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腊月去世,别人说不能烧三七,还不能烧跨年七,到底该咋烧?
家人去世后按习俗要烧七,这项丧葬礼俗自古就有。丧葬习俗沿袭至今,各地不一。但根源都是来自于璀璨华夏文明。烧七习俗便是历史缩影。
我国最早为亡者做七的记录,始于北魏。《北史.外戚传》记载外戚胡国珍去世后,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为他设千僧斋,并度七人出家为僧。由此可见七七礼俗从佛法的轮回观念而来。
做七,也叫“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是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是指在人死后(或出殡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成都地区治丧习俗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在烧七习俗上有以下注意事项――
1、烧七时间:烧七计时从去世当天起算,第七天为头七,依次类推,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尾七)。(具体时间为18点-20点的时间段)
2、烧七日不烧全,也就是七个七日祭,不可都进行祭祀。虽然逝者为大,但毕竟已经死去,给后人留福积福更大一分,故一旦祭祀全,即为福尽。由此七个七日祭中以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
3、在什么情况下七个七日可祭祀全?必须是儿女双全,儿孙满堂,且必须是四世同堂时,老夫妻俩,最后一位去世的时候,后人们才可以七个七日祭祀齐全,属大喜丧。
4、撞七是指烧七忌日这天农历逢七,则称为“撞七”。撞七则丢掉这个忌日不烧七,若头七、七七这两个日子即使撞七也要烧七。
腊八过了就是年“,只要进入腊月,就开始有了新年的味道。而在历史中,很多时候腊月是人们比较发愁的一个月份。很多的人都害怕过腊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一个规律。在冬季,天寒地冻,历史中的人缺衣少食的,温饱都是问题。冬季就显得特别窘迫漫长。而腊月有将要是过年的时候,中国人的传统是过年的时候不欠账,要不欠到下一年了。所以,贫苦的人特别害怕过腊月,让入不敷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人怕腊月生”说的是在历史中,腊月如果出生了小孩,大家都是比较担心的。因为,那个时候医疗设施不发达,也没有太好的保暖设施。更重要的是,吃食不多,腊月是年底了,这个时候,一般是家里的米缸见底的时候,如果遇到家庭里有孩子降生,人们又是欢喜又是愁的。新生命的降临是大家都很高兴的事情,但是既怕寒冷的季节,不好成活,又怕粮食不够,没有足够的奶水,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所以,生在腊月的孩子是很受苦的,人们就有了这样“人怕腊月生”的俗语。

“又怕腊月死”说的是,腊月去世的人,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死者为大“,但是到了腊月家里穷得叮当响, 又没有什么吃的,去世的人连最基本的丧仪也得不到。很多人如果遇到家中在腊月去世的人,只能变卖家中所有值钱的物件,置办棺木,让去世的人能入土为安。但是这样以来,一场腊月的丧事办下来,整个家庭的状况更是苦不堪言。所以,有的时候,不是怕发生事情,而是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事情,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怕的不是腊月,而是贫穷。在那样的历史时期,人们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所以生死大事都变得窘迫。所以说,可怕的不是腊月,而是时代和命运。当今社会,人们衣食无忧,任何时候出生的孩子都是宝贝,而面对离世的人,人们也都能让逝者风光安息。所以说,人的生活品质,永远离不开物质基础。现在的人压力大,都在拼命赚钱,努力工作,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家人面对以上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