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关于2021年清明节的规定?
广西关于2021年清明节的规定?
法定放假就4号一天,31日、1日礼拜六日不休息,挪到2日、3日休息
一、加强疫情防控。
各地要切实落实属地责任,严格管控城乡聚集性祭扫活动,不得举办聚集性祭祀祭祖扫墓活动,不准进行家族性、宗族性大规模聚集扫墓,严禁祭祀祭祖后进行群体性聚会聚餐。一旦出现疫情,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要采取果断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要压实乡镇(街道)及村(社区)责任,对较为分散的农村公益性墓地及历史埋葬点,安排专人负责祭扫活动安全管理,避免祭扫群众扎堆聚集,严防因使用明火引发火灾事故。要压实殡葬服务机构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强化应急值守,做好防控预案,落实防控和相关应急措施,加强防控培训、应急演练、机构安全等工作。继续暂停殡仪馆、公墓、公益性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祭扫服务,暂停组织集中祭扫、集体共祭、骨灰撒放、骨灰花坛安葬等集体性活动。办理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或安葬等业务要限定人数,要求有关人员佩戴口罩,并开展测温、扫码出入登记等检查。对拒不服从防疫现场管控、扰乱殡葬服务机构正常秩序等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严厉予以查处和打击。
二、做好服务保障。
各地要积极推广公益代为祭扫、网上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供广大群众进行远程祭扫和纪念追思。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官网、移动客服端、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快建立网络祭祀平台,提供免费网上祭扫服务。探索网上缴纳或延期缴纳墓地管理费、骨灰寄存费等便民服务措施,减少群众现场办理业务人数。在严格收费管理前提下,可拓展代为祭扫、敬献鲜花等简约文明的代理服务项目。
三、加大宣传引导。
自治区民政厅要联合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新闻网、广西殡葬行业协会等联合开展清明节主题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以及绿色、文明、节地安葬新风,积极倡导家庭追思、网络祭祀、代为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营造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采取公告、倡议书、公益短信等形式,及时广泛、科学规范发布信息,大力宣传疫情防控和节日祭扫服务管理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在疫情结束后开展现场祭扫。要严格规范殡葬相关信息管理,加强舆情研判、监测和处置,向当地群众充分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及时客观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制止不当言论,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同时,引导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劝导在外人员(含区外、境外人员)今年清明节期间不要回桂来桂祭扫,防止输入性疫情的发生。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深入挖掘清明节慎终追远、家风传承、孝亲感恩、生命教育等文化内涵,推广文明现代、简约环保的殡葬礼仪,倡导网络祭扫、小规模家庭追思、书写寄语、敬献鲜花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树立尊重生命、绿色文明的殡葬新风。
四、加强组织保障。
各地要在党委、政府及疫情防控指挥机构统一领导下,成立清明祭扫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及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要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主要负责人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目前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现状
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像路神生日、翻经节之类的节日,我也是上网才了解到的。咱们不说这几个陌生而又不常过的节日,就说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 等等这样常过的节日如今的现状。
作为80后的我,我已经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真正的意义非常模糊了。小时候课本上可能提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忘的差不多了。现在我还能知道哪天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父母的提醒。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非常注重,一般都是自己包饺子,包粽子。到了父母过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去买,很少自己动手做。如果等到了父母这辈人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传统节日是否能传承下去?!有人就说了“日历上不是表明了吗?电视台不也到节日就提醒吗?中国的文化传统谁也抢不去!”我要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几个常看日历的?!光有提醒而没有人过的节日那还叫节日吗?!光有人知道,而没有节日气氛的节日,意义何在?!
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就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日,保护咱们的文化遗产。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但这是如何造成的呢???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造成的,也是被年轻人盲目崇拜“洋节”和商家利益驱使所造成的,更是被政府的忽视造成的。
现在的“洋节”比咱们的传统节日都要热闹,其中年轻人是主导群体。另一方面,当看到有利可图的时候,这时商家又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千方百计的大力宣传,以招揽生意。但是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节日气氛不说,年轻人也不“感冒”,父母一辈的人也不在乎了,政府也不宣传,不管了。这时商家又为了利益,想方设法把这个节日利益最大化,就出现了把七夕节说成中国的情人节之类的说法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就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
2020年的中元节是9月2日。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回头看看,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并不友善,甚至带有一种恶意。或许我们应该想想,中元节以后是否会被禁止?
01
中元节简述
对于中元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而且还是在我国民间非常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民间俗称“鬼节”。2010年,中国文化部还将中元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中元节本身源自祭祀,意义在于敬祖。它的重要性在于祭祀活动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永远不断的“孝道”。
传统祭祀活动一般有三种方式,上坟、家祭和遥祭。而中元节祭祀的时候,一般采取的遥祭方式。遥祭又称野祭。因天气不佳不能出门,或是离乡客居外地 ,不能亲临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路旁设祭,向着故乡祖先墓地方向,举香作揖恭请先祖享祭。
02
“文明祭祀”真的是“文明”吗?
在今年各地中元节之前的倡议书和地方政令当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核心词语是“文明祭祀”。在“文明祭祀”的旗号下,有两个具体主张。一是“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二是“提倡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文明风尚”。
对于这两个具体主张,在笔者看来,都是无视本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基础的。
第一、从祭祀本身来说,是严谨的规范的,没有所谓“文明”或“迷信”一说。
祭祀就是一种庄重的纪念活动,这种纪念活动的过程必然带有当地文化的深刻烙印。祭祀的过程也是严谨的,都有相应的祭礼进行规范,并以恭敬的动作进行膜拜。这个习俗,就是对逝去的亲人进行追思。这种追思行为,是无论如何都和“愚昧”、“迷信”挂不到边的。
不论是采用中国传统祭祀时的家庭焚烧祭品、燃放鞭炮,还是采用西方宗教祈祷后的墓地献花,如果我们想去评价什么是“迷信”和“不文明”的话,都是不恰当的。
在中国,宣传西方祭祀模式,我们会善意地说这是对自己文化的不负责任。但如果是在西方宣传中国祭祀模式,我想这两年我们已经看到了西方国家对自己文化保护的力度。就一个仅仅教教普通话,写写方块字的孔子学院,都被以“搞文化入侵”为理由,给封杀。况且,在西方国家流行的鲜花祭祀,都还有个无法回避的前提,那就是全民信仰宗教,祭祀活动完全依照宗教规则来进行。试问,西方的宗教规则就真的可以用“文明”来评价的吗?而我们传统的祭祀规范,就真的应该被我们用“迷信”来批判和指责吗?
同时,中元节还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呢,予以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呢?作为中国人,应当尊重中国的文化,而不能是无条件的崇洋媚外。
第二、以倡导环保的名义,来禁止焚烧祭品、燃放鞭炮,这本身就是脱离现实的悖论。
从一般情况来讲,一个家庭一次祭祀中,焚烧的祭品和燃放的鞭炮对环境产生热影响,仅相当于做一顿饭菜的油烟水平。这样的水平,肯定谈不上环境污染,更谈不上对环境的破坏。
当然,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但就因为环境出了问题,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问题的责任推到社会普通民众身上,显然是荒唐的。这如同前两年,为了所谓的缓解环境污染,而出行政命令禁止农民家庭养猪一样,在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最后受伤害的是全体国民。其问题的本质,就是回避现实责任,猪病了却去杀牛,貌似果断有魄力,实则是愚昧荒唐,还拒绝面对民众、面对客观现实。
第三、提倡的“鲜花祭祀、网络祭祀”,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具体实践上既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没有对民众习俗的尊重。
就中元节来说,其祭祀活动主要形式为遥祭、野祭。既然行政命令说要提倡“鲜花祭祀”,相关部门是不是已经在社区、在路旁、在河边开辟了相应区域,供人们堆放祭祀用的鲜花?既然提倡“网络祭祀”,那相关部门是不是已经准备相关主题网站,以供民众需要?
从回顾的角度来说,说的是提倡“文明祭祀”,根本就没有一个平台。反而是对中元节传统习俗的种种活动,禁止得非常认真,打击得非常彻底。
最后,我们大家看到的结果是:中元节不准祭祀。而且是既没有民间祭祀,公祭也没有。难道所谓的“现代文明”就是要让我们的国民和祖辈割裂?让我们的国家和历史割裂?
03
尊重传统文化,就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真正重视传统文化,在中元节来临的时候,就应该做到两点:
一、顺应传统习俗,在公共场合摆一些有安全措施的香炉和祭台,让百姓表达对去世亲人的缅怀之情。
二、地方政府部门到烈士陵园、先辈故居进行公祭。
这才是中元节的文化精髓,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