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儒家祭祀的对象?

2025-02-27 17:25:1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儒家祭祀的对象?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即“三礼”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儒家祭祀礼仪。祭祀属于吉礼,《周礼·天官·大宰》“八则”之一是:“一曰祭祀,以驭其神。”管理周天子王畿千里之内公卿大夫采邑的第一种法则,就是通过祭祀侍奉各种神灵。根据《周礼》记载,大宗伯掌管祭祀礼仪,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祇和人鬼。天上的神灵名神,地上的神灵叫祇,人死曰鬼。《周礼》一书通例,祭祀天神曰祀,祭祀地祇曰祭,祭祀人鬼曰享。

礼莫重于祭,祭莫大于天。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昊天上帝是天上的总神,犹如老百姓所说的“老天爷”,用禋祀的方式祭祀,即将玉帛和牺牲放置在一堆柴上焚烧,烟气上升,以祀天神,属于大祀。星是五星,辰指二十八宿,用实柴的方式祭祀日月星辰,是将帛和牺牲放置在一堆柴上焚烧祭祀,属于次祀。司中主管人间过错,司命主管赏功进贤,风师是箕星,能兴风,雨师是毕星,能兴雨,用槱燎的方式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即将牺牲放置在柴上焚烧祭祀,属于小祀。

地祇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和四方百物之神。社稷是社神和穀神,五祀是五行之神,《月令》谓春神句芒、夏神祝融、中央后土、秋神蓐收、冬神玄冥,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祭祀社稷、五祀、五岳用血祭,以牲血滴地祭祀。以貍沈祭祀山林川泽之神,即将玉帛牺牲埋于地或沉于川泽。用疈辜祭祀四方百物小神,疈辜又称辜、磔、磔攘,即将动物胸脯劈开,体解牲体祭祀。

祭祀人鬼叫享。在请神降临之时,先用圭瓒酌郁鬯酒灌地降神,然后体解牲体,进荐腥血,酌醴献尸,即肆(tì)献祼之礼,是最为隆重的享人鬼之礼。馈食礼即敬献黍稷饭祭祀先王。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礼仪有祼、献醴、荐血腥、荐熟馈食等九献之礼,而大夫士享先王直接从馈食开始。春天祭祀先王叫礿,夏天祭祀先王叫禘,秋天祭祀先王叫尝,冬天祭祀先王叫烝。

可见,中国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祇和人鬼。其中人鬼祭祀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二、祭祀之礼是什么礼?

地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有的地区行一拜三叩礼,有的三拜九叩,有的则是行二十四拜大礼。

三、祭祀之礼属于什么礼?

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属于“阴阳”文化里的“阴”文化。祭祀文化,是以诗的情怀在假设的情况下对生命之宗源和对生命的精神,进行礼敬与追思的行为文化,是心性教育,是高尚纯洁精神的洗礼。

祭祀是古代最重要的四件大事——民、食、丧、祭之一(《论语·尧曰》)。

四、中国儒家哲学与祭祀体现?

发扬孝道,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加厚人们的美德。

儒家祭祀祖先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和延续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从这一句话中可见孝道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重要性,中国的孝道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很多人会问,每逢年过节时祭祀祖先的孝道文化与男人成功两者之间有何意义呢?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论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大家都知道,”做事先做人“这一句话,中国人指的做人,讲的就是一个德字,厚德才能载物,应该都学过,一个人能不断追思缅甸感恩已远死去祖先,那他的德肯定是淳厚的,说明白一点,尊祖敬宗就是能养一个人天生具有的尊敬之心,感恩之心,仁义之心-----,各位从政,经商,学者之人,谁不愿意和厚德之人一起同事或合作呢?男人有了这些大德,你的事业怎不兴旺了。

其二,追养继孝,树立家风。大家都听说过传统的一句词“三纲五常”,古人指的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纲”是指榜样的意思,就是说做为一个男人,要为儿女、妻子、下属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自古以来,当男人从成家开始,逢年过节或清明节就要带领儿女在家中的神柜(家先)或坟墓面前从事祭祀祖先的仪式,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从小接触这种孝道文化,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家风,谁也不希望子女对健在的自己不孝,对长辈不尊的孽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到目前只有中华文明永久不衰,那是因为中国有孝道文化的存在,一个家庭正因为有孝道文化的约束,才能家和,家和才能万事兴啊!

其三,孝能预防和减少疾病,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大家经常这么说。孔子曰:‘厚德润身’,德厚的人一般是身强体壮的,《了凡四训》上说:孝悌所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几句话看起来,感觉像是迷信,其实不然,中医是中华智慧宝库,人的孝心一产生,就会气沉丹田,人经常气沉丹田,气血经脉就通畅,能有这习惯的人哪有经常生病之理呢!现代医学证明,人很多疾病是和心态有很大关系的,经常怨恨,纠结,判逆-----是导致气血经脉不通畅主要原因。

现在中国富裕起来了,社会专家调查发现,也听人们常说,现代人物质水平是提高了,但真正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比如说:疾病,家有不孝子,事业的失败----这其中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避免的),是我们把传统的美德丢失了,所谓万古常青啊,我们在接受新的科学成果时,古圣先贤留下的的东西也要保留。这绝不是迷信, 这是人文科学,是人生必懂的哲学道理。

五、儒家礼的含义?

儒家的礼,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礼表示礼法,在中国封建制时代,礼法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不仅庶民,而且君主,都在礼法的约束之内。君臣关系也是礼法关系,即使贵为君主,若违背礼法,臣可以提起诉讼,可以自行解除君臣关系。

  第二,礼又表示是礼俗,即习惯法、社会自发秩序。这里的礼不是君王所立,而是来自传统、习俗,来自对人情常理的承认,来自圣贤对自然法的发现。用儒家的话来说,这叫做“因俗制礼”、“则天垂法”。

  第三,“礼”还可表示为礼仪。作为天道、天理、自然法的礼是看不见的,作为规划体系的礼也是不可见的,但礼还需要有一套完全可见的仪式来体现、来表达、来强化,而这套仪式就是礼仪。

六、儒家礼的意思?

儒家的礼,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礼表示礼法,在中国封建制时代,礼法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不仅庶民,而且君主,都在礼法的约束之内。君臣关系也是礼法关系,即使贵为君主,若违背礼法,臣可以提起诉讼,可以自行解除君臣关系。

第二,礼又表示是礼俗,即习惯法、社会自发秩序。这里的礼不是君王所立,而是来自传统、习俗,来自对人情常理的承认,来自圣贤对自然法的发现。用儒家的话来说,这叫做“因俗制礼”、“则天垂法”。

第三,“礼”还可表示为礼仪。作为天道、天理、自然法的礼是看不见的,作为规划体系的礼也是不可见的,但礼还需要有一套完全可见的仪式来体现、来表达、来强化,而这套仪式就是礼仪。

七、儒家礼礼七层概念?

1、表层的“礼”是指各种程序化的仪式、礼典、礼节及与之相关的事物。

这是礼仪、礼乐、礼器之“礼”。春秋时期楚大夫薳启彊曾说:“朝聘有珪,享眺有璋;小有述职,大有巡功;设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饮;宴有好货,飧有陪鼎;入有郊劳,出有赠贿,礼之至也。”

2、“礼”是包括慈、孝、忠、信等道德要求在内的伦理道德体系,是统领各种德目的最高的道德。

这是礼仪、礼教之“礼”。春秋后期齐大夫晏婴有大段论礼的名言,其中提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又说:“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婴将“礼”视为超越于各种道德名木之上的纲领性的范畴。

春秋人又往往把“礼”理解为世人应当遵守的公理、正义和规则,如周内史过所谓“昭明物则,礼也”,周单襄公所谓“奉义顺则谓之礼”(《国语·周语上》),即可为例。

3、“礼”是指政治等级、国家秩序及一系列相应的政令法规。

这是等级制度、国体政体之“礼”。晋卿随武子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大夫申叔时谈到太子教育时说:“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明等级以导之礼”。

(《国语·楚语上》)他们都强调“礼”的实质是等级制度。晋大夫女叔齐所谓“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则是强调政治等级意义上的“礼”比表层的“仪”更为根本和重要。

另有一些人还用“礼”指称整个社会政治结构,如晏婴在谈论礼治时还说到:“在礼,家实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八、祭祀喊礼怎样喊?

一、主祭祀孙代表,全体祀孙就位,整肃衣冠,

 

二、全体肃立,向某某太祖孝妣英灵(或向本山后土前跪),敬三鞠躬礼,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三、俯首默念三分钟,默念毕。

 

四、躬身礼拜,跪,扣首,扣首,三扣首,起,上香

 

五、躬身礼拜,跪,献鲜花,献果品,献茶(再献茶、三献茶),献酒(再献酒、三献酒),扣首,扣首,再扣首,起。

六、躬身礼拜、跪,献箸(再献箸、三献箸),扣首,扣首,再扣首,起

七、躬身礼拜,跪,献饭筵(再献饭筵,三献饭筵),扣首,扣首,六扣首,起

1/5

八、躬身礼拜,跪,献菜,献三牲(再献菜、献三牲,三献菜、献牲),扣首,扣首,三扣首,起;扣首,扣首,六扣首,起;扣首,扣首,九扣首,起

九、躬身礼拜,跪,献财宝,再献财宝,三献财宝。扣首,扣首,九扣首,静伏。

 

十、 读祝者就位,跪,朗颂祝文:

十一、 读完后喊其起,焚化财宝,鸣放礼炮六响。

 

清明扫墓祭祖祝文 时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0一二年农历三月清明节 我等合众祀孙虔具花红炮烛香纸宝钱鲜花果品三牲酒礼致敬之仪上奉于

 

俊升老太和几位孝妣祖宗英灵墓前 并

 

本山龙神后主笑纳 伏以

 

 祖德光辉咸引孙支而勿替 宗功浩大 幸叨福庇以弥长著建业於千秋 千秋而陈爼豆

 

衍本支百世百世以荐馨香值此清明佳节正当祭祖之期缅怀祖德 云山漠漠 感雨露之兴思 烟水茫茫 想故灵之犹在,我等众祀孙

2/5

齐兴祭祖之心,挥毫列疏,以表陈词,追思先灵恩泽,确是德厚流光,故以前贤清师寻龙,点穴在些,营造佳城,地名座落原良蒙村,南磨坪心,坐癸向丁,兼丑末分针,得五星拱照,获七跃之归垣,峰明案现,水聚砂朝,获山川之秀气,籍地脉之钟灵,龙来千里,穴结一遇,可以妥先灵,而启后裔,历经安葬以来,阴泰阳安,家兴人旺,老少安康,事业繁昌有庆。均赖

 

 区姓几位老太英灵护佑,本山五方龙神后主,我等合众聚孙尽沐先灵恩泽,丁才两旺,老如松柏,少似芝兰,螽丝衍庆,瓜瓞锦长,孙曾济济,集福迎祥为士为农红粟青蚨,叠进为商为贾黄金白壁齐来,青年读书直至最高学府,毕业以后加官晋爵,荣获簪缨,在职为官,禄位高升喜庆,永远诗书继后,如在国家工作干部,和在校教职人员忠诚为民服务,职位步步高升,外出务工求财顺利,往回车船水陆平安,家兴人旺,祸散他方,一切官非口舌俱散,千灾万祸荡散,水火贼盗均消,驱邪出外,引福回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合众各房男女老少人丁等共乐昇平於盛世,谨此具疏以闻,伏维尚飨             

合众祀孙,鞠躬上疏。

十二、全体祀孙起,鞠躬退步,闪开两旁。

十三、醒狮跃登陵園庆贺。

十四、礼成鸣炮

九、儒家的鞠躬礼?

鞠躬,是一种非常庄严的行为,它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而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让人们渐渐淡化和忽视了鞠躬这一行为。仔细想来,小到谢幕大到致敬或致哀,我们仍然有很多场合需要鞠躬表达自己的情感。鞠躬其实离我们不远。

鞠躬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情感程度也不一样。世界上被称为最有礼貌的国家——日本,可以说,他们早已将鞠躬融入日常生活。他们将繁琐的礼节仪式,化为最简单的鞠躬,依然能够保留着真诚情感。并且对陌生人、朋友和长辈的鞠躬角度都是不一样,表达的情感程度也有所区别。我认为,外在行为举止时刻提醒我们,要在内心留有敬意或谢意。鞠躬已经把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能让他人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鞠躬这件事。鞠躬其实离我们不远。

追根溯源,中国也是礼仪之邦。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孔子的礼。可是学会了什么呢?事实上孔子的礼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它所强调的是核心“仁”的思想,要保持有仁爱之心才能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鞠躬也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内心所承载的情感才是核心。在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多元化的社会,让我们在谈到儒家文化时,常常会给我们一种缥缈在云端,遥不可及的感觉,好似与如今的生活相对立。但其实儒家文化就蕴含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鞠躬即是礼的外化。我们应该尊重这个动作,用鞠躬这最简单又传统的行为去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感情。鞠躬离我们不远,它能表达言语无法诉说的内容。

可现在有些时候,鞠躬的意味变了。很多需要鞠躬致敬的场合,失去了这种庄严的仪式。相反,有时候鞠躬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去献媚的动作。为了利益而丢掉尊严,让原本的鞠躬变了味道。这种伪善的风气在社会中扩散,让人与人之间多了些防备少了份真情。鞠躬原本是表达情感的,并不会因此而丢失尊严,当内心承载着真挚情感,鞠躬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鞠躬离我们不远,它早在几千年前就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多尝试,会发现鞠躬就在我们身边。每一次必要的鞠躬,就是在表达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它帮助我们建立友善的真诚的人际关系。鞠躬离我们不远,它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我们最深沉的情感。

十、儒家礼圣是谁?

儒家礼圣是周公旦。

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公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