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中国古代祭祀以什么为主?

2025-02-28 15:39:1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中国古代祭祀以什么为主?

夏商时代祭祀日神之礼,约略有两类,一类是在日食等变化现象发生的非常时际举行,另一类与观察太阳运行以“敬授人时”的祭礼相关。

日食时的祭礼,可参见《夏书•胤征》记下的一则古老传说,其云: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遐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于先王之诛。记夏代胤甲时天象惑乱,发生日食,而世掌天文的羲和贪酒失职,未能预知,被处以诛刑。旧注描绘其日食时的祭礼说:“日有食之礼,有救日之法,于是瞽人乐官进鼓而击之,啬夫驰聘而取币以礼天神,庶人奔走供救日食之百役。”今案,所谓取币供役以礼天神,乃后起之礼,啬夫驰,庶人走,不如理解为日食发生时夏众惊慌失措四处奔走之状。但“瞽奏鼓”当是日食祭礼的原初形态,并为后世所传承。

如《春秋•庄公二十五年》有云:“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谷梁传》又进而将这种祭礼加以等级规范化,有所谓“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拆;言充其阳也。”总之,这一祭礼中的击器伐鼓“声闻于上”,是为原始成分。

甲骨文有记“日月有食”。董作宾先生认为,言食者,“殆犹存神话之背景。民间传说则以日月食皆为天狗所食,故必鸣金击鼓以营救之,此义殷人似已知之。卜辞中有御祭天犬之文,天犬疑即后世民间流传可以吞食日月之天狗,祭之所以祈免日月之灾欤?《周礼•秋官•庭氏》有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太阴之弓、在矢之名,皆日月食所用之弓矢也。

又《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弓矢以射之,鼓以震惊之,则古人果即以为食之者天犬乎。”①甲骨文中有“其将王鼓”(《屯南》441)、“其震鼓”(同236)等辞。又有“贞昃入,王有匚于之,亦鼓”(《合集》14932)、“惟五鼓……上帝若王……有佑”(同上30388),知商代固有震鼓“声闻于上”的祭礼。

夏商另一类祭祀日神之礼,是以礼拜出日入日为特殊内容。

二、祭祀之礼是什么礼?

地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有的地区行一拜三叩礼,有的三拜九叩,有的则是行二十四拜大礼。

三、祭祀之礼属于什么礼?

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属于“阴阳”文化里的“阴”文化。祭祀文化,是以诗的情怀在假设的情况下对生命之宗源和对生命的精神,进行礼敬与追思的行为文化,是心性教育,是高尚纯洁精神的洗礼。

祭祀是古代最重要的四件大事——民、食、丧、祭之一(《论语·尧曰》)。

四、中国古代祭祀以什么仪式为主?

1.祭天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2.祭地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行封禅礼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

五、古代祭祀时以歌舞娱神的角色?

巫舞,是巫觋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冥冥中好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产生了。

巫觋则是被认为能与神鬼交往、代表它们说话、执行它们意志的人。

六、中国古代的祭祀之礼是指五礼中的?

中国古代的五礼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史记·五帝本纪》:“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七、古代祭祀器具?

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以璧礼天,以琮礼地,以圭礼东方,以琥礼西方,以璋礼南方,以璜礼北方。

八、古代祭祀常用牲畜古代祭祀是什么意思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九、古代祭祀常用牲畜,古代祭祀是什么意思?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

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

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

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

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

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

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

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

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十、祭祀喊礼怎样喊?

一、主祭祀孙代表,全体祀孙就位,整肃衣冠,

 

二、全体肃立,向某某太祖孝妣英灵(或向本山后土前跪),敬三鞠躬礼,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三、俯首默念三分钟,默念毕。

 

四、躬身礼拜,跪,扣首,扣首,三扣首,起,上香

 

五、躬身礼拜,跪,献鲜花,献果品,献茶(再献茶、三献茶),献酒(再献酒、三献酒),扣首,扣首,再扣首,起。

六、躬身礼拜、跪,献箸(再献箸、三献箸),扣首,扣首,再扣首,起

七、躬身礼拜,跪,献饭筵(再献饭筵,三献饭筵),扣首,扣首,六扣首,起

1/5

八、躬身礼拜,跪,献菜,献三牲(再献菜、献三牲,三献菜、献牲),扣首,扣首,三扣首,起;扣首,扣首,六扣首,起;扣首,扣首,九扣首,起

九、躬身礼拜,跪,献财宝,再献财宝,三献财宝。扣首,扣首,九扣首,静伏。

 

十、 读祝者就位,跪,朗颂祝文:

十一、 读完后喊其起,焚化财宝,鸣放礼炮六响。

 

清明扫墓祭祖祝文 时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0一二年农历三月清明节 我等合众祀孙虔具花红炮烛香纸宝钱鲜花果品三牲酒礼致敬之仪上奉于

 

俊升老太和几位孝妣祖宗英灵墓前 并

 

本山龙神后主笑纳 伏以

 

 祖德光辉咸引孙支而勿替 宗功浩大 幸叨福庇以弥长著建业於千秋 千秋而陈爼豆

 

衍本支百世百世以荐馨香值此清明佳节正当祭祖之期缅怀祖德 云山漠漠 感雨露之兴思 烟水茫茫 想故灵之犹在,我等众祀孙

2/5

齐兴祭祖之心,挥毫列疏,以表陈词,追思先灵恩泽,确是德厚流光,故以前贤清师寻龙,点穴在些,营造佳城,地名座落原良蒙村,南磨坪心,坐癸向丁,兼丑末分针,得五星拱照,获七跃之归垣,峰明案现,水聚砂朝,获山川之秀气,籍地脉之钟灵,龙来千里,穴结一遇,可以妥先灵,而启后裔,历经安葬以来,阴泰阳安,家兴人旺,老少安康,事业繁昌有庆。均赖

 

 区姓几位老太英灵护佑,本山五方龙神后主,我等合众聚孙尽沐先灵恩泽,丁才两旺,老如松柏,少似芝兰,螽丝衍庆,瓜瓞锦长,孙曾济济,集福迎祥为士为农红粟青蚨,叠进为商为贾黄金白壁齐来,青年读书直至最高学府,毕业以后加官晋爵,荣获簪缨,在职为官,禄位高升喜庆,永远诗书继后,如在国家工作干部,和在校教职人员忠诚为民服务,职位步步高升,外出务工求财顺利,往回车船水陆平安,家兴人旺,祸散他方,一切官非口舌俱散,千灾万祸荡散,水火贼盗均消,驱邪出外,引福回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合众各房男女老少人丁等共乐昇平於盛世,谨此具疏以闻,伏维尚飨             

合众祀孙,鞠躬上疏。

十二、全体祀孙起,鞠躬退步,闪开两旁。

十三、醒狮跃登陵園庆贺。

十四、礼成鸣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