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清明节习俗?
三月三清明节习俗?
清明既是节令又是节日,古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逐渐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三月三”不是节令,是三月初三的简称,俗称“寒食节”,相传是为纪念介子椎抱枫树宁死屈而设的。一般在4月上旬,在清明前后期间,“三月三”是壮族人的节日,俗语说:“三月三,谷厚能恁(壮话译音)”的习惯。人们习惯将采摘的枫树叶剁碎后用水浸泡几天后,再水过滤后用来泡糯米做成黑糯米饭。现在除了黑糯米饭了,还有红、黄、黑、紫、白五种颜色的糯米饭,上山扫墓都要带上黑糯米饭或五色糯米饭,以表示先祖的哀思之情。
【习俗】但在现代人眼里,“清明”和“三月三”都与扫墓祭奠密切的关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清明》诗可谓是千古绝唱,无人能比!清明历来有扫墓的习俗,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子孙后代均提着鸡鸭鱼肉、果饼糖糯、香烛纸钱等祭品,在老一辈的引领下,涉山跋水,不计远近,去到先祖墓地,除草培土、修整坟墓,然后将祭品摆放在先祖坟前,焚香点烛,筛酒叩拜,一干人等酒筛三巡,让先祖吃饱喝足,然后才烧纸洒酒告别回家。期间,老一辈的人则把先祖生前平生向后辈告知,让后人们世世代代铭记先祖恩德,世代相传!
因为清明为扫墓时节,世人皆因先祖辞世悲痛不已,故上天有好生之德,上苍慈悲为怀,体谅民情,这一天无论怎样!那怕是天气晴朗均要下一会儿的雨水,人们习惯把这些雨水称之为“仙水”!很多人习惯把这雨水接为酿醋之用,醋质会经久不坏。
人生漫漫路,生老病死太自然!逝者已去,生者珍重!人类的繁衍生息,上一辈的香火得以延续。孝顺与赡养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老生常谈!“仁、义、礼、智、信、孝”乃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古有“二十四孝”名传天下,不论是“文帝亲尝汤药”仰或是“董永卖身葬父”,不论是帝皇或是庶民,百善孝为先!可现在的社会,仍然有很多“薄养厚丧”的事情发生!可悲亦可恨!
所以,道德建设仍然设任重而道远,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传统道德观念和良好家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新风尚、新形象,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永远在路上!
【谚语】“清明前后,插秧种树”、“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南风吹过北,有钱无谷累”,“北风吹过南,有谷无人担”。
【演变】
1、文明祭祀,鲜花祭拜。时下兴起,文明祭祀,不要酒肉香纸钱,但求心安理且得。到先人墓前,虔诚的献上一束鲜花,默默哀思于亲人坟前,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2、雇人祭奠,匪夷所思。现在的清明祭祀方式花样百出,层出不穷,有网上祭拜的,有雇人祭拜的,先人长眠于地,与世长辞,后人追思岂可让人代替!或在电脑前遥控?岂不有悖于常理,有违伦纲?
3、地方禁令,有失偏颇。打着“文明祭祀、环保祭奠、护林防火”等理由,有些地方出台相关“清明、三月三”祭祀禁止燃烧香纸等规定,置民风民俗之不顾,违背大众意愿。当然,在传统祭祀的同时,也得注意用火安全,燃罢纸香,不留火种,以免星火重燃,酿成火灾,殃及池鱼!
4、祭祀用品,花样繁多。现在人去祭奠祖先,除了传统的香烛酒水外,还购买了各式各样的祭品,诸如冥府手机、汽车,电脑等,甚至还有什么“二奶”、“小三”、高仿冥币等等,这些东西对后代的教育是有影响的,甚至对小辈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都有影响,是明显的把女人当玩物,拜金主义!扭曲别人的思想,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
总之,清明节和“三月三”是怀念先辈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的祭奠无可厚非,但要注重思想引导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吃什么食物?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过节美食必不可少,那么,广西人过三月三要吃什么呢?
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五色糯米饭看起来很简单,但工序却有些复杂。据张美芬介绍,制作五色糯米饭的原料是红蓝草、枫叶、紫蓝草、黄饭花、糯米。因为所用的材料是纯天然的,对身体有益。
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艾叶粑
每逢“三月三”,大家在购买五色糯米饭时,会发现艾叶粑也很受欢迎。艾叶粑又称蒿子粑粑,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寒食节食用。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甜酒发糕
自古以来,广西的壮族人就有很多独特的习俗,有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不变。广西有些人过清明,也有些人过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祭祀点心是甜酒发糕。而广西壮族人在三月三上山扫墓的时候,不仅要拿甜酒发糕作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后,自己也要食用,据说可沾染福气。
水油堆
柳江的水油堆,是壮家特色小吃之一。在柳江的一些老街或者学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仅凭着一个锅头,一堆炭火,一瓶油,一盆面粉,一碗芝麻,转瞬之间,白面在油锅里上下翻腾,白进黄出,一股浓浓的香味在街道上空弥漫,久久不散。水油堆一般在圩日时现做现卖,软软的水油堆,夹一个放进碗里,再淋上红糖水,咬一口,又软又糯,又甜又香。
壮粽
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在“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
鸡屎藤面
“三月三”吃鸡屎藤面,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鸡屎藤面是选用刚采摘下来的新鲜的鸡屎藤叶子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仔汤,味道清香甜美。除了面,还有鸡屎藤糍粑。
其他地区三月三的食俗
小蒜粑
在安徽太湖县畈区,每年农历三月三和清明节,有吃小蒜粑的习俗。小蒜粑主要由小蒜、腊肉和大米粉制成。据说在很久之前农历三月三是中国的鬼节之一,这一天傍晚,野鬼出来游荡。小蒜味辛性温,吃小蒜粑能散寒杀虫、驱逐鬼魔。因此,人们会在三月三这天,将小蒜粑、大米饭和猪肉等祭品放在祖先坟前,以示缅怀之意。
荠菜煮鸡蛋
在湖南地区有着三月初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民谚。
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乌米饭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水菊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