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有乘龙之才什么意思?
一、冯唐有乘龙之才什么意思?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呵呵,这是个对仗的句子,龙自然指的是皇帝,乘龙之才就是指辅佐皇帝的才能,也就是说冯唐具备这个能力,但冯唐一辈子都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自然你就看不到什么“乘龙之才”了。
二、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1 难以确定2 因为“乘龙之才”一词非常主观,而且冯唐的生平事迹和成就也有一定争议,可能有人认为他确实是一生不遇的人才,也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家。3 无论冯唐是否有乘龙之才,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的作品和贡献,以及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用夸张的言辞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三、冯唐有乘龙之才的典故是什么意思?
大家一定听过这么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意思是有才能的冯唐老了都没得到重用,表明自己怀才不遇。
为什么冯唐成为了怀才不遇的标志人物。
宋朝宰相吕蒙正曾说“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使洛阳纸贵的左思说“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后人都说冯唐有能力,但是没有得到汉朝文景武三位皇帝的重用。
在汉文帝朝时,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之后因冯唐建言赦免云中太守卫尚有功,冯唐被任命为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在汉景帝朝时,冯唐为楚国国相,不久即遭到撤职。史书上并未记载冯唐因何被撤职。但考虑楚王刘戊在《史记》、《汉书》中记载“为薄太后服,私奸” 可知其人,后来甚至参与了七国之乱,可以推断冯唐可能是看不惯刘戊作为因此被刘戊找理由罢免其楚国国相之职。
在汉武帝朝时,因武帝大规模对匈奴动武,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但是此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能在为官了。
由此可见,冯唐的一生并没有担任什么要职,当汉武帝要任用冯唐之时,冯唐已经老了。
冯唐得不到重用的原因。
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或许可以看出为什么冯唐得不到重用。汉文帝经过冯唐的办公场所,问冯唐是否听过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李齐,冯唐说我知道他,他不如廉颇和李牧。文帝问原因,冯唐说我祖父和李牧很熟悉,我父亲和李齐交往甚密,所以我知道。文帝感慨自己无法对付匈奴是因为没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物,冯唐却怼文帝,有这样的人物你也不会用,文帝非常生气。当时的对话冯唐或出于直言或出于对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怨怼。总之是让文帝在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虽然之后文帝给了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的机会,但始终没有重用。
在汉景帝朝,或许因为前文中的推测因得罪楚王刘戊被治罪削官,汉景帝认为其有罪不用。
在汉武帝朝,则是单纯的因为年龄过大,无法承担工作而已。
从言语怼汉文帝,得罪楚王可以看出,冯唐或许因性子太直、说话不注意方式,或许在他的人生中也有其他机遇,但因他的性格导致始终没得到重用。
四、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的故事?
冯唐经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五、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未遇的意思?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呵呵,这是个对仗的句子,龙自然指的是皇帝,乘龙之才就是指辅佐皇帝的才能,也就是说冯唐具备这个能力,但冯唐一辈子都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自然你就看不到什么“乘龙之才”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好马可以驰骋千里,但是没有人驾驭是不能来回的。这句话出自北宋大臣吕蒙正的作品《破窑赋》。
六、刘邦天授之才?
【原文1】
楚王景驹在留,沛公往从之。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从景驹,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留不去。
【翻译】
楚王景驹驻居留地,沛公刘邦前往归附。张良也聚集青年一百余人,打算去投奔景驹,途中遇到刘邦,就归属了他,刘邦授给张良掌厩将之职。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非常赏识他,常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向其他人讲述《太公兵法》,那些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道:“沛公是天授之人吧!”于是便留下来不再他往。
【解析】
这里讲了刘邦的“帝王天授之才”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纳贤策”,刘邦认可张良的能力,只要张良提出“计策”,刘邦都会采用。“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这里《资治通鉴》用的是春秋笔法,隐藏的含义就是刘邦本质上是听不懂张良的什么《太公兵法》,对此也不感兴趣,但刘邦赏识张良,所以才常常采用他的计策,这就是刘邦极具智慧的一点:我虽然不懂你的专业,但我确定你人是靠谱的,所以我就采用你专业的计策,因此张良评价刘邦是“殆天授”。对张良来讲只有刘邦可以给他成就自己理想的机会。
大家之所以了解张良是因为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但实际上,张良本身出自韩国三代相国之家,家世背景非常显赫,有得授《太公兵法》,之前还策划过刺杀秦始皇帝,这些都是刘邦认可张良的前提条件。
【原文2】
沛公与良俱见景驹,欲请兵以攻丰。时章邯司马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二月,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还击丰,不下。
【翻译】
刘邦与张良一起去进见景驹,想请求借兵反攻丰邑。这时秦将章邯的向北占领楚的土地,屠城相地,抵达砀地。东阳人宁君、刘邦随即领兵西进,在萧县的西面与秦军交锋,但因出战失利而退回,收拢兵力聚集在留地。到了二月,刘邦等人攻打砀,历时三日,攻克了该城,收编了砀的降兵,得六千人,与以前的兵力汇合一处,达九千人。三月,刘邦等又率军攻打下邑,克复后,回击丰,却仍然未能攻下。
【解析】
这个时候的刘邦还只是个小小的“沛公”,谁实力强就去依附谁,自然也是受制于人。刘邦想要借兵自然也要做点成绩出来。向西与秦兵交战,虽失利而能收拢兵力,攻克城池收编降兵都是扩充实力,培养嫡系部将的最好方式。毕竟刘邦的
七、天纵之才近义词?
近义词:天纵奇才
1、意思是上天使之成为杰出的人物。上天所赋予的才能,形容这个人非常有才华,是有大智慧的人。
2、读音:tiān zòng qí cái。
3、解析:天纵是指天所放任,意思是上天所赋予。奇才则指具有奇特才能的人,其才能不同于大众所认可的,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别类性、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4、示例:这位前辈真是天纵奇才,本来繁琐的法决说明被前辈寥寥几句话解释的清晰明了,深入浅出,元明顿时感觉修行已经向他完全敞开了大门,兴奋的有些忘乎所以。
八、经天纬地之才下句?
经天纬地之才:以天为经,以地为纬。比喻规划宏伟的事业。指治理国家。
王佐之才:王佐之才,汉语成语,拼音是wáng zuǒ zhī cái,意思是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将相之才:说具有出将入相的才能,喻某人才华超众。
九、元白之才?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并称他们的诗体为“元白体”。 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他们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在中唐诗坛上,元白的影响很大。
《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论赞指出:“若品调律度,扬榷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但元稹诗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都比白居易诗稍逊一筹。叶燮说:“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白舂容暇豫。”(《原诗》)赵翼则认为:“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瓯北诗话》)。
十、王佐之才,近义词?
【成语】: 王佐之才
【近义词】: 王佐之材
【拼音】: wáng zuǒ zhī cái
【解释】: 佐:辅佐。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
【出处】: 《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
【举例造句】: 当朝一见,许其王佐之才,行路相逢,知其美人之赠。 ★唐·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