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可以送花圈吗?
一、五七可以送花圈吗?
不送。
按照大多数地方风俗,花圈只可以在逝者去世的当天和出殡之前可以送。出殡之后,不可以再用花圈。
五七的时候主要是多给逝者送一些纸钱,或者送些鲜花,表示祭奠之意。有的地方还可以逝者的坟墓培培土。
到底有什么规矩,还是遵从当地的风俗最好。
五期是不可以送花圈的,别的地方不知道,反正我们这边是不可以的 ,我们这边都是在人过世的时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送花圈的,还没有听说五七的时候送花圈的,可能一个地方一个风俗习惯吧,我们这边是没有那样的习俗的,五七一般都是自己家人去坟上烧纸
祭奠去世的亲人,在五七的时间不用花圈,买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但是祭奠鲜花是有讲究的,有些花是不能祭奠的。
二、给先人上坟用的花束一般需要多少朵?
上坟花束一般支数都是单数,一般是11朵或者是19朵菊花为主,但也没有特别限制。
1、哀思
花材:19枝大朵白色菊花+小菊。
花语:冬风吹,寒来袭,对你思念亦浓浓;雨儿落,冬意浓,对你挂念在心底;身孤单,多寂寞,心中想你情难控。
2、追忆
花材:7朵黄色菊花+10枝白色紫罗兰(或金鱼草)+2枝白香水百合+1枝白色菊花。
花语:适配送场合有丧礼、清明扫墓、先人忌日等。此花束是丧葬花束,请客户留意。
注意事项
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
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
三、清明节祭祀鲜花
清明节祭祀可选择的鲜花 花名:三色堇,花语:思念;
花名:三轮草、满天星,花语:想念;
花名:千日草(百日红),花语:不朽;
花名:文竹,花语:永恒;
花名:花簪(景天科青锁龙属植物),花语:同情、慰问。
清明节悼念 可选择的花卉:
花名:柏枝,花语:哀悼;
花名:柳枝,花语:悲伤、哀悼;
花名:金鱼花,花语:悲哀。
为长辈:可以献黄色或白色的菊花;
为同辈:也可以选黄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颜色较淡的百合、龙胆都是不错的选择;
为朋友:我觉得不必太拘泥于形式,选择他生前喜欢的花就好。就算火红的玫瑰也无所谓。
其实,清明节祭扫用的鲜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也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花的花语或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所以扫墓选择的花,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还可以点缀以一些紫色。比如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白、黄交错,再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做点缀,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或朋友的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
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也有不少人是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来选择花卉种类,比如逝者生前喜欢玫瑰花的,送一束玫瑰花也无妨。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
清明节祭祀的习俗 1、清明祭祀就是孝顺祖先
在中国孝道和祭祀祖先是摆放在一起的,一个不尊重祖先的人,不是一个孝顺的人。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祭祀很重要。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
2、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不过提醒朋友们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清明扫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清明节传统小吃 1、薄饼
此薄饼非博饼噢,薄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清明节食物。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2、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3、艾{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一年四季不生病”。艾{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
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4、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5、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6、大葱和蛋饼
不仅仅是闽南一带特备注重清明节的小吃,在西边的青岛地区,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