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是几几年几月几日设定的?
国家公祭日是几几年几月几日设定的?
国家公祭日是2014年2月27日设立的。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是确定历程:
1、中国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不充分。20世纪50年代虽然有在报纸和教科书中提到南京大屠杀,在20世纪60-70年代有很大的空白;
2、从1994年开始,江苏、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3、200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提交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由国家领导人参与公祭活动,同时还建议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4、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第三次递交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议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
5、2014年2月25日下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就决定草案向会议作了说明。
6、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是2014年2月27日设立的。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 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也是对现在的日本不承认侵华战争提供了有力的说明。
国家公祭日,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使民族精神提升,使人民更加爱国!让中华民族早日复兴的中国梦而早日实现。
1937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大屠杀纪念日:为纪念600万在二战期间惨遭纳粹屠杀的犹太人,1951年以色列首次举行大屠杀纪念日活动,该纪念日在1959年正式通过立法。
日期在每年犹太历尼桑月27日(4月7日至5月7日之间),悼念被屠杀的犹太人,纪念勇敢抵抗纳粹屠杀的犹太英雄。
同时,设立了阵亡将士纪念日。汽笛声在以全国响起,人们伫立默哀两分钟,即使在高速公路的司机也不例外。
这一天,全国默哀以向死者哀悼。全国降半旗,所有电视台和电台节目都报道相关纪念活动。
2005年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这是为纪念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最大的纳粹死亡集中营波兰奥斯维辛。
二战期间,在这里110万人遭纳粹屠杀。也以此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
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目前日方草率的“致歉”)、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警示世人 。
公祭之日,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意义深远。
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影响广大。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全国性的哀悼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全国性的哀悼活动的意义是表示对逝世的重要人物的追思或者对普通民众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在重要人物逝世后,各个国家往往都设置各种形式的哀悼日,以示对人物的追思。此外,在伤亡惨重的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很多国家政府也都会宣布设立全国哀悼日,以显示对普通民众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由于这种形式体现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意识,因此逐渐成为某种“国际惯例”。根据情况,全国哀悼日时间长短不一。
扩展资料:
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新华社武汉4月2日电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烈士褒扬条例》和《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关于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牺牲人员烈士褒扬工作的通知》精神,按姓氏笔画排序,评定王兵、冯效林、江学庆、刘智明、李文亮、张抗美、肖俊、吴涌、柳帆、夏思思、黄文军、梅仲明、彭银华、廖建军等14名牺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为首批烈士。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逆行出征,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用生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全国哀悼日
参考资料:人民网-湖北14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牺牲人员被评定为首批烈
一、体现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意识
一直以来,在重要人物逝世后,各个国家往往都设置各种形式的哀悼日,以示对人物的追思。此外,在伤亡惨重的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很多国家政府也都会宣布设立全国哀悼日,以显示对普通民众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二、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整个民族的凝聚力
设立全国哀悼日,全国下半旗志哀,这种中央政府以全体国民名义举行的哀悼仪式,不但能给遇难同胞的亲人以莫大的精神慰藉,更能让全体国民都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从而增强每个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整个民族的凝聚力。
国旗为公民而下降时,就是尊严为生命而上升的时候。
三、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洗礼
全国性的哀悼,是人们内心的感怀。国家层面的哀悼是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同时也让每一个不同的生命体验同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不单是对逝去生命的缅怀,更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感情。
以2020年4月4日针对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为例。思考疫情和人生,对许多人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它会使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战“疫”态势向好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看似平淡、实际安康的美好生活,更加懂得努力奋斗与不负韶华的深刻意义。
扩展资料
截止到2020年4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哀悼活动
1、195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逝世,下半旗致哀。
2、1976年1月8日,周恩来、1976年7月朱德和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时,曾经设定过全国哀悼日。
3、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所有电视节目都停播了,电视里只有邓小平的一张大照片,哀乐低回。
4、1999年5月12日,为哀悼驻南联盟大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遇难的三位烈士,天安门、新华门、人民大会堂、外交部所在地和上海等地下半旗志哀。
5、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国务院决定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6、2010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4・14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7、2010年8月15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8、2020年4月4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哀悼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全国哀悼,祭奠是为了更好前行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一个国家的哀悼史:不但追忆伟人,也尊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