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在古代国家的地位?
一、祭祀在古代国家的地位?
一、中国人自古有祭祖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按竹书纪年所记:“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仗而庙祀之。”这便是祀祖的滥觞,从此以后,历代的帝王,都重视对祖宗的祭祀。供奉食物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方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祭拜先祖的意义却是相同的,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佑和保护。
二、祭祖的意义是
善尽孝道,儒家视“祖先崇拜”为“孝道”之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致也。”(《中庸》十九章)。祭祖的基本含意,是要后代子孙对于死去长辈尽孝,孝顺的表达除了在生前的奉养,亦包括死后的祭祀,从安葬开始,安葬之后继续祭祀,以表明子孙对长辈的敬意与孝心;慎终追远“慎终”是对死亡的慎重态度,在死亡时谨慎处理;“追远”则是死后继续的纪念。孝道的表达从临终的安葬到死后的祭拜,对儒家或中华文化传统而言,主要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维护宗族是祭祖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增强族系的血脉联系,保持家庭的身份,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使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保持完整与永久的仪式。祭祖活动间接促使后代子孙紧密团结,形成互助的宗亲,并对本家本族有更深的认同感与向心力,藉以维护宗族,让同一血脉、姓氏的人因此更团结互助;安家固邦:就治国而言,古代封建制度下,孝顺与齐家、治国是相通的,《礼记》将祭祖视为治国之本,《论语》人若能行孝道、祭祖之礼则治国之道就好像显明在手掌之上。
三、祭祖的起源与演变:
祭祖的来源:我国先人在夏、商时代,在信仰天(上帝)和神示之外(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伊训》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尚书•太甲》)也已相信人的灵魂。说文上说:“人所归为鬼”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故古人称死人为归人。礼运上说:“形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可见古人除了相信人灵魂外,还相信在今生后,还有另一个世界,人死之后,灵魂就归到那里去(人死之后有某种形式的存在,是一切宗教信仰的基本前提)。这些死后的灵魂和生人能互相感通。他们如同其他神祗一样,对自己的子孙有施福降祸的能力。《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上说:“念兹皇祖,陟降庭上,维予小子,夙夜敬止。”故人为敬礼祖先,求其施福避祸,供奉祭献,这是祭祖的由来。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们把自己的祖先神化了,即有施福降祸的能力。
祭祖风俗最远可以追溯至三千八百多年前。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商朝明“示”表祖先,“示者,乃是殷人先公先王之通称。”《殷卜辞中先公先王续考》:“商人以大乙、大甲、祖乙为三示,是先王亦称示矣。”祖的本义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原始时是像,商代用木牌位,叫“示”;周叫“主”。殷人把天看作自己的祖先,周代人把祭天和祭祖平等看待。《祭法》第二十三章有这样的记载,“宗祀父于明堂以配上帝”和“配天必以始祖,配帝必以父”。认为祭天和祭祖都表达出不忘本地报答恩情的意义。“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礼记 郊特性》)当时人把上帝称为“天”,周王又自命为天子,更将对上天的崇拜与宗法的制度互相结合,以天为人的祖先。渐渐地,祭天与祭祖便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核心,而占卜、问卦更与它们紧密结连,然后发展成自然崇拜及鬼神崇拜。
四、 从祭祖的目的及价值观看祭祖
一) 祭祖的目的: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佩、感恩之情。
1)《礼记•郊特性》中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荀子•礼论》和《史记•礼书》中都说“先祖者,类之本也”;因此,天地是万物的本源,先祖是人之源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天地提供的资源和借鉴祖先的榜样及经验,人类为了不忘自己的“本”而祭祀祖先,而且,后代子孙为了表达对祖先开创之功的感激之情和不忘祖先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而祭祖;所以,祭祖便成了人们表达尊敬和感恩祖先的重要方式。
荀子在谈到祭祖的时候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可见,祭祖的主要目的不是向祖先祈福免祸的活动,而是为了表达子孙报本思亲之情;而且《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既然“人”是万物之灵,因此,“人”去世后是值得生人对之示以尊敬之情的。正如【中庸】十九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致也。”又如孔子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子孙后代隆重的举行祭祖仪式是表达对祖先的思慕之情,用现代的名词来说,祭祖就是人道行为。因此,祭祖是中国的血源亲情在文化方面的表达,对死者的祭祀是血源性的,文化性的,伦理性的。
2)因“天生蒸民”(《诗经•大雅•蒸民》)、“天之生此民也”(《孟子》),所以,人类同出一源,从这个角度上说,英烈人物也是人类的先辈,只不过由于人类的发展而无法追查这些英烈人物的后代子孙具体是哪“祖”哪“宗”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祭祀同样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功德的感恩与怀念。
因《礼记•法祭》中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事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 … …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因此在最初,人们祭祀伟大而又功绩的古代人物,不是认为他们能够赏善惩恶,而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存和对人生命的保护付出了努力和做出了巨大贡献;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所以,人们祭祀他们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敬佩以及追念和感恩之情。
二)伦理性价值:
1)善尽孝道:儒家视“祖先崇拜”为“孝道”之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致也。”(【中庸】十九章) 。祭祖的基本含意,是要后代子孙对于死去长辈尽孝,孝顺的表达除了在生前的奉养,亦包括死后的祭祀,以表明子孙对长辈的敬意与孝心。由孔子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可知丧葬祭祀之礼本身即是孝道的一环,是孝思的体现。
2)慎终追远:“慎终”是对死亡的慎重态度,在死亡时谨慎处理;“追远”则是死后继续的纪念。孝道的表达从死后的安葬到死后的祭拜,对儒家或中华文化传统而言,主要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3)维护宗族:祭祖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增强族系的血脉联系,保持家庭的完整与永久的仪式。祭祖活动间接促使后代子孙紧密团结,形成互助的宗亲,并对本家本族有更深的认同感与向心力,藉以维护宗族,让同一血脉、姓氏的人因此更团结互助。藉祭祀使人在子孙中获得不朽,令家族和子孙因血缘关系而追念不忘。
4)安家固邦:就治国而言,古代封建制度下,孝顺与齐家、治国是相通的,【礼记】将祭祖视为治国之本,【论语】人若能行孝道、祭祖之礼则治国之道就好像显明在手掌之上。因此鼓励全国上下都当孝顺,使家庭、社会、国家安定巩固。因此祭祖发挥了加强家族意识、整合社会的功能。
无可否认,儒家祭祖的幅度不是纯粹伦理性的,因为它多少也带有一点宗教色彩。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宗教色彩与基督信仰并不矛盾。而是可以调和的,因为祭祖与基督信仰的冲突是“多神思想”和“一神思想”的冲突,例如:中国人相信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甚至相信人死后可以降祸或赐福,但是我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人相信皇天上帝是宇宙间最大的神,任何别的神都是由他所创造,属他所领导,“文王既没,在帝左右”。如此,它就与基督信仰有了切合点,因为基督信仰同样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死不灭的,而且活人可以选择圣人(在世有德之人,升天的人)作为自己的中保,为自己转求天主,而且,每个圣人都有其职责,如维亚内是本堂主保,安东尼是寻物主保等。
二)祭祖的社会功能:
⑴祭祖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乍看起来,祭祖是一种民间信仰,是对祖先灵魂不死的种种祭拜,但仔细研究,祭祖的文化含量极大。如为了安葬祖先、安慰生者,必举行葬礼,留下许多墓葬和随葬品,这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供养祖先,要修家庙、建祠堂,从而留下许多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在祭祖活动中,留下许多祭文,事后又修家谱、编族谱,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还形成一门学问——“谱系学”。至于祭祖活动所留下的礼器、乐器,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所用的音乐、舞蹈,正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古代祭祀国家祀点有哪些?
(1)平地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祭祀场所。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2)坛《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3)平坑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4)宫庙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5)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三、祭祀兴起于哪个国家?
中国的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于神秘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渴望获得自然的庇佑。商朝时祭祀活动大量兴起,最初确实起到增强族群凝聚力、增加士兵战斗士气、促进商部族发展的作用。
日本祭祀起源于中国的神话时代,经历了神佛、政教合一变迁,现是祭祀活动较盛行的国家之一。
四、中国古代国家宗庙祭祀制度始建于?
宗庙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宗庙制度始建于周朝,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周人宗庙制度: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邅排列下去);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汉代经学家刘歆认为,周人宗庙自始祖稷以下有文王、武王两宗没有列入七庙的数目中,他们的庙称为“世室”,因此实为九庙。
不过,“七庙”也好,“九庙”也好,随着世代延续,总是不够的,对于渐渐远去的“亲尽”之庙,礼仪规定有“毁庙”制度。即除始祖之外,不在“七庙”之数的远祖的宗庙平时都不再加以祭祀,神主移入“祧庙”内,藏在石函或专设的房间里,每当祫(xiá)祭时才拿出来。祫祭就是合祭,把远近祖先的神主集中在一起进行总祭,三年一祭。
五、中国祈年祭祀文化?
中国给死去的亲人祭祀,这个文化风俗到底是从魏晋时期来的。
魏晋时期有纸了,才有机会产生这种风俗。
人们把纸钱焚化,本意是为了祭祀神佛,在我国是非常悠久的文化风俗。传说有个县令的母亲去世了,县令就直接把她的尸体放在寺庙,让那的和尚管理。传说放越久是越孝顺,但是时间久了会发出臭味,和尚就烧纸来祛除味道。等县令责问的时候,和尚又不能这样直接说,他只说烧制是为了送给亡灵,表示对使者的悼念。因此从那以后就有了烧纸的习俗。
也有人说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他的哥哥也想学着赚钱。无奈他哥哥制造的纸钱总是又黄又黑,卖不出去。最后想了个方法,说这个钱是专门烧给死者用的,宣传口号一换,马上就很多人购买。因此纸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用来烧的。只是后期用法有了改变,特别是焚烧时产生的烟雾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幻想。
给死去的亲人祭祀总得有点动作,才能表达感情。
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默默思念死去的亲人,后期慢慢改成埋葬或者抛撒其他物品的方式来祭祀,让自己有点动作。再后来可能跟成本有关,或者可能跟佛教有关,人们喜欢用烧纸钱的方式来祭祀,再配上香烛等物品。这些祭祀方式都是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去悼念先人。坐在坟前干点活,讲讲话,缓解一下情绪。
传统的东西,你不一定非要认同或者否认,这不是一些可以轻易改变的事情。人们是有感情的,对死去的亲人也有感情,需要一个方式来寄托感情。这才得以让这个风俗在魏晋时期开始,到今日都还有人在做。也彰显了我国的一种美德。
六、中国历代祭祀?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
七、国家有公开祭祀女娲吗?
答:没有公开祭祀女娲。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与女娲有关的民俗活动有女娲祭典
女娲祭典,流行于河北省涉县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娲传说及与其有关的婚嫁、生育、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等民俗事象构成了奇特的民间文化现象。涉县的许多村名、地名都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管有关,磨盘村与女娲造人有关等。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涉县申报的女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为什么要祭祀?祭祀的起源?祭祀的原因?祭祀的作用?
原因有两种:
1、祖先信仰
对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2、天地信仰
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无法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规律和生产中的矛盾与变化。如日月的运行,火山爆发,暴风骤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威胁,人们恐慌又无能为。
便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者鬼指挥者控制着,因而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都归于鬼神之说,无法对抗,只能通过举行某种特殊的祭祀礼仪,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起源: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作用:为了向祖先祈求福佑,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
九、中国有几个传统祭祀日?
有四大祭祖日,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
是国传统节目里祭祀的四大节日,古时候,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不同,祭祀行式也不同,
除夕又称大年夜,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以经形成了
除夕,中元节,清明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大节,也流行于汉字文化,传统文化节,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十、中国哪里城市不让烧纸祭祀?
2021年国家最新规定是不让烧纸了,只是针对部分城市,并不是所有地区都不可以烧。根据我国消防法规定,禁止公共场合焚烧纸钱等封建迷信活动。
中国不让烧纸祭祀的城市有 :
1、河北张家口沽源县。
2、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
3、哈尔滨。
4、商乐市。
5、云南迪庆维西县。
6、浙江丽水松阳县。
7、贵阳。
8、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
9、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