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大墓地 > 正文

晋文公女儿?

2024-09-04 01:07:0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晋文公女儿?

重耳的女儿伯姬,也叫赵姬,因为她的丈夫正是重耳的大功臣赵衰。

说起来伯姬和赵衰是标准的老年配。赵衰的年纪跟重耳差不多。遥想当年,重耳受到骊姬的迫害,不得不出去别国。赵衰,那可是一路帮助重耳逃到狄国。随后,重耳娶了季隗,赵衰娶了叔隗。叔隗为了赵衰生下了赵盾。按理来说,赵衰和叔隗也是挺好的一对。

但是好景不长,重耳在狄国待了几年后,种种因素导致他不得不离开狄国,去齐国投奔齐桓公了。重耳和季隗都散伙了,赵衰和叔隗自然也散伙了。因为赵衰必须继续跟着他家主公重耳跑路。一跑又好多年,赵衰对重耳可算是不离不弃。所以,当重耳返回晋国当上了国君后,他为了报答赵衰这么多年来的追随之功,就把自己的大女儿伯姬嫁给了赵衰。

重耳干得这事儿吧,一千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也干过,只是后者没成功。因为李世民刚口开说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敬德,就被尉迟敬德一口回断了。尉迟敬德回绝的理是:不好意思,我已经结婚了。糟糠之妻不下堂。很遗憾,取不了公主。

然而,赵衰大概是没有后来尉迟敬德那份直言的勇气吧。反正,赵衰没有拒绝重耳的好意。于是乎,叔隗就这样成了下堂妻。好在,重耳的女儿伯姬知道这件事情后,她觉得这这事情赵衰的处理不对。于是,她同赵衰说:“大叔,做人要要实在。喜新忘旧是不对的!何况你忘记还是曾经跟你共苦的人啊。大叔,听我一句劝,你还是把叔隗母子接回来吧。若你不听我的话劝,那我也只好跟你分了。”

赵衰被公主这么一说,他自然二话不说就把前妻给结了回来。再往后,伯姬发现叔隗的儿子赵盾是一个人才啊。于是,她为了赵氏家族未来的着想,她还特别大度请赵衰放弃立她的儿子为嗣子,改立赵盾为嗣。

有其父必有其女,伯姬简直是比当年的公子重耳还大度。自己一个公主为了婆家的发展,甘心则屈于了叔隗之下。当然,她这样做法让也叔隗母子特别感动。以至于,后来赵盾成为上卿之后,还一直念着伯姬的好,就请求晋君让赵姬的中子屏括当公族大夫。这事情自然是被晋成公批准。然而,这个事情有尬。因为,当初如果伯姬不是主动请赵衰改立嗣子的话。其实,按着周礼继承制度,赵盾的上卿本来该是她的儿子的。

不过,话也说回来,当初伯姬请找赵衰改立赵盾为嗣子,除了替赵氏家族考虑,未必没有谋身的考虑。重耳一共就当了9年的国君。伯姬和赵衰的婚姻也就9年,伯姬请赵衰改立嗣子的时候,其实伯姬的儿子很小,显然不可能到10岁。这样的情况之下,根本也看不出优劣。

说白了,伯姬请赵衰改立赵盾为嗣子,未必是因为赵盾多么贤德有才,很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年纪更合适当嗣子。何况,幼子继位,本身也处理不了什么事情,家族中的决策权还是落到赵盾手中。另外,自己未必真的能跟争得叔隗。一来,因为叔隗的娘家也算是晋国比较强劲的邻居。二来,叔隗的姐妹季隗是晋文公夫人。说白了,叔隗本来就是伯姬的姨妈。这样的关系之下,伯姬怎么争恐怕都不好,不如不如以退为进,成人之美。

二、晋文公典故成语?

割股啖君成语典故——“骊姬之乱”后,奉公子重耳出亡,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三、晋文公在位几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晋文公六年(前631年)夏,晋文公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会盟于翟泉(今河南孟津),用以巩固践土之盟,并谋划讨伐郑国。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身份:晋国国君,政治家,外交家

在位时长: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

主要成就:拔擢贤能、强大晋国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勤王败楚、称霸春秋

典故: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贪天之功

四、晋文公外貌特征?

晋文公身高八尺,声音洪亮。

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荀伯御其戎。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

五、晋文公姓什么?

晋文公

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晋文公六年(前631年)夏,晋文公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会盟于翟泉(今河南孟津),用以巩固践土之盟,并谋划讨伐郑国。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九年(前628年)十二月己卯,晋文公卒,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

六、晋文公名言名句?

退避三舍: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语出《左传·僖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

师直为壮: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语出《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语出《韩非子·难一》。

艰难险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语出《左传》:子有四方之志。

渭阳之情:语出《诗经·秦风·渭阳》。

楚成王: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叔詹谏: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左传》: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司马迁: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荀彧: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司马贞: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林同: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顾颉刚:“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七、晋文公重耳的典故?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的母亲是翟族狐氏的女子。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贤士,身边有不少能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赵衰,狐偃,贾佗,先珍,魏武子。

  晋献公登基的时候,重耳已经成人,那一年他二十一岁。

  晋献公13年,也就是公元前664年,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在献公的耳边进谗言,把重耳发落到蒲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去防备秦国。等到晋献公21年的时候,已经年老昏聩的献公竟然杀了原来的太子申生,并又一次听信骊姬的谗言,要把重耳等几个公子全都杀掉。

  重耳知道消息后,就带着五位贤士及一批随从流亡到国外去了。

  他们先来到狄国,这儿是他母亲的祖国,对待他们很友好,他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二年。在这期间,晋献公去世了。大夫里克杀死了骊姬及太子奚齐等人,派人去接重耳回国,想让他登基为王。

  但是,重耳害怕回国后遭到杀害,没有答应。这样,他的弟弟晋夷就被接了回去,大臣们拥立他为君王,即晋惠公。晋惠公当了几年君王,总觉得重耳流亡在外,迟早有一天会卷土重来,于是,他也派人去追杀重耳。

  重耳知道这个消息后便与大家商量,他说:“当年逃离晋国,并没有远走,而是避难到狄国,就是因为这里离晋国路途近,随时可以回去。如今在这里歇脚这么多年了,也该走了。”

  他们觉得齐桓公乐于做善事,推行王道,正招募天下贤才,就决定去齐国。

  要去齐国,必须经过卫国,重耳本想前去拜访卫文公,可卫文公看重耳是一个倒霉的公子,根本不理会他,重耳只好作罢。他们经过一个叫五鹿的地方时,腹内十分饥饿,见路边有农夫在吃饭,便走上前去讨要。谁知那些农夫懒得理他们,随手拿起一块泥巴递给重耳。

  重耳见农夫如此侮辱自己,不由大怒。

  可赵衰和狐偃却劝他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把土地给了我们,不正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这才苦笑着下了台阶。

  重耳一行终于来到齐国,齐桓公盛情迎接。他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皇族的一位女子嫁给了他。

  有了优越的生活,重耳很快安下心来,不愿意再去别的地方。

  两年之后,齐桓公去世,齐国发生了内乱,与齐国临近的几个诸侯国也常常来侵扰边境。赵衰等五位贤士觉得这样在齐国住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便在一棵桑树下悄悄商议,准备劝重耳回国,以图大计。

  这些话正巧被几个采桑叶的侍女听到了,她们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姜氏一听,非常高兴,就对重耳说:“听说你要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重耳却说:“人生只求安乐,我觉得这里很好,干吗要回晋国呢?”

  姜氏说:“你是一国的公子,出于事变,流离在外。如今,你身边的贤士把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而你却贪图安逸,这根本就是辜负他们!”

  当天晚上,姜氏和几位贤士一商量,把重耳灌醉了,运出了齐国。

  重耳一行经过燕国、宋国、郑国等诸侯国,最后抵达了楚国。

  楚成王把重耳当成贵宾,用很高的礼节接待他。楚成王对重耳好,重耳也很尊敬楚成王,两个人很快就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会上开玩笑地对重耳说:“你如果回国登基,拿什么来报答我呀?”

  重耳说:“珍禽异兽、玉器丝绸,这些东西贵国有很多很多,我真不知道该拿什么来报答大王的恩德。”

  楚成王说:“如此说来,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想了想,说:“如果我能够回国登基,我一定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万一有一天晋国与楚国兵戎相见,我愿意为您退避三舍。”

  当时,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认为他对楚成王很不礼貌,想杀了重耳。楚成王摇摇头,没有同意。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这时候,晋国长期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从秦国逃走了,秦国非常恼怒。秦穆公听说重耳在楚国,便召他到秦国去。重耳到达秦国后,秦穆公把王族的五名女子给他做嫔妃,并表示愿意助他回国。

  晋惠公14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位,称为晋怀公。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归晋,晋怀公及其手下的几个不想拥立重耳的大臣被杀死,重耳登上君位。

  这就是晋文公。

  重耳离开晋国的时候四十三岁,重新回到故乡时,已经六十二岁了。

八、晋文公传奇大结局?

重耳获悉晋国法政大乱,遂率军大举回晋主持大局,受推举为帝,为晋文公。

故事讲述晋国诸侯献公育有三子申生,重耳与夷吾。申生好医术,对继承爵位之事并不着急,而夷吾(黄子扬 饰)不及重耳(黎明 饰)贤能,不惜出毒招重耳,以求得到世子之位,重耳为免兄弟间起干戈,毅然出国游历。重耳应邀出席诸侯大会,途中邂逅秦国怀嬴公主(罗慧娟 饰),情丝互结,可惜生逢乱世,未能成眷属。

 献公驾崩后,奸妃骊姬(刘桂芳 饰)专政,力举其子奚齐为帝,为朝中大臣所不容,引起内乱。夷吾得秦穆公之势回国称帝。 夷吾登基后,仍担心重耳争位,故出尽办法对付重耳,并下令将怀赢下嫁其太子圉,令重耳大受刺激。重耳为避免夷吾加害,逃亡至赤狄国,备受重用,娶得季隗公主(郭秀云 饰)声势日隆。重耳获悉晋国法政大乱,遂率军大举回晋主持大局,受推举为帝,为晋文公。

九、晋文公与晋献公故事?

晋文公出外逃亡,他的父亲晋献公指使一个名叫披的宦官去蒲城击杀他,披斩断了他的袖口,晋文公逃到翟地。晋惠公即位后,又派遣披去惠窦这个地方捉拿晋文公,没有捉到。等到晋文公回到晋国之后,寺人披求见。晋文公说:“蒲城一事,献公命令你第二天赶到,而你当天就到了;惠窦一事,惠公命令你三日赶到,而你一夜后就到了,为什么那么快呀?”寺人披回答说:“君主的命令说一不二。除掉君主讨厌憎恶的人,我只担心不能胜任。蒲人、翟人对我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您即位了,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憎恶的敌人吗?况且齐桓公不记恨管仲射中带钩的私怨而任用管仲为相。”于是晋文公才接见了他。

【小识】

晋文公的气度

晋文公重耳是晋惠公夷吾的兄长,两人都是晋献公的儿子。骊姬之乱中,太子申生含冤自杀,两兄弟不得已出逃避祸,重耳逃到了蒲邑,夷吾逃到了屈邑。可是祸患并没有因此而平息,为了铲除后患,骊姬继续在献公面前诬陷二人,晋献公也怀疑两个儿子不辞而别是蓄意谋反,因此派兵追杀,决心置重耳、夷吾于死地,其中追杀重耳的是一位名叫披的宦官。他非常尽心,一路穷追不舍,赶到蒲城后斩断了重耳的衣袖,差点就杀了他,重耳被迫出奔翟国。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奚齐继位,不久就被大臣里克所杀。公子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顺利返回晋国,登上国君之位,是为晋惠公。当然,仇杀并没有就此停止,晋惠公继续派寺人披赶到惠窦捉拿重耳,也没有成功。这些怨仇,重耳自然不会忘记。

正是这位寺人披,却在重耳流亡十九年、返国即位之后,前来求见。晋文公当然很生气:“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寺人披怎么回答呢?“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追杀重耳是当时国君所下达的命令,作为臣子,寺人披奉命行事乃是职责所在,蒲人、翟人对他来说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晋文公即位,难道就没有蒲、翟这样的仇敌吗?况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晋文公难道不应该效法齐桓公而不计前嫌吗?寺人披的这一番话说得真好!晋文公终于尽释前嫌,接见了他,也展示了一代霸主开阔的胸襟气度。

这自然是一段佳话。不过,在韩非看来,其中的问题却是很严重的:“齐、晋绝祀,不亦宜乎!”为什么呢?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这是齐桓、晋文的气度,“能容二子者也”。可是,如果后世都来仿效,那就是自寻灭亡的死路。因为“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臣子作奸犯科,往往假借管仲、寺人之事为自己开脱;而国君才智又远不及齐桓、晋文,容易被臣子的花言巧语所欺瞒,最终必然酿成亡国之祸。燕国的公孙操刺杀燕惠王、宋国的子罕劫杀宋桓侯,以及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历史的不断重复,都是因为臣子似忠实奸,而国君似明实愚的缘故。

看来,有些事终究是不能学,也学不来的。

十、有关晋文公的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为了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又会相互联合,其中彼此通婚便是一种方式。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便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做“秦晋之好”。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楚国隆重的接待,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有一天,楚王在饮酒过程中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当上晋国的国君,该怎样报恩呢?”重耳:“大王什么都缺,美女、珍宝等。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愿与贵国友好,和平相处。如果某一天晋楚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士兵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30里)。”公元633年,晋楚交战,晋文公履行了诺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