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有名的祭祀巫师叫什么名字?
一、商朝有名的祭祀巫师叫什么名字?
巫咸,上古名医、商王戊辅佐。
一作巫戊,卜辞称咸戊。据说他长于占星术,又发明筮卜,当是神权统治的代表人物。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当时巫术与医道结合于一身的情况。从太甲至太戊,中经七世,国势渐衰。他与伊陟协力,整饰政事,治国有绩,使商朝一度中兴。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在古代,巫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相传黄帝出战时,要请巫咸作筮。据说巫峡之名便来源于巫师巫咸。关于巫咸其人,还有其它传说。例如,传说他是鼓的发明者;据说他是用筮(一种草)占卜的创始人;也有传说他测定过恒星,是个占星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二、商朝祭祀制度?
商人几乎每天都祭祀。比较常见的是祭天、祭祖先、祭泉水,还有为了去除疾病和灾祸来祭祀的。当时的祭祀是重要的国家活动,主持这项活动的祭师一般由地位较高的奴隶主来担当。祭祀开始后,参加活动的贵族和平民都要穿戴整齐,随着号令进行跪拜。祭师会站在祭坛旁的显要位置,高声朗读祭文。
除了祭祀,商人几乎事事占卜。他们的占卜也很有讲究,就是先把龟甲上残留的肉渣皮筋等去除洗干净 ,等它干燥后再做一定的处理,然后把整治好的龟甲用火烧炙,使龟甲兽骨裂出焦纹。占卜人再根据焦纹的纹理来判断吉凶。
当时能胜任这份工作的只有卜官。卜官不仅要亲手整治龟甲兽骨,还要将此事记录成卜辞,刻在自己整治过的甲骨上以示郑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由于要刻写甲骨文字,所以这个占卜人在当时是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正因为商人们不论大小事都要占卜,所以才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甲骨卜辞。
扩展资料
殷墟从发现到后来的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带有文字的甲骨十几万片。上面的文字是我国知道的,目前最早的形成了系统的文字形象。其上书写的内容基本上是关于殷商占卜和祭祀的记录。
那个时候,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对自然的了解也并不多。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去对抗自然灾害,也不能解释很多的自然状态。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敬畏之心,人们相信这个世间有一个至高的存在,在影响甚至掌控着人世间的事情。鬼神之说盛行,占卜之术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必要。
三、商朝的五种祭祀?
殷人用(彤)、羽(翌)、(协)、祭、五种祀典,对上古以来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祭祀的制度。这种祭祀,一个王世接着一个王世持续不断地举行,并在甲骨卜辞中记录下来。文丁、帝乙、帝辛时期的黄组卜辞中记录用五祀典对祖先轮番祭祀一周,需要三十六旬或三十七旬。即两个祭祀周期与两个太阳年的时间相当。
由于商王死后都用天干作庙号,而祭祀也以天干的顺序,按照六十甲子的日辰致祭,所以祭某王就在该王庙号所属天干的日子里。即祭太甲就在甲日,祭武丁就在丁日,依此类推。所以,商代的周祭制度是很有规律的。
四、商朝有名的诗人?
箕子,伯夷,叔齐
《麦秀歌》是箕子朝周时,经过故殷墟,见宫室毁坏,乱草横生,甚为悲伤,欲哭不能,欲泣又嫌其近于妇人,乃做此诗以歌之。词曰: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商亡,伯夷、叔齐,痛不欲生,耻不食周粟,遂采薇于首阳山,竟饿死而矢志不渝。做《采薇歌》,词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安适归矣;吁嗟徂矣!命之衰矣。”
五、商朝有名的宫女有哪些?
商朝有名的宫女有妲己,姒姬,妫璁。
六、为什么商朝要用活奴隶祭祀?
商朝之所以会使用活人来祭祀,这主要是为了祭祀祖先以及神仙,这是当初的习惯使然的。毕竟当时的文化还没有开明到一定程度,大部分王室也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时候以活人祭祀的风俗。
在商朝当初不仅仅有着以活人祭祀的习俗,还有把活人埋葬来祭祀鬼神的习俗。其实古人之所以会使用活人祭祀,这只是人们通过祭神的活动来祈求神灵祈福而已。
七、揭秘北京有名的将军庙 - 祭祀哪位名将?
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城内古迹众多,其中不乏一些让人充满好奇的地方。将军庙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庙宇背后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它的前世今生。
将军庙的由来
将军庙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座著名寺庙,它的正式名称是九华山真武祠。这座庙宇最初是为了纪念和祭祀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关羽而建立的。
根据史载,公元231年,关羽背叛刘备加入曹操麾下后不久就战死了。曹操对关羽麾下的部队进行了整编,并将关羽的亲信部队安置在今天北京将台的地区。为了怀念这位勇猛的武将,他们就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庙宇来纪念关羽,这就是将军庙的最初雏形。
将军庙的发展历程
初建于北魏时期(386-534年),只是一座简陋的庙宇。
唐朝时期(618-907年),将军庙开始逐步扩建,规模日渐壮观。
明朝(1368-1644年),庙宇再次大规模重修,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清朝(1644-1911年),将军庙达到了全盛时期,香火不断,游人如织。
现今的将军庙
如今的将军庙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包括天王殿、戏楼、正殿和配殿等。正殿内供奉着关羽的塑像,威武雄壮。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这里庆祝关帝诞的传统节日,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游览将军庙时,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还能领略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这里是感受北京历史和人文底蕴的绝佳去处。
感谢您阅读这篇介绍北京将军庙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您不仅能了解到这座著名庙宇的由来和发展历程,还能窥见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希望在下次游览北京时,您能亲自走进将军庙,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八、为什么要祭祀?祭祀的起源?祭祀的原因?祭祀的作用?
原因有两种:
1、祖先信仰
对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2、天地信仰
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无法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规律和生产中的矛盾与变化。如日月的运行,火山爆发,暴风骤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威胁,人们恐慌又无能为。
便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者鬼指挥者控制着,因而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都归于鬼神之说,无法对抗,只能通过举行某种特殊的祭祀礼仪,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起源: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作用:为了向祖先祈求福佑,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
九、商朝的法治思维
商朝的法治思维
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法治思维初现的时期。商朝的法治思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商朝的法律制度、法治理念以及法律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商朝的法治思维。
商朝的法律制度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并有完善法律制度的朝代之一。商朝的法律制度以《商君书》为代表,是商朝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据。《商君书》是商鞅致力于改革法律制度而著的一部典籍,内容包括了诸多法律条文和具体的治国策略。商朝的法律制度非常注重细节,将国家各个部分的工作细化到具体的法律规定,使国家治理更加有序。
商朝的法律制度体系还包括了三公九卿制度,这是商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商朝法治思维的体现。三公是指太宰、司徒和宰相,九卿是指各种官员。通过这一制度,商朝实现了权力的分立和监督,保障了国家的法治化进程。
商朝的法治理念
商朝的法治思维在法治理念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商朝的法治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公正:商朝重视公正,法律不分贵贱,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国王还是平民百姓,都需按照法律办事,受到法律的制约。
- 稳定:商朝法治思维注重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约,保障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 效率:商朝的法治思维追求高效,力求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纷争和矛盾。商朝时期的法律制度注重实际操作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商朝的法律实践
商朝的法治思维不仅在理念上有所体现,更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商朝时期的法律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朝注重权威和统一的法律执行。商朝时期的法律执行主要由各级官员负责,这些官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进行执行,不能随意变通。这种法律执行方式保障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其次,商朝重视司法公正。商朝时期设立了刑徒、御史等职位,以监督官员的执法情况,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商朝的法治思维深入落实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另外,商朝还注重法律教育。商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健全的司法制度和法律知识体系。商朝的官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考核和培训才能上岗。这种严格的法律教育体系确保了官员具备执法能力和法律专业知识。
结语
商朝的法治思维不仅是中国古代法治思维的开端,也为后世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商朝的法律制度、法治理念以及法律实践都体现了商朝法治思维的特点与价值。商朝的法治思维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商朝的法治思维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法治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商朝的法治思维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十、什么是祭祀?祭祀的来历?为什么祭祀?
原因有两种:
1、祖先信仰 对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2、天地信仰 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无法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规律和生产中的矛盾与变化。如日月的运行,火山爆发,暴风骤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威胁,人们恐慌又无能为。 便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者鬼指挥者控制着,因而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都归于鬼神之说,无法对抗,只能通过举行某种特殊的祭祀礼仪,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起源: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作用:为了向祖先祈求福佑,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