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悼念 > 正文

从现代化角度研究辛亥革命

2023-01-27 13:27:05  来源:网络   热度:

国姓爷忠孝两全东都瀛海泣血

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15年10月3日),清廷以郑氏父子私通共谋,将郑芝龙一家族人十一口人斩於北京柴市(一代船王枭雄落幕),噩耗传至,成功痛心疾首呼天跪地北向大陆哭泣曰:「汝父当初若听儿劝谏,今也不会惨遭杀身之祸,然不幸中之大幸,仍有孩儿当为您复仇!」。

(全军缟素戴孝祭拜)

南明永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统兵2万5千、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金、厦出发先攻取澎湖,围攻热兰遮城(明郑时称热难遮城)长达八个月之久(南京之围殷鉴不远文攻武吓劝降荷兰),终於驱逐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人,秉承父志克尽忠孝两全收复大员(台湾)改为东都明京,作为反清复明之根据地。

(驱逐荷夷完成父愿)

南明永历15年(公元1662年1月21日)郑成功闻耗知悉君父弟辈侄子侄女一家族十一口人惨遭清廷杀害,痛不欲生,每逢午夜起身望北痛哭,不胜潸然襟抱泪如雨下,悲伤哀恸写下一首悼念先父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字里行间透露出郑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员克尽忠孝两全无私无愧无遗无憾与其「胸怀大襟」、「为善仁民」、「兼爱非攻」的和平精神。

(瀛海泣血忠孝两全)

复台驱荷之役,堂堂战胜国仍然让战败者荷兰人携家带眷金银珠宝全身而退,从容堂皇奏乐安全地离开大员回到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如此怀著悲天悯人气度,仁慈善良胸襟,宽厚侠义精神,旷古烁今有谁可睥睨可傲视。

(无私无愧无遗无憾)

公元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正式接受荷兰人投降签约(历史性的一刻),收复大员(台湾)後,改为「东都」励精图治,设承天府(台南)置天兴(嘉义)、万年(高雄)两县,承袭明朝官制,订定律法,创立学府,传承文化(饮水思源永不忘本),实施「寓兵於农」屯垦政策自给自足,披荆斩棘,倾巢开拓,致力建设,治理经营,大员百姓为感恩戴德,缅怀纪念郑成功对先民福祉福泽,丰功伟绩,尊称为开台圣王、开山圣王、国圣公、国姓公。

(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开闽台海疆威震东南还我山河

承抗清复明尽忠克孝永传後世

国父孙中山亲颁“旌义状”以资嘉奖永春郑玉指先生之忠节

“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贡献的赞誉,在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牌坊有一块“ 旌义状 ”石碑,见证了南洋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历史。

从永春县城驱车到岵山镇,再爬上10多公里的P山道路,便来到东里村民风纯朴勤奋耕作,这时可见村口牌坊建有一座侨光亭,亭边竖立著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碑石为长方形,上方微拱,整个碑面由於山区湿气布满青苔显得古拙苍老,石碑上端刻著两面交叉的旗帜,它是辛亥革命的军旗十八星军旗,旗下镌嵌著孙中山先生的影雕像,像的四角分别刻有“国父孙文”四个字,在孙中山像下方,刻有“ 旌义状 ”三个大字,碑文(原文无标点)全文为:“ 郑玉指“於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边缘均有雕饰,左右两端为枝条状,上端为云日状,下端有花朵状,碑的底座由三层石头砌成,“ 旌义状 ”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贪污腐败无能,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据统计,先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颜子俊、宋渊源、郑玉指、郑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泽、陈栋梁、林充挺、颜国隆、颜国年、颜焕昌、叶立贻、黄富引、林传织等30多人。

“旌义状”碑,是为郑玉指先生所立的,郑玉指(1851―1929年),字绳摇,祖籍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人,早年出洋到马来亚的槟榔屿做苦工,後来经商致富,成为当地侨领之一,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後,海外侨胞留学生唾弃腐败贪污无能的清朝政府,早有推翻之心,以建立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新中国,中国同盟会日益活跃,集结有志之士参与宣传革命大义,不约而同加入同盟会,南洋即是华侨及留学生筹募、策划、支持革命之根据地。

北马来亚槟榔屿,乃天然之良港,从中国东南出海必经其地,亦是福建侨胞重要聚居地,孙中山先生曾三次到槟榔屿,大肆鼓吹革命筹组策动当地华侨参加革命活动,深受侨民之拥戴,并於1906年9月成立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积极宣扬革命大义。

郑玉指先生家乡族人宿怀反清爱国之心,特别拥护孙中山先生之奉献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号召,立即加入槟榔屿分会第一批会员,多次参与孙中山亲自主持的重要骨干会议,称赞孙中山先生之勇气才德,郑玉指先生家族为支持革命共谋大举,多次慨捐财物,鼓动族裔,宣扬大义动员华侨出钱出力在所不惜,为筹措革命经费作出重大奉献。

1910年2月,孙中山先生携家带眷再到槟榔屿,当下槟榔屿华侨各界主动参与革命气忿蓬勃活跃,侨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遗馀力,皆主动请命参予同盟会欲罢不能,终在槟榔屿设立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为中国革命奠下基础,并秘密筹措人力、物力、财力,筹谋策划发动广州起义,开启广州黄花岗起义之火苗。

随後孙中山先生支身赴美,其家属仍然留在槟榔屿,欣然接受郑玉指先生族亲等协助,孙中山先生家眷等日常生活无虞,得到充分照顾无暇不至,使孙中山先生得以无後顾之忧,游学英美等列强,寻求协助与支持并宣扬建立民主共和国宪政之理念。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荣获孙中山先生颁发的“旌义状”,此旌义状於民国年间勒於石碑,并特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西坊门口“侨光亭”边林荫郁郁苍翠葱葱。

“旌义状”原本只是一纸奖状,然而将它雕刻於碑石之上,千秋彪炳,实乃十分罕见,永春东里村口牌坊“ 旌义状 ”碑确属罕见之物,今者竖立在侨光亭旁,更显得突出,碑旁有两株大樟树,枝条舒展,蔽护著石碑,两旁大樟树每逢花开时节,花色白带淡黄,散发出独特的清香,香气怡人,令人心旷神宜,碑石上四围的条纹均描成黄色,底部的黄花更是让人不禁联想到浩气长存的著名“黄花岗起义”,正如风雨亭之名“ 侨光 ”一样,“ 旌义状 ”碑体更显光芒展现了“ 华侨之光 ”,为这著名俗称西向西上的仙夹镇东里村侨乡增色增荣。

泉州市有关部门徵集作为历史文物收藏,1980年初泉州市有关部门依原样重刻“旌义状”碑送东里村,东里村於1984年在村中公路边修建“侨光遮阳雨亭”时,重新树碑於亭边,彷佛细说著永春旅外华侨倾力支持革命历史功绩,令人油然肃然起敬,以作为辛亥革命历史之佐证,并永存纪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国父孙中山颁状嘉奖永春华侨参与革命宣扬大义

永春县仙夹镇俗称西向西上东里村口牌坊的遮阳雨亭“ 侨光亭 ”旁边大樟木树下,立著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古拙苍老的碑石上端镌嵌著,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影雕像,像上刻“双十旗”,在孙中山像下,刊刻著“ 旌义状 ”三个大字,碑文全文为:“ 郑玉指“於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这块石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

辛亥革命之目的意义

一、辛亥革命之目的即在推翻华夏民族五千年来专制帝国主义。

二、辛亥革命之目的即在驱逐鞑虏消灭贪污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

三、辛亥革命之目的即在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宪法体制。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