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祭祀 > 正文

古代民间祭祀主要祭什么?祭祀流程是怎么样的?

2023-01-23 03:40:1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古代民间祭祀主要祭什么?祭祀流程是怎么样的?

古代因为科学水平不高等各种原因对神明都很敬重,所以古代的民间祭祀非常多,直到今日还有很多民间祭祀的传统,流传至今。形成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代祭祀那么多,都分别祭祀什么?所以接下来直至小编了解古代民间祭祀主要记什么,而流程又是怎么样的。

祭祀是华夏典礼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民间祭祀,一般分为团体祭祀和家庭祭祀。团体祭祀的对象主要就是地方神。家庭祭祀的对象。办事。首先门神,灶神,山神,土地神等和衣食住行有关的小神。如果是祭神的话,分别会用牲畜,金钱,黄钱,香,蜡,酒等祭品,这些东西一样都不能少。如果是家庭祭祀的话,传统祭品有八样,梗米饭,肉酱,肉干,面食,腌鱼,油炸食品,酸菜。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食物也越来越丰富,供品的花样所以也越来越多,一般有4个品类,分别是糕点类,水果类,干果类,糖类等等。

而祭祀的流程也是非常繁杂庄重的,首先就是殿前准备祭祀前,所有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员都要静守沐浴,做到衣冠整洁庄严隆重,早奠后会将厨师做好的花猪头等食物供品供在庭院中供桌上,总管会招呼乐师前往礼宾处迎神,孝子三叩首礼宾三鞠躬。而祭奠开始后分别会有通赞引赞两项内容。通赞则是指不同身份的宾客做好准备,排列次序准备默哀。而通赞就主要是默哀,乐师奏哀乐,等默哀完毕之后再退到一边。

总之古代的祭祀其实分很多类,而祭祀的对象也有很多,流程更是非常繁杂,对于古人来说,这些流程是一点也不能出错的。即使是现代,也仍然有不少家庭,非常注重祭祀活动。

民间祭祀是指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将荤素食品、禾稼果品等物品敬献给种灵、祖灵等崇拜对象,以求保佑赐福。

仪式或由巫师、祭司、家族长主持,或由本人进行。有关祭祀的最早记载,见于股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墟卜辞记载当时“出人日,岁三牛”,说明祭日时以三头牛作祭品,记载求雨祭祀有“亲,

(有人认为是暴晒或焚烧巫现等)、“舞”(或‘奏舞”等)。古时蔡祀对象包括所有神灵:天地祖宗、“社樱山川之神”、“前哲令德之人”、“天之三辰”、“地之五行”。(见《国语》)近现代仍保留祭祀祖灵、土地、山神、水神、财神、喜神等。祭品多用猪、牛、羊、鸡、菜蔬、食物、果品。人们认为神灵或鬼魂也有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有同人一样的欲望,故加以祭献。但又认为他们只吸取祭品的精灵部分,故祭品祭后又可作人的食品。祭祀除了上祭品以外,还有供像、进香、祈祷等仪式。

比如说河神,还有祖先,巫师,先代帝王等等;一般是先鸣炮,之后执事者会旗鼓,之后会邀请陪侍者就坐,所有人站起来,之后敲钟,击鼓迎祖先,所有人要跪拜之后上香,行礼之后主祭者跪。

在秦朝以前是有着活人祭祀的习俗的,后来有猪牛羊等食物的祭祀,不同的朝代流程是不一样的,大部分都会有一些比较有能力,或者是地位比较高的人,开始进行祭祀。

二、我国 传统的记谱法都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三、《春秋》的主要内容?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序写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又是我国第一部私修的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淫秽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如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不守君道的表现,不成体统,记上这一笔,让后来的统治者有所警惕。

《春秋》也记载自然现状。如它精辟地记叙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于北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彗星运行的最早记录。)又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孔子保留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有的只记结果,没有写它的原委,要读懂它,确实不容易。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它仅是告诉人们,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灾情多大?却没有记清楚。所以,后世的学者,对《春秋》作了许多的引申和解释。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来源也有些问题,对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记别国的事,人云亦云。至于鲁国,“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史记·孔子世家》称:“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实际上这是夸大之词。王安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也有点过分。而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簿”,却是有点道理的。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联系。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的毛病;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