者和合)营造坟墓。

近年来,不惜花重金建筑墓之风又起,每座坟墓少者花数千元,多者上万元,互相攀比,甚至有三十来岁预筑坟墓的。城市中有些人虽然火化,但仍有人在乡下购地筑坟以安葬之。

回龙

葬毕,送葬队伍返回丧家,谓之“回龙”或“回灵”,古称“归虞”。许多地方,回龙时送葬者要改装换服。在福州,孝男挂红彩,持灯笼,孝妇穿黑衣,着红裙,其他男性束红带、女性戴红花。

现在一般是取下送葬时扎在腰上的白带,换上红布带,女性头上插花。福安、霞浦等地,回龙时孝眷改换吉服,所谓“脱去麻衣换紫袍”。女儿、媳妇穿红裙袄、红鞋袜,头缠红布带。

做七

做七又称“做旬”、“烧七”、“旬祭”。从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日祭奠亡魂一次,一般要在49天内祭奠7次,故又称“做七七”。做七习俗各地均有。

服丧守孝

在古代,父母之丧称为“制丧”、“丧中”或“制中”,君之丧为“方丧”,师之丧为“心丧”。凡居父母君师之丧,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贵贱之别,都要服丧守孝。福建各地亦不例外。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方尽孝道。

服丧守孝时间,依据血缘的亲疏而长短不一,最长的是丁忧(父母之丧)为三年。封建社会还形成了一整套服丧守孝的习俗惯制。在服丧期间,不能饮酒食肉,不能歌舞作乐,不能娶妻纳妾,不能行房事,不能访友做客。

对亲友送来的红白请柬,可不置理。做官的丁忧要去官,回家为父母服丧守孝。除官的丁忧不能赴任,要为父母服丧尽孝。未葬时居服舍,葬后在墓侧搭棚居住,不出庐寝。在服丧的头三天不饮不食,七天内只能喝粥。三年后才能除孝,恢复正常生活。上述礼俗,只有在某些士大夫中得到严格遵守,而在民间并不那么恪守规制。

三、丧葬饮食习俗是怎样的?

  

死亡是人生的归宿。若生命匆匆结束或中途夭折,是凶丧,是极悲哀的事,总是简单了结; 若逝去的长寿之人或寿终正寝,则是吉丧,是为一喜,只是相对于结婚“红喜”而言为“白喜”。

凡是吉丧则十分看重,大多要举行葬礼和宴会,不仅祭奠死者,也安慰生者,还有祝愿生者长寿 之意。

  

中国旧时的丧葬繁简不一。官宦之家丧事极其烦琐,各种筵席就有10多种,包括成服席 单、奠期席单、送点主官满汉席单、送葬早饭单、祠堂待客席单、复山席单等。后来,丧宴逐渐简 化,有的地方在举行丧礼时以“七星席”待客,仅六菜一汤,少荤腥,多豆腐白菜、素面清汤,餐具 也用素色,气氛低沉。

  

  对于死者也有相应礼仪,首先是摆冥宴,供清酒、素点、果品等;到斋七、百 天、忌辰和清明时,则常常供奉死者生前喜爱吃的食物。可见人们不仅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里 以饮食成礼,祝愿其健康,而且在一个人死后仍然以饮食成礼,即悼念死者的同时慰藉生者,并 祝愿包括自己在内的生者健康长寿。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