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逝去的老人做七在时间上、谁做上有何讲究?
一、给逝去的老人做七在时间上、谁做上有何讲究?
一般是要做 7个七,1-4七可以比较简单点燃香烛、用 三荤三素的菜肴(或者故人平时喜欢吃的菜肴)、再上六盏饭六盅酒,六双筷,供祭一般一到二支香的时间,期间要斟酒三次,然后烧锡箔和纸钱即可;五七传说故人要在望乡台上来看亲人啊,通常是儿子主祭比较隆重,请道士或和尚念经或做道场,一直要到午夜,除了烧锡箔纸钱外还有的烧纸房屋及日常用品和故人的衣服等,同时还要宴请送葬的亲戚家族人员;六七通常是出嫁女儿主祭,祭品均女儿家拿来的,祭毕烧锡箔和纸钱,主要是谢‘材夫’--指故人出殡时帮忙的人,同时宴请亲朋家族人员;七七是最后一个七,祭毕即可拆灵台。
祭奠时形式与1-4七一样格局。
一般是要做 7个七,1-4七可以比较简单点燃香烛、用 三荤三素的菜肴(或者故人平时喜欢吃的菜肴)、再上六盏饭六盅酒,六双筷,供祭一般一到二支香的时间,期间要斟酒三次,然后烧锡箔和纸钱即可;五七传说故人要在望乡台上来看亲人啊,通常是儿子主祭比较隆重,请道士或和尚念经或做道场,一直要到午夜,除了烧锡箔纸钱外还有的烧纸房屋及日常用品和故人的衣服等,同时还要宴请送葬的亲戚家族人员;六七通常是出嫁女儿主祭,祭品均女儿家拿来的,祭毕烧锡箔和纸钱,主要是谢‘材夫’--指故人出殡时帮忙的人,同时宴请亲朋家族人员;七七是最后一个七,祭毕即可拆灵台。
祭奠时形式与1-4七一样格局。
二、七祭是什么意思
旧俗指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祭七次。
出处: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上:“ 杨用 云:‘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今俗人死,每七日一设祭,谓之祭七。有先一日祭者谓之接七。至四十九日为断七。”
白话释义:“杨用修说:‘人生四十九天,七魄保,死四十九天,七魄散。’现在一般人死,每七天一举行,所谓的祭祀七。有前一天举行的对的接触七。到四十九天为期七。”
扩展资料
民族的不同,构成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门历史文化。自古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o、人神。
天神称祀,地o称祭,宗庙称享。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o由君主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祭祀时间
清明节:四月初五,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因与寒食节相邻也就成为了扫墓祭祀先人的节日。清明节是中国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之一。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
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
七天一祭 共祭七七四十九天
三、头七,要注意什么,不能干什么?
先人头七祭祀,最主要的讲究:
就要准备一桌“回魂供”进行祭祀,注:供品中是不可以有牛肉和马肉的,因为先人头七回魂是由牛头马面等鬼差护送回家,一旦出现,属大忌。
头七祭祀原因:
头七祭祀是寓意先人亡魂最后一次还阳回家看望,看望完所有的亲人之后就正式踏上黄泉路,想回都回不来了。黄泉路的第一站就是望乡台,先人远望家乡回不来。
头七祭祀注意事项:
先人烧七日的计时方法是,是从去世当天,就算第一天开始计算,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周知明确,因为错烧先人七日,会阻碍先人在阴司里过关通行,大家切记切记
先人下葬后,头七祭祀若逢农历占七日和八绝日(八绝日即农历立春、夏、秋、冬节气的前一天和后一天)必须错开祭拜,且祭拜日只可提前,不可延后。
人死后的第七日其魂魄会回来家中以作最后的怀念,家人会为逝者准备其生前最喜爱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后的致意,中国人称这天为头七。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头七如何祭奠亲人?
「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现代人由于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 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 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四、烧七纸有什么讲究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1、烧七计时是从去世当天,就算第一天开始计算,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周知明确,因为错烧先人七日,会阻碍先人在阴司里过关通行。
2、烧七日是不让烧全的,也就是七个七日祭,不可都进行祭祀。虽然逝者为大,但毕竟已经死去,给后人留福积福更大一分,故一旦祭祀全,即为福尽。
3、七个七日祭中以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由于头七和三天圆坟相差很近,所以北方一代基本不上坟祭祀,反倒是南方更注重头七回魂祭祀,五七最为隆重。
4、头七祭时,一般都要准备一桌回魂供进行祭祀,注:供品中是不可以有牛肉和马肉的,因为先人头七回魂是由牛头马面等鬼差护送回家,一旦出现,属大忌。
5、头七祭祀是寓意先人亡魂最后一次还阳回家看望,看望完所有的亲人之后就正式踏上黄泉路,想回都回不来了,黄泉路的第一站就是望乡台,先人远望家乡回不来。
头七的风俗
“头七”日不可与家人争吵产生口角
“头七”回魂夜是逝者唯一一次返阳看望自己亲人机会,此时还不可以被称之为“鬼”。因此,逝者家属在当天一定要缅怀故人,千万不可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争吵不断,如果被逝者知道他便会伤心不已,留恋于红尘,久久不能放下。
七七四十九天,是佛教中认为的超升的一个轮回。过去,人死后,是要请僧人设坛念经的,叫做“打醮”。每七天一个段落,逢单数(比如七、三七、五七、七七)要做大功课,孝子们也得随着悼念和哭祭。
后世,这种悼念和祭奠形式,就流传了下来。在农村,一般三天到五天,就得发丧入土,所以烧七日纸,只能到坟上了。七七纸烧完,再烧百日,下来就是第二年的“忌日”纸了。
现在,在祭奠形式上,人们已经不是太讲究了,尤其城市里,尽到孝心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