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洛阳名士?
一、东汉洛阳名士?
如今的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东汉王朝的都城,后来又成为曹魏帝国的都城之一。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国时期的洛阳市籍名臣却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洛阳籍三国名臣共有六位。其中,洛阳市五位,偃师市一位。按照集团划分,东吴集团二人,蜀汉集团三人,而曹魏集团只有一人。
第一位:张梁。张梁是东吴集团中的洛阳市籍将领。据《江表传》载,孙权在迁都武昌这件事情上犹豫不决,向众臣征询意见时,小将张梁上表的建议引起了孙权的注意。于是,孙权对张梁进行了破格提拔,赐爵位关内侯。张梁在东吴集团中后期受到了陆逊的器重,曾以陆逊部将的身份率部围攻曹魏集团在荆州的襄樊地区,吸引曹魏的兵力,协助诸葛亮北伐。得知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消息后,张梁也奉命撤退,并在撤军途中袭击了江夏的安陆、石阳等地,歼灭魏军千余人,其它事迹不详。
第二位:赵达。赵达是东吴集团中的一位洛阳市籍术士。赵达在东吴集团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吴主孙权的大舅哥。赵达少年时勤奋好学,通过刻苦钻研,研习了一门推演之术,名曰“九宫一算”。据说,此种推演方法得出的结论非常准确,他不仅能推算出容器中谷物的准确数量,还能隔着墙推算出墙后藏着的物件。孙权每次出征之前,都要命赵达推演一番,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虽然赵达跟孙权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但是,孙权对赵达却是又爱又恨。原因也很简单,孙权想从赵达那里学技术,可是,赵达守口如瓶,一字不教。赵达病逝后,他的特长也没有一个传承者延续。
第三位:孟光。孟光是蜀汉集团中的一位洛阳市籍名臣。孟光少年时博览群书、兴趣广泛,汉末大乱时为躲避战祸进入了益州地区,之后加入了蜀汉集团。孟光才识广博,个性耿直,直言不讳。就连蜀汉集团的第三代核心领军人物费祎,都被孟光当着群臣的面直接批驳了一顿。所以,孟光效力蜀汉期间,当时的朝廷重臣都对其颇为忌惮和敬重。但是,孟光这样的性格,也制约了他在仕途上的升迁,许多才华和资历都不如孟光的大臣,其晋升速度和官职都要高于孟光。孟光在蜀汉集团担任过屯骑校尉、少府,最后累迁至大司农,九十多岁病逝于任上。
第四位:庞羲。庞羲是蜀汉集团中的一位洛阳市籍将领。庞羲早年效力于东汉朝廷,官至议郎,后来又效力过益州刘焉集团。庞羲在益州集团中,颇受刘焉的器重,曾在刘焉病逝前受命托孤,是辅佐刘璋的主要臣子之一。庞羲在益州集团中担任过巴西太守,刘备入蜀后加入了蜀汉集团。庞羲在蜀汉集团中官至左将军司马。不过,
二、孙膑以刑徒阴见徒的意思?
引自《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
说明:孙膑①赛马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忌②数与齐诸公子③驰逐重射④。孙子见其马足不其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⑤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⑥,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⑦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三千金。
【注释】:
①孙膑:春秋时大军事家,在魏国受到庞涓的迫害,成了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协助下达到齐国,受到器重。②忌:田忌,齐国王侯,大将。③诸公子:指齐国王室子弟们。④驰逐重射:以重金赌注赛马。逐,竞赛。射:dubo,比赛。⑤弟:同“第”,但,只。⑥临质:临场赌赛。质:对抗。⑦辈:等级。
【翻译】:
田忌屡次和齐国的王室子弟们以重金赌注赛马。 他们的马差距不大, 有上中下三个等级。于是孙膑对田忌说:“(这次)您 只管下重金赛马,我一定能使您胜过他们。”田忌相信了孙膑的话,与齐国的王室子弟们下了千金赌注来赛马。
到了临场赌赛时,孙膑说:“现在用您下等的马和他们上等的马比,用您上等的马和他们中等的马比,用您中等的马和他们下等的马比。”等到三个等级的马赛完后,田忌的马第一次没有取胜但后两次取胜,最后得到了公子们的千金赌注。
三、东汉洛阳的陶瓷怎么样?
中国是陶瓷的原产地,陶瓷成为中国重要的特产。到了汉代,中原地区的陶瓷已经相当发达。洛阳周围,更是中原陶瓷业的重镇。
近年来,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汉代陶瓷实物,从而为我们认识汉代洛阳地区的陶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近年来出土于洛阳地区的汉代陶瓷,大体可以分为建筑、墓葬和日常生活等几种不同的用途。
建筑用的陶瓷,主要是砖瓦。汉代洛阳城的建筑,无一例外地使用砖瓦。近年来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汉代重要的建筑基址,出土了一些建筑构件,主要是砖瓦。其中在刑徒墓地也出土了很多汉砖。汉砖往往宽大厚实,给人以淳朴浑厚之感。
汉瓦之中有瓦当,又叫瓦头。从战国时期起,人们就开始使用瓦当来保护屋顶的椽子了。后来人们开始在瓦当上刻画多种装饰图案。
在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瓦当,图案丰富精美,有卷云纹、夔龙纹的瓦当,有四神兽瓦当,有文字瓦当,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洛阳地区的汉墓中出土了大量陶瓷,最引人瞩目的是画像砖。
汉画像砖是一种提前烧造好的建筑构件,也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预制板。只不过这种建筑构件只用来构建墓葬,不做别的用途。汉画像砖都是空心砖,多为长方形,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
古人的观念里,事死如事生,所以在墓葬中埋藏大量的陪葬品。陪葬品相当多是陶瓷。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瓷明器之中,有陶楼、陶井、陶仓、陶灶、陶猪、陶羊等等,都是汉代洛阳地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瓷之中,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陶罐、陶尊、陶盆、陶壶等等,以灰陶、硬陶为主,并有部分釉陶。造型古朴大方。洛阳博物馆收藏一件陶灯,非常精美,显然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洛阳地区出土了部分汉代塑像,都是墓葬中的陶俑。个体不是很大,一般高约30厘米。其中最为精美的是一些乐舞俑,人物神态丰富自然,舞蹈俑舞姿优美。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在汉代已经出现了瓷器。瓷器和陶器的区别在于,瓷器是用高岭土烧造的,陶器是用粘土烧造的,瓷器不透水,陶器可以透水,瓷器烧造温度高,陶器烧造温度低,瓷器有釉,陶器没有釉。
在洛阳地区的汉墓中,已经可以看到有部分青瓷、白瓷出土。这些器物往往不是很大,以日用品为主。个别明器也有用陶器的。这说明当时洛阳地区瓷器的使用已经比较广泛,所以才能在墓葬中出土专用的明器用瓷。
汉代瓷器的质量已经很高了。专家研究发现,在洛阳地区出土的汉代瓷器,胎质灰白细腻,釉色青绿润泽,胎釉结合致密,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它们都已经脱离了原始瓷器的范畴。
*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野叟杂谈
作者:吴涛
编辑:河洛人编委会
四、洛阳哪有宠物墓地?
洛善宠物墓地位于洛阳市东北方向、邙山山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句诗成了千百年来邙山风水最佳的佐证。我们将统一规划管理,定期清理,让您时刻能来缅怀。
生态树葬不建墓,不立碑,以树代碑,爱宠骨灰既能入土为安,又能回归自然。
既满足传统观念入土为安,也通过将逝者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其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五、邢徒墓地是什么意思?
刑徒墓地位于秦始皇陵西南约1.5公里处,目前发现了三处:一处位于临潼城东五砂厂东侧,一处位于赵背户村西南约50米的台地上,另一处位于姚池头村北,两葬区相距500米左右。姚池头村北的墓地已被平整土地破坏
六、东汉末年洛阳人口?
有,当时袁绍等18路诸侯就有几十万人一起讨伐董卓, 在当时,人口都比较聚集,又属国都,当然有上百万人了。
七、东汉洛阳分书事件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了,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不过董卓没有烧过书,他还准备将这6000多车全运到长安。但是呢,迁都路途遥远,颠簸流离,运金银财宝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用说运那些竹简了。竹简太沉了,运送不便,太难,没人愿意运。所以董卓走的时候只将那些写在布上的书运走了。运走以后,当兵的也不爱学习,这样写在布上的书籍怎么样了呢?它们被很多当兵的铺到营帐里的床上当成床单用了。反正,最后这些书还是都被毁了。
后来曹操掌权之后,曹操爱看书,又开始攒了不少书。后来司马家掌权后,又都成了司马家的东西了。到了西晋咸宁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279年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出了个著名的盗墓贼叫不准(读“否标”),把战国魏襄王的墓给刨开了。以前人的墓都喜欢放点金银财宝作为陪葬。但是这魏襄王的墓里没有金银财宝,有很多竹简写的书。
竹简上写着的全是蝌蚪文。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是外国的书,而是因为在以前我们很多地方的文字都不统一。后来找人翻译后,发现这些书上写的和司马迁写的书差不多,写的是从夏朝到战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赫赫有名的“汲冢书”。因为这些书是从汲郡的一个战国古墓中发现的,所以叫“汲冢书”。当时从坟里刨出来的这些书一共是29945卷,将近3万了。
后来呢,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完了之后又有永嘉之祸。这两次暴乱将2万多卷书给打的只剩下3000多卷,九成的书就这样消失了。然而,这还不是历史上毁书最严重的事迹。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毁书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元帝干的。梁元帝在公元55年的时候,毁了14万卷图书,将先秦时代的书基本都给毁完了,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极大的打击。
等到了隋唐年间,政府开始注重整理书籍了。隋朝政府从民间搜集了很多书籍。隋朝还不光搜集,也不白搜,而是搜出一本书籍之后,还给他捐书的人赏赐。政府也不是霸占这些书,而是把原本书校对完了以后,还会将原本书还给捐书者。就这样,这些书攒到了37万卷的时候,隋朝末年了,天下大乱了,宇文化及造反,焚烧宫殿,把这些书给全毁了。
八、东汉洛阳名词解释?
三国魏前“洛”作“雒”。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位居伊洛盆地,南临伊阙,背靠邙山,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自古以来就以天险城固而着名。西周初,周公旦在此营建了着名的成周城。
从东周至后唐,洛阳都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9个朝代建都于此,有“九朝名都”之称。
东汉时,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很大;隋唐时期,洛阳更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五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九、东汉洛阳皇宫有多大?
史书记载,东汉时在前期秦、西汉的基础上对都城洛阳进行营造和修缮,形成了南北两宫相望的宫城建筑布局。汉魏洛阳故城现地面遗存主要为北魏时期遗迹,东汉洛阳城的南、北宫遗址,由于被村庄和农田及后期多个朝代遗址的覆压,目前尚未进行全面的勘探和发掘,因而无法确定其准确的范围。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对东汉洛阳城的宫城范围进行了复原研究,在其所著《中国古代都城概说》一文中,认为南宫的范围大致为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 ,面积约1.3平方公里;北宫的范围大致为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十、东汉洛阳地理环境?
东汉洛阳城在今洛阳城东15公里,邙山以南,洛河之滨。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
南宫位于洛阳城南部中央,即中东门大街之南,南北长约1 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
北宫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平面为正方形,面积大于南宫,位于中东门大街之北。太仓与武库位于城内东北角。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先居南宫,并大规模增修,以后又全面修建了城墙,扩大了城的范围,明帝时又修建了北宫,洛阳城的都城格局大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