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悼念 > 正文

范爱农是谁写的

2023-01-06 17:57:1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范爱农是谁写的

《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范爱农与作者鲁迅是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 1912年,范爱农溺水而亡,作者鲁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后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扩展资料

《范爱农》是鲁迅实践自己主张的典范作品之一,它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与一个普通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

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在留日学生的反清运动和辛亥革命后绍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描写了范爱农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通篇运用白描手法,用朴实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具体刻画。如写爱农外貌:“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他仍“瞪着他多白的眼”,虽是身处逆境,穷愁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渺视目光,总是透出他傲岸不群的豪爽和自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爱农

二、范爱农散文中大抵是什么意思?

《范爱农》是现代文bai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du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zhi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dao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是鲁迅实践自己主张的典范作品之一,它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与一个普通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为散文的容量毕竟比不过他的小说;然而,那蕴寓于平实冷静的叙述笔调之中的真诚深挚的感情,却跃居前位。

扩展资料

范爱农与作者鲁迅是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 1912年,范爱农溺水而亡,作者鲁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后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通篇运用白描手法,用朴实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具体刻画。如写爱农外貌:“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他仍“瞪着他多白的眼”,虽是身处逆境,穷愁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渺视目光,总是透出他傲岸不群的豪爽和自尊。

文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增强了鲜明的

三、三海龙和鲁迅独子见面的地方是

范爱农和鲁迅先生初次相识的地点是日本横滨。《范爱农》是一篇由现代文学家鲁迅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于1926年首次发表。范爱农与作者鲁迅是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1912年,范爱农溺水而亡,作者鲁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后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四、鲁迅先生的散文《范爱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

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范爱农与作者鲁迅是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 1912年,范爱农溺水而亡,作者鲁迅作此文予以悼念。

此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后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相关人物介绍:

1、范爱农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浙江绍兴皇甫庄人。他诞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5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

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1912年,落水遇难。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

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爱农

转载申明:灵堂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