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献馍的做法?
一、人死后献馍的做法?
献馍做法步骤
1、鲜酵母用240克清水浸泡5分钟搅拌均匀成酵母水。
2、把酵母水逐渐倒入面粉中,边倒边搅拌,直到呈雪花状盆中无干面粉,再用手揉搓成均匀的面团,盖湿布饧发至面团原体积2倍大,面团内部呈蜂窝状。
3、发酵好的面团放到案板上揉搓至面团内基本无气泡,分割成2个约270克和2个约100克的面团,豆沙馅也分成两份粘少许干面粉搓圆。
4、取一个大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圆片,包入豆沙馅把口收严后搓圆,再用手掌按扁。
5、小的面团取1/2搓成长条形,用餐刀刀背间隔1厘米压出痕迹,再把长条翻转90度,用刀背再压一次成串珠状。
6、把做好装饰串珠抹少许清水沿扁圆形面坯的底部粘好。
7、小面团剩下的部分分成2份,分别搓成中间细两头粗的样子,粗的部分用剪刀剪出麦穗的形状。
8、剪好的麦穗整理一下,底部用搓细的面扎起来,再做一个小蝴蝶结粘在打结处。
9、最后把麦穗束抹少许清水粘在扁圆形面坯上面,再用剪子沿扁圆形的面皮上面剪出一圈花纹成花馍生坯,另花馍坯子一个也同样做好,盖湿布饧发20分钟。
10、饧好的花馍生坯入蒸锅大火烧开转中小火蒸20分钟关火,3分钟以后再开盖取出。
11、蛋黄打散,用刷子把蛋黄液刷在麦穗和底部的装饰串珠上,放入烤箱200度上下火烤10分钟取出即可
二、白事献馍花做法?
材料
主料:面粉500克,豆沙馅200克,
配料:鲜酵母8克,清水240克,鲜蛋黄1个
做法
1、鲜酵母用240克清水浸泡5分钟搅拌均匀成酵母水。
2、把酵母水逐渐倒入面粉中,边倒边搅拌,直到呈雪花状盆中无干面粉,再用手揉搓成均匀的面团,盖湿布饧发至面团原体积2倍大,面团内部呈蜂窝状。
3、发酵好的面团放到案板上揉搓至面团内基本无气泡,分割成2个约270克和2个约100克的面团,豆沙馅也分成两份粘少许干面粉搓圆。
4、取一个大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圆片,包入豆沙馅把口收严后搓圆,再用手掌按扁。
5、小的面团取1/2搓成长条形,用餐刀刀背间隔1厘米压出痕迹,再把长条翻转90度,用刀背再压一次成串珠状。
6、把做好装饰串珠抹少许清水沿扁圆形面坯的底部粘好。
7、小面团剩下的部分分成2份,分别搓成中间细两头粗的样子,粗的部分用剪刀剪出麦穗的形状。
8、剪好的麦穗整理一下,底部用搓细的面扎起来,再做一个小蝴蝶结粘在打结处。
9、最后把麦穗束抹少许清水粘在扁圆形面坯上面,再用剪子沿扁圆形的面皮上面剪出一圈花纹成花馍生坯,另花馍坯子一个也同样做好,盖湿布饧发20分钟。
10、饧好的花馍生坯入蒸锅大火烧开转中小火蒸20分钟关火,3分钟以后再开盖取出。
11、蛋黄打散,用刷子把蛋黄液刷在麦穗和底部的装饰串珠上,放入烤箱200度上下火烤10分钟取出。
三、如何蒸供献的花馍?
花馍制作时需以面粉为原料加水揉活,随后使用筷子、剪刀、木梳、擀面杖、碗口、口杯等家庭生活用具为其塑形,以天然的蔬菜汁、果汁作为颜料,其色彩有素色、淡彩、重彩之分,通过捏、塑、蒸制、油炸等方式制作成食品或可供观赏的艺术品。主要用于岁时节令、生日、满月、祝寿、丧葬祭祀等场合。
四、为什么要祭祀?祭祀的起源?祭祀的原因?祭祀的作用?
原因有两种:
1、祖先信仰
对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2、天地信仰
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无法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规律和生产中的矛盾与变化。如日月的运行,火山爆发,暴风骤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威胁,人们恐慌又无能为。
便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者鬼指挥者控制着,因而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都归于鬼神之说,无法对抗,只能通过举行某种特殊的祭祀礼仪,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起源: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作用:为了向祖先祈求福佑,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
五、祭奠三年的大献馍怎么做?
第1步、红曲和姜黄粉用热油浇一下,酵母用温水化开,分开颜色和面,面醒发成蜂窝眼状即可
第2步、擀一个圆饼,顺着边切成八角,用叉子压出花纹,依次捏紧,再擀五个小饼,裹上枣,拼到一起,中间再放一枣
第3步、搓成条状,两头压扁,压花纹,从两头向一起捏紧
第4步、搓成长条,两头细一点,用勺子把压出鱼鳞,剪尾巴压花纹,用红豆做眼睛
第5步、同上做法
第6步、出锅了,年年有余
六、什么是祭祀?祭祀的来历?为什么祭祀?
原因有两种:
1、祖先信仰 对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2、天地信仰 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无法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自然规律和生产中的矛盾与变化。如日月的运行,火山爆发,暴风骤雨。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威胁,人们恐慌又无能为。 便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者鬼指挥者控制着,因而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都归于鬼神之说,无法对抗,只能通过举行某种特殊的祭祀礼仪,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起源: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作用:为了向祖先祈求福佑,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
七、祭祀的笔顺?
祭的笔顺是:撇、横撇/横钩、点、点、横撇/横钩、捺、横、横、竖钩、撇、点
祀的笔顺是:点、横撇/横钩、竖、点、横折、横、竖弯钩
祀的结构是左右结构
祀的部首是:礻
祭的结构是上下结构
祀:
动词
(1)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2) 同本义
祀,祭无已也。——《说文》
八、祭祀的读音?
祀的读音是jì sì。
祀[sì]汉语汉字
祀(拼音:s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永久祭祀,后引申为泛指祭祀。
康熙字典《唐韵》详里切。《集韵》《韵会》象齿切。《正韵》详子切。𠀤音似。祭也。《书·洪范》:八政,三曰祀。《礼·祭法》:圣王制祭祀,法施於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葘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九、祭祀的意义?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祭祀起源
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
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
十、献哈达的献哈达的方式?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
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
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
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