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上坟能不能提前或者推后?有没有前三后四的说法?
一、七月十五上坟能不能提前或者推后?有没有前三后四的说法?
你好!有的地方有上坟的风俗,但是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中元节上坟祭祖最好是晚上21:00以后,但不要超过0:00; 如果是白天,要赶在正午(12:00)之前。具体分析:一是早上九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因为按照古人说法这个时间段阳气最重,也比较早。
再者既对自己无害,也能早去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后面下午的时间要么过热,不适宜祭祀。要么太阳下山,夕阳日暮,不宜祭祀。中元节祭祀先祖的场地可以在:1、墓地;2、寺庙;3、道观;4、祠堂(家庙);5、遥祭。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二、七月十五中元节怎么祭拜
七月十五中元节祭拜方法如下:
一、祭拜时间:祭拜亡魂,於下午14点以後,15点到17点为最佳,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家里若有祖先牌位,同日正午11点到13点为祭拜时间。
二、祭拜地点:亡魂祭拜於自宅家门前或公寓的阳台。祭拜祖先於祖先牌位前。
三、准备供品:除脸盆以外,其馀供品份量以六或六的倍数为佳。
1、脸盆一个,装八分满水。及毛巾い香皂等,供於供桌前的板凳给好兄弟清洁用。
2、煮熟的饭、面或糕饼,共六人份。
3、煮熟的鸡、猪、鱼等。
4、碗装的汤或杯装的饮料。
5、新鲜的水果及煮好的蔬菜。
四、仪式顺序:
1、供桌上筷子;
2、焚香祷告,香的数目为供品总数加三;
3、第一次焚香後,每炷香各插一个供品,多出来的香,主食类的饭面或糕饼,可各插两柱;
4、第一次的香燃剩一半时,焚第二次香,插法如上;
5、第二次的香燃剩一半时,重复上述动作;
6、等香都燃尽後,将香脚收起,双手顶礼合拜,向过路好兄弟祝祷,宣告祭礼结束。
三、七月十五祭祀的顺序?
父之兄:称伯伯、故伯考、公、老大人收用 、胞侄。
父之弟:称叔叔、故叔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
父之堂兄:称伯伯、故堂伯、公、老大人收用、孝堂侄。
父之侄:称兄或弟、故堂兄或弟、老大人收用、堂兄或弟。
母之父:称外祖父、故外祖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外孙。
母之兄或弟:称舅、故舅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外侄。
母之伯爷:称堂外祖、故堂外伯祖、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堂外孙。
母之堂兄:称堂母舅、故堂母舅、公讳、老大人收用、堂外侄。
父之姐夫:称姑父、故姑父、公讳、老大人收用、内侄、具。
父之姐妹:称姑母、故姑母、府、氏老孺人收用、叩。
父之姑爷: 称故姑公、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内侄孙、叩。
父之姑娘:称姑婆、故姑婆、府、氏、老孺人收用、孝侄孙、叩。
同父母之姐:称胞姐、故胞姐、府、氏收用、胞弟、叩。
七月半在外地祭祀:
1、不宜挑选车较多和人较多的马路,那里阳气重。
2、烧之前取两张,烧给孤魂野鬼,要不会占去你圈的地。
3、圈地的时候清楚念叨亲人的姓名,圈子不可缺口。
4、烧的时候准备好棍子之类,一定要让烧的纸燃烧完全。
5、祭品在烧完之后倒入火中,在圈子之外也要适当抛洒,这在我们那里叫破散。
6、纸钱不能一下子全放,要一张一张或者两三张的放,让纸钱在手中燃烧的差不多时再丢。
7、过程中或跪或蹲,嘴里要念叨你给亲人说的话,一定要强调让他们不要想,你们一切安好。
8、在烧的过程中如果有风千万不要去管他,圈中没有燃烧尽的要用木棍挑拨燃尽,要不亲人收到的是不完整的,风吹走代表的是取走了。
9、烧的纸钱的面额适中,过大和过小的都有,要不底下找不开。
10、注意烧纸时的防火安全。
四、中元节如何祭祖:祭拜宴席缺一不可
中元节 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大祭祀节日。
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就是要祭拜先祖了。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元节如何祭祖。
中元节的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
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同日,人们对供奉在厅堂的神佛,则敬献三牲,所谓三牲即一项主牲配两种边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带蹄大猪脚,边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鱼、鱿鱼、目鱼和鸡,如厅中奉有观音佛祖,因观音佛祖不茹荤,经常用新鲜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级别高,所以只能供献“金纸”,银服之类较不值钱,不能体现善男信女的诚心,所以不在奉献之列。
而在祭祖敬神佛之外,中元节这天各家一般还顺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马厩、羊圈和猪栏诸神祗,此类祭拜一般以五味筵碗及银服奉敬即可。
结束语: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时节含义,七月原是小秋,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请祖先品尝新米,以示孝心。古代启蒙典籍《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要求人们不仅是侍奉双亲于生前,身后更是持孝道不变,时时处处先祖宗、先父母,后子孙,知恩、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