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太庙制度?

2025-02-28 11:38:16  来源:网络   热度:78

一、太庙制度?

周代有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礼记•王制》中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昭、穆是指宗庙的排列次序,各个庙都向南,昭庙在左,穆庙在右,依次排列。自太祖以下,第二、四、六等偶数之祖为昭,第三、五、七等奇数为穆。周代宗庙中的神主一般用桑、栗等木制成,平时收藏,祭祀时取出。祭祀之日,要供上香酒、祭肉,还要奏乐、舞蹈。

祭祀完毕,参加祭祀的宾客与同姓诸侯分食祖宗享用过的祭品

二、太庙祭祀的对象是?

历代的皇帝,一般都是当代皇帝的先祖,祭奠他们。

三、清朝的太庙制度?

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间),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四、商朝祭祀制度?

商人几乎每天都祭祀。比较常见的是祭天、祭祖先、祭泉水,还有为了去除疾病和灾祸来祭祀的。当时的祭祀是重要的国家活动,主持这项活动的祭师一般由地位较高的奴隶主来担当。祭祀开始后,参加活动的贵族和平民都要穿戴整齐,随着号令进行跪拜。祭师会站在祭坛旁的显要位置,高声朗读祭文。

除了祭祀,商人几乎事事占卜。他们的占卜也很有讲究,就是先把龟甲上残留的肉渣皮筋等去除洗干净 ,等它干燥后再做一定的处理,然后把整治好的龟甲用火烧炙,使龟甲兽骨裂出焦纹。占卜人再根据焦纹的纹理来判断吉凶。

当时能胜任这份工作的只有卜官。卜官不仅要亲手整治龟甲兽骨,还要将此事记录成卜辞,刻在自己整治过的甲骨上以示郑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由于要刻写甲骨文字,所以这个占卜人在当时是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正因为商人们不论大小事都要占卜,所以才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甲骨卜辞。

扩展资料

殷墟从发现到后来的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带有文字的甲骨十几万片。上面的文字是我国知道的,目前最早的形成了系统的文字形象。其上书写的内容基本上是关于殷商占卜和祭祀的记录。

那个时候,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对自然的了解也并不多。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去对抗自然灾害,也不能解释很多的自然状态。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敬畏之心,人们相信这个世间有一个至高的存在,在影响甚至掌控着人世间的事情。鬼神之说盛行,占卜之术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必要。

五、古代太庙迁祧制度?

迁主所藏之庙,一般而言,宗庙之内所列先祖是有名额限制的,或五或七或九,当人数超过定额时,就将除始祖外最远的那位祖先神位迁出宗庙,移入祧庙。又一说远祖之庙,第五世、第六世祖先(即高祖父之父,高祖父之祖)称祧。

六、明朝祭祀后妃穿什么?

古代皇帝都没有祭祀妃子的,就算是心爱的妃子也不能祭祀,

真想祭祀只能私服偷偷祭祀,要是被大臣知道会被喷的。

皇帝只能祭祀上天先帝前朝先贤前朝明君以及他亲爹妈。

七、清代祭祀制度作用?

在古代,当父母仙逝以后,子女有守孝的传统。古代中原文化认为,父母死后,子女要迅速通知有关亲属和乡里邻居。唐宋以后,流行以放鞭炮的方法向乡邻报丧致哀。

奔丧 ,古代汉族认为,接到父母丧讯后,儿女应首先以哭来回报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问毕又哭,哭毕即应上路奔丧。奔丧路上,应该吃素。早上见星而行,晚上见星始止,不避昼夜。临到家乡时,应"望乡而哭",若是奔国君丧,则"望都而哭"。因病残、临产、坐月子等原因不能奔丧的子女,则应寄物以吊。

八、祭祀源于哪个制度?

起源于宗教

祭祀最初源于人们向大自然祈求庇佑。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且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生老病死都要问天,把自己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寄托在祭祀活动中,希望得到天的帮助,于是出现了原始的宗教活动—祭祀。

从宗教活动到政治活动的演变

原始的宗教仪式比较简单,但是到了商周以后,宗教逐渐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是君王统一国家统治百姓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政治工具。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称赞颛顼"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也说高辛"明鬼神而敬事"其德高尚可以配天。统治者要虔诚的祭祀,如果不能以诚祭祀,怠慢了神灵不仅不会得到神的庇佑,甚至会有丧身灭国的灾祸。《孟子·滕文公》记载,汤因葛伯不祭祀,"杀而夺之"。《尚书•酒诰》揭示了天降丧于殷的原因:"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

祭祀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权利的象征,等级的昭显。主祭担任者常为君王,尤其是在对天神地祇和先祖祭祀时,而诸侯只能是助祭。于是,祭祀不再单单是祈愿平安和缅怀先祖的载体,它开始逐渐走向政治化和等级化,成为了阶级统治的一把利剑。

祭祀礼仪也趋于繁琐。根据甲骨文中的记载统计,商代晚期的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人和牲口数量至少已经达到1.4万人,这说明祭祀在商周时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当时最盛大的社会活动。

九、明朝印章制度?

1.皇帝宝玺——皇权的象征。 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象征其地位的就是皇帝的宝玺。皇帝的宝玺是一种皇权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2.皇室成员的宝印——贵族身份的象征。 除了明朝的皇帝以外,明朝的皇室成员一般也有宝印。

3.百官之印——身份等级的象征 一般来说,明朝官员的印章大多数是在上任之时授予的。

十、明朝皇室制度?

明太祖封藩诸子本来是为了屏藩皇室外御夷狄

在洪武时期 塞外诸王对中原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

但是明太祖为了防止藩王作乱也制定了很多措施如:不许亲王同时朝觐,只能一个亲王来朝,平安回到封国后,派人以书信方式报给其他亲王,才能来朝;而且进京朝觐时,留京时间不过十天左右,即遣返封国,以防止藩王与朝臣的勾结。又规定:亲王王子要入侍,这更是含有人质之意。后来又规定:王府废除王府的相傅,升长兄司为正五品,长史由皇帝亲自选派,若王有过,则诘问长史,即长史有监督、规劝藩王之责。到了洪武后期,藩王虽有藩号,但已是列爵不治民,分封不锡土,食禄不治事;王国文官由朝迁选派,犯法时依律审判;王国百姓有侮慢王的,亦要解京审问明白然后才能治罪,以防止王对封地内官民的控制;经济方面则删除了王府若有兴建工程,有司即时由王所居的城中市户差付,不得稽延这条;亲王的岁禄亦减为万石。

而且在洪武时规定而且郡王子孙才能堪用者,考验授职升转,即洪武时宗室子弟可以入仕,可以做官,感觉这点很重要。

其实感觉如果建文帝不贸然薛藩的话 按照明太祖的对藩王的规定藩王也不大会造反。毕竟他们都有人质在京师。

只是由于建文帝的诸多失误,才使永乐成就不世之功。

成祖能够取得帝位有太大的偶然性,成祖千里奔袭南京,可以所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成祖夺得帝位之后,对明太祖的藩王分封制进行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将塞外的宁王 辽王等塞王迁到内地,削减王府军队。

还有一条很关键的就是永乐规定宗室不能为官,想想汉朝末年,多少封疆大吏都是汉室宗亲,如荆州刺史刘表,益州刺史刘璋,扬州刺史刘繇等,而反观明朝末年,诸蕃王随有心复国,但是由于自己只有名分而无军权,时刻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都是明宗室不得为官所至。

成祖之后藩王再也不能成为帝国的屏障,而是成为帝国的累赘,假使成祖按照汉武帝时的推恩令进行削藩,既可以让宗室获得自由,又可以保证皇室的安全,那样的话也许明末时就不会出现永历 隆武等不得自主为他人胁迫的情况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