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西周祭祀的原则?

2025-03-05 22:26:1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西周祭祀的原则?

西周时代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宗庙祭祀制度,概而论之,以期对读者阅读古文时有所助益。

《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古人的观念里,国家的大事主要就两件:一是祭祀,一是战争。祭祀活动是一个国家内政的核心,是凝聚统治阶层意志的最主要的精神力量源泉;而战争则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决定了统治阶层的整体命运。

在春秋之前,包括整个夏商周时代,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是一体的,祖先就是神灵,神灵也就是人们的祖先。他们认为鬼神和活人一样都需要饮食,祭祀就是供给鬼神饮食。

从天子到士都有宗庙,以祭祀他们的祖先。而不同的族类,鬼神是不享他们的祭祀的,鬼神和活人一样离不开宗族的关系,也即是所谓“鬼神非我族类,不歆其祀。”

祭祀祖先即是子孙应尽之责,而祖先神灵也可以做到对子孙的降福护佑。举行祭祀礼仪不仅可以得到未知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团结本族成员的重要手段。

祭祀上帝的礼叫做“郊”,一年一次;同时天子有权将其最有功德的祖先配享郊祭,如周人的始祖后稷。祭祀山川的礼叫做“旅”或“望”,只有天子、诸侯才有资格配祀山川。

二、西周天子顺序?

自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一共出现了12位周天子,他们分别是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西周历时约275年,即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三、西周天子领土?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东方以商丘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

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为了加强镇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

周王室除了加强广大“东土”的统治之外,又扩展了它的“北土”和“南土”。在北方,为了加强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于蓟,建立燕国。

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在淮水上游建有蒋、息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吕等姜姓国,还在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在大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在周王朝统治下,还有大量的旧国。仍然保持原来的地位不变。

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西周桓公。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自从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此时的周天子已与乞丐无异。

四、天子祭祀等级称为?

“国之大事,在祀于戎”。古人又说:“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故祭祀当是先民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且历代相因不废,更因之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古代帝王,皇家仪轨,有着四大最高等级的祭祀,其分别为:

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明清时,皇帝亲诣的祭天典礼有“春正月天地合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大祀”、“仲夏大雩大祀”、“冬至祭天大祀”等,又有“升配”、“告祭”等典礼活动。以“春正月天地合祀”为例,牲要用28头牛,33只羊,34口猪,2只鹿,12只兔,祀前一个月供养于牺牲所。祭天典礼大致程序包括从祭典前的“择吉日”、“题请”、“涤牲”、“省牲”、“演礼”、“斋戒”、“上香”、“视笾豆”、“视牲”、“行礼”、“庆成”等多项仪程,到正式祭祀时的迎帝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等九个步骤,过程繁复,礼仪考究。

祭地。周代祭地的正祭是夏至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古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人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其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早期的祭仪是以血祭祀。与之相随的祭地礼仪还有四望山川(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为祭,远望而祭之,则名曰“望”。)、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先师之祭。释奠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汉魏以后,曾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并昭尊孔子为宣父。玄宗开元八年初定十哲配祀孔子庙,在先圣庙树立孔子、颜回等十哲雕塑坐像,并在墙壁绘上七十位孔门弟子和二十二位贤人的画像。在东西二京,用太牢牺牲,一起举行祭祀,音乐规格为宫悬,舞为六佾。至此,经历世之演进,遂成大观。释奠礼也因之成为国家最高等级别礼仪,这一点可以从正坛的“笾豆各十”,以及“明成化十二年、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看出:祭祀时的笾豆数,乐舞为多少佾,以及与祭者的身份,是表明祭祀规格的指标。笾豆十二和八佾。这是最高等级的规格。

宗庙之祭。天子、诸侯宗庙的正祭,春曰祠,夏曰礿(或作禴),秋曰尝,冬曰烝,在四季的孟月举行,加上腊祭,每岁共五祀。祫祭是在太祖之庙合祭祖先。当三年之丧毕,先祖神主将依次迁出一辈,这时举行祫祭。而明年则 举行禘祭。禘祭是三年或五年一次的大祭。

五、西周诸侯怎么称呼天子?

西周诸侯称呼天子为王。

西周由严格的等级秩序,这一时期实行分封制。由周天子予以分封。

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称王,例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等。

西周时诸侯国共分为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主要诸侯国的国军都称为公,如由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等等。在公的诸侯国内,依次向下分封,例如晋国当时下面的大臣就成为伯或者侯,例如智伯是伯、范氏、中行氏应该是侯。

六、西周国君为何称天子?

天子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他们还宣扬自己生下来就有许多瑞徵,还有所谓“天子气”。人们还把他们比作龙,称为“真龙天子”。封建阶级宣扬天子“受命于天”,是上天委任于人间的代理人,受天命约束。其实也就是利用古时候人们的迷信思想来达到统治的目的

七、西周公是周天子吗?

西周君和周天子是君臣关系,周天子即君主,西周君指的是东周末年一个诸侯国的君主,而周天子指的是周朝君主。

东周末期,周天子分封了个弟弟,称为西周君,跟天子是同宗亲戚。周天子,周朝君主,周朝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姬姓,黄帝后裔,又称周天子,如周武王、周平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行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共传30代37王,后期周天子大权旁落,但仍为名义上的华夏最高统治者。

八、诸侯和天子祭祀的区别?

祭祀也是有森严的等级划分的。诸侯和天子祭祀的区别如下:

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

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是自有虞氏到周一直不变的制度,其数目和祭祀要求都是不可逾越的。

天子拜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拜祭他们管辖范围内的名山大川。用来给天子祭祀用的建筑叫明堂、辟雍,用来给诸侯祭祀用的建筑叫泮宫。

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天子祭器「九鼎八簋」——九鼎所盛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这种种亦称「大牢」;而诸侯祭器则只能七鼎六簋。

九、西周天子有实权吗?

周朝时,中国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因此当时的阶级统治具有与当时经济社会相对应的特征。

由于当时通讯、交通和财力都很落后,人们活动的范围和获取信息的速度都是非常受局限的。周朝的天子无法把各项统治权力集于自己一身,凡事都亲力亲为。因此只能采取分封诸侯,天下建立起大大小小几十个有一定独立性的诸侯国,各自代表天子统治各地政权,每年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见周天子。

周天子的权利主要是对各路诸侯的人事任免权、号令天下诸侯出兵讨伐不臣的军事权、接纳诸侯进贡的财政权等等。当然,作为受命于天的天子还拥有着神权。

这些权力在周朝繁荣时期能够得到有效地行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的实力越来越强,最后竟然可以与中央政权相对抗,于是中央的权威开始衰微,天子便空有其名。诸侯不纳贡、不听天子命令,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互相吞并的事情成了家常便饭,天子也就没什么实际的权力了,到战国后期沦落为一个普通诸侯的地位,最后还是被废掉了。

十、西周会用活人祭祀吗?

西周会用活人祭祀。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层台上,有的还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没有发现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则发现有殉葬人。可见是否用人殉葬并不完全取决于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张家坡已发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发现有殉葬人的约占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这里的西周晚期墓中却不见有用人殉葬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