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祭奠 > 正文

形容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的词语?

2023-01-08 18:17:3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形容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有几个,有短的词语如吊唁,也有长的短句,后面三个短句更为常见,吊唁属于书面用语,具体如下: 吊唁: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的人应该高高兴兴地过日子,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 逝者已逝,生者坚强:去世的人已经去世了,活着的人要坚强. 死者安息,生者坚强:去世的人让他安安心心睡去,或者的人要坚强。

二、祭奠老人可以用什么成语表达?

祭奠故世的老人用什么词语要距老人对社会的贡献,如果老人在世时对社会贡献比较大时,一般用流芒百世,名垂千古,鞠躬尽瘁等词语比较好,老人在世对社会贡献普通时(像家里的亲戚或长辈)一般用音容长在,教诲永记,驾鹤西游等。这些词语都能表达对老人的怀念心情!

1.驾鹤西去 德高望重 慈眉善目 永远怀念 铭记于心

2.寿终正寝 驾鹤归西 含笑九泉

3.驾鹤西去 与世长辞 归于极乐

4.驾鹤西游 为国捐躯

5.香消玉碎 香消玉损

溘然长逝 与世长辞 撒手人寰 驾鹤西游

千古流芳,死得其所,寿终正寝,逝者如斯。

祭奠老人可以用抚今悼昔来表达,意思是因眼前事物而引起对往事的追思。

驾鹤西去,永垂千古,千古永存。某某老先生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很多词

三、形容祭祀的成语有哪些?

1、被绣之牺 [ bèi xiù zhī xī ]

《庄子・列御寇》:“或聘於 庄子 。庄子 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於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成玄英 疏:“牺养丰赡,临祭日求为孤犊不可得也。况禄食之人,例多夭折,嘉遁之士,方足全生。 庄子 清高,笑彼名利。”后以“被绣之牺”比喻求得功名利禄而不能全其生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子永 叹天伦之伟, 漆园 悲被绣之牺。”

造句:陶渊明就是一个被绣之牺的人。

2、不迁之庙 [ bù qiān zhī miào ]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造句:宪宗皇帝有恢复中兴之功,请为百代不迁之庙。

3、春祈秋报[chūn qí qiū bào]

春祈秋报为客家春秋两季以祭祀土地伯公为主的庆典活动。

4、衮衣绣裳 [ gǔn yī xiù cháng ]

亦作“衮衣绣裳”。

借指显宦。

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

造句:衮衣绣裳,世俗以为荣,吾不与易也。

5、潢潦可荐 [ huáng liáo kě jiàn ]

荐:祭祀。 指祭祀在于虔敬,而不在于祭品的厚薄。

造句:筐_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被绣之牺】:被:通“披”;牺:祭祀用的牲畜。披着锦绣的牲牛。比喻求得功名利禄而不能全余生的人。

【匕鬯不惊】: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不迁之庙】: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丧匕鬯】:匕、鬯,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古代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春祈秋报】:祈:迷信的人向神恳求。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

四、写一篇祭奠父母四字的文言文押韵的文言文

沁园春・悼念父亲(新声韵)

噩耗突传,严父归天,不胜哀愁。看阴云密布,动惊天地;苍松劲草,闻讯低头。雨罩青山,江河呜咽,子女亲朋涕泪流。仰天啸,叹至亲长逝,父爱永休。     灵堂三尺幽幽,忆我父音容脑海留。凭一双巧手,走南闯北;八面玲珑,出纳支收。孝敬双亲,教抚子女,和睦四邻必应求。威望树,存亮节高风,千古传讴。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古代祭祀的词语,辑录如下:

社稷:《说文解字》:“社,地主也。”即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稷,《说文解字》:“五谷之长”,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

封建统治者常祭社稷,祈求年丰。现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坛,每年阴历二月、八月帝王都会在这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建立社稷坛。社稷,又是国家政权的标志和代称。

如《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芋老人传》:“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祭、祀:或单用,或连用,均指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兼求保佑。一般上供于神佛称“祭”,上供于祖先称“祀”。

古时重祀祭,五礼中以“祭”为重。国君不重视“祭”,就要受到讨伐。商汤征伐葛国,武王讨伐纣王,都提出这条罪状。

如《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时把人作为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灵称“人祭”。人祭的处死,最常见的是杀头。

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祭以尉首”即是。 

斋戒: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典礼前,必先斋戒。即先沐浴净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独居静心静性等。清身洁心以示虔诚。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斋戒五日,说明礼节极隆重。

蔺相如要求秦王“亦宜斋戒五日”,在于打掉秦人盛气凌人的气焰,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争取时间。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

奠、酹:《说文解字》中说“奠,置祭也。”但“奠”和“祭”又有差别,祭从肉,奠从酒(多指以酒食祭祀死者)。

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里是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还有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牺牲:在古汉语中“牺”“牲”是两个单音词,都指祭祀的牲畜。古时宗庙祭礼牲口通常选用纯色的,称作“牺”。

祭祀用的牛、羊、猪称为“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句中的“玉帛”,指古代传神用的璧、琮和束帛。

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视祭祀之礼,不同等级的人举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牺牲”的数目很有讲究,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礼记・王制》)“牢”是养牲畜的牢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称为“一牢”或“牢”。

“太牢”指牛羊猪三牲齐备。如《荆轲刺秦王》中:“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

“少牢”指祭祀时只用猪、羊二牲作祭品。如《伶官传序》中:“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

一少牢,指猪、羊各一;告庙,是向祖庙传神祷告。

祖:祭路神。古人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祭毕设宴送行叫“祖饯”,就是“饯行”的意思。《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筑土为坛祭天,叫作“封”。《永遇乐・赤壁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代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故称“封狼居胥”。 ”

生我者,父母也。养我者,亦如是。我挚爱者,我至亲也。

每念及此,胸中块垒难平,涕泪如雨,感怀交加,夜不能寐。

双亲渐发白,色渐衰,力渐无,大爱不减,于我备至更加。

父亲视苍苍,躬耕勤苦,以为家中梁柱,长年奔波东西,行于江湖,风霜雨露,自是不喻。

母亲颜已改,千沟万壑于手中,皱纹陡增。为持家而劳碌,外经业务,内操烦务

吾恨不能为其分忧,不能为其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