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大墓地 > 正文

史家小学为什么叫史家?

2024-08-27 16:57:1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史家小学为什么叫史家?

史家小学原址位于史家胡同,又名史家胡同小学,所以叫史家。

北京史家小学(又名:史家胡同小学),是所公里小学,也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名校。特别是2005年新校舍建成以后,到学校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现在学校有74个教学班,200多教师,3000多学生。原来史家胡同的校址作为低年级部。新校舍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北小街南弓匠营胡同内。史家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和谐教育”。我选几张史家小学校园环境的照片给大家看看。

  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现在(2010年)有74个教学班,3305名学生,248名教职工,特级教师7人,中学高级教师18人,有党员94人。史家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办学宗旨是“三全三爱三服务”,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方位负责;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和谐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组织成员。

二、史家典故?

史书上最常见的十个典故

  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3、鸿雁:

  《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4、青鸾: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5、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6、南浦:

  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7、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8、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9、桑榆: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10、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三、史家胡同为什么叫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名称的由来有二种说法,第一种:是为纪念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而命名,他是明末开封人,崇祯年间进士,后任礼部侍郞、东阁大学士等职,1645年率军督师扬州,拒绝清军的招抚,率领军民守城,城破被俘,不屈而死。现在史家小学,曾经是史可法的家祠。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这条胡同也就叫了史家胡同,住在这里的老人口口相传,这种说法流传甚广。

第二种:有人翻阅了明嘉靖年间张爵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史家胡同"就赫然在列,这个记载要早于史可法英雄事迹近百年时间。据说因当地住着史姓的大户,因此而得名,至于这位史姓大户的生平事迹由于史料的缺失已经无法考证了。

四、史家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官产生出中国最早的史家,而中国古代史家却并非都是史官。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史家,既包括那些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也包括那些具有史官身份 (尤其是那些作出了成就的具有史官身份)的人。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都有辉煌的贡献。

中文名

史家

代表人物

孔子

成 就

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原 因

出于皇命

概述

中国古代史官产生出中国最早的史家,而中国古代史家却并非都是史官。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史家,既包括那些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也包括那些具有史官身份 (尤其是那些作出了成就的具有史官身份)的人。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都有辉煌的贡献。

关于史官身份

从史学积累和发展来看,史官的职责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即刘知几所谓“为史之道,其流有二”:第一是“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第二是“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前者系“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者为“后来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这两个方面,“论其事业,前后不同。然相须而成,其归一揆”。中国史学在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前一个方面的工作,不少是出于历代史官之手,故官修史书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这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后一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史家,有许多是不曾担任过史官职务的。

换言之,史官当中固不乏优秀的史家,而优秀的史家则并非都是史官。因此要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史学,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历代都有很多并非身为史官的史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们的业绩,有不少是历代史官所不及的。

代表人物

先秦以孔子为代表。自汉迄清,代有其人,举例说来,如荀悦、袁宏、裴松之、范晔、萧子显、李百药、杜佑、王溥、刘攽、刘恕、郑樵、胡三省、马端临、王圻、王世贞、李贽、陈邦瞻、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谈迁、马骕、谷应泰、全祖望、章学诚、崔述等,皆非史官出身。他们的撰述,有许多都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第一流作品。还有一些史家,其撰述成果亦非在史官任上所得。至于数量繁多的杂史、杂传、野史、笔记、家史、谱牒,以及民族史、地方史、域外记述等,它们的作者,绝大部分亦非身为史官。这些史家,是庞大的中国史家群体的极重要的部分。

私人撰述

成就

史家的私人撰述不仅数量多,成就也很大,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汉纪》、《后汉纪》、《三国志注》、《后汉书》、《通典》、 《唐会要》、《通志》、《资治通鉴新注》、《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弇山堂别集》、《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明儒学案》、《宋元学案》、《读通鉴论》、《日知录》、《文史通义》、《考信录》等等,不过是一部分代表性著作而已,其实际情形当远远超过这些。

因果

这些史家成就的取得,有种种原因。出于皇命,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荀悦撰 《汉纪》,即因汉献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 。《汉纪》一书,开编年体皇朝史的先声。如裴松之注 《三国志》,即是南朝宋文帝所命,于是“松之鸠集传记,广增异闻。既成奏之,上览之曰:‘裴世期为不朽矣。”,补史官之失,这又是一个重要原因。史官之职,常有任非其人、“罕因才授”的弊端,这就出现了“尸素之俦,盱衡延阁之上,立言之士,挥翰蓬茨之下”的现象。这“蓬茨之下”的“立言之士”,即非史官身份的史家。

唐人李肇撰 《国史补》,即出于“虑史氏或阙则补之意”;李德裕撰 《次柳氏旧闻》,意在“以备史官之阙 ;林恩撰 《补国史》 也是以“补”国史为目的。明清之际谈迁所撰 《国榷》,是这方面的杰作。这种情况,在中国史学上是非常普遍的。史家发展史学的自觉意识,是又一个重要原因。如郑樵、马端临都推崇史学的“会通”之旨,前者继承了《史记》之纪传体通史的传统,写出了《通志》一书,其 《通志略》是对前人成果的重大发展;后者继承 《通典》之典制体通史的传统,写出了《文献通考》一书,它在分门立目上也发展了前人的成果。又如章学诚继承了《史通》之史学批评的传统,写出了《文史通义》一书,在史学理论、方法论方面有许多创造性的发展。另外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撰述旨趣。从孔子作 《春秋》、杜佑著 《通典》、顾炎武纂《天下郡国利病书》和王夫之撰《读通鉴论》,这是贯穿于先秦至明清的一个优良传统。以上 个方面的原因,已可看出史家与政治及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史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和运动的规律,它是史学发展和成果积累的基本原因。

上述种种情况,有些在历代史官当中也是存在的。而在史学同政治的关系上,则表现得更为突出。还有一种情况,即具有史官身份的史家,其著述并非都是官修史书。例如《史记》、《汉书》、《三国志》、《史通》、《贞观政要》、《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名作,仍属于史家私人撰述。

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史官产生出中国最早的史家,而中国古代史家却并非都是史官。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史家,既包括那些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也包括那些具有史官身份 (尤其是那些作出了成就的具有史官身份)的人。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都有辉煌的贡献。

刘知几论史家的成就和影响之高低与异同说:“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何则?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编次勒成,郁为不朽,若鲁之丘明,汉之子长,此其次也。高才博学,名重一时,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史通 辨职 他把“史之为务”划分为三个层次,反映了他的史家价值观,即首先推重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也看重史家的著述、思想、言论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他说的这六人中,相传左丘明是 《左传》的作者,故可以同司马迁并提。他说的周之史佚,据说是周文王、武王时的太史尹佚。《国语· 周语下》记晋国大夫叔向援引史佚的言论,即“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恣。”这表明直到春秋时期,史佚还是一位很知名的史官。刘知几从上述 个方面来评论史家的成就及其社会历史影响,这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史家批评论上还是第一次。其后,从理论上对史家进行评论,代有所出;而章学诚“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之两大宗门”,以才识、记诵判定史家成就、得失,这些都具有史家批评之方法论的价值。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史家,中国史学中有丰富的评论史家的理论。多年来,中国史家紧步中国历史的足迹,记载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了一部辉煌的信史。

五、史家最早别称?

史家

中国古代史官产生出中国最早的史家,而中国古代史家却并非都是史官。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史家,既包括那些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也包括那些具有史官身份 (尤其是那些作出了成就的具有史官身份)的人。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都有辉煌的贡献。

六、史家老火锅

史家老火锅:为你带来无与伦比的火锅体验

史家老火锅是成都最受欢迎的火锅品牌之一。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游客,都会慕名而来,享受这里独特的火锅美食。作为成都的传统特色菜品,火锅在这个城市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史家老火锅则是其中最受追捧的代表之一。

史家老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一家小摊贩起家,凭借独特的火锅底料和优质的食材,很快就在成都市内赢得了声誉。如今,史家老火锅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多家分店的知名餐饮集团,其在成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可小觑。

史家老火锅以其独特的火锅底料而闻名。底料是火锅的灵魂,可以决定火锅的味道和品质。史家老火锅的底料采用了传统的秘制配方,选用了多种中药材和香料进行熬制,使得底料香气四溢,口感丰富。在烹制的过程中,底料可以很好地渗透到食材中,让每一口食物都能充分吸收底料的精华。

另外,史家老火锅的菜品种类也非常丰富。无论是肉类、海鲜还是蔬菜,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爱的口味。新鲜的食材保证了火锅的品质,每一份菜品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和加工,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安全。而史家老火锅独特的调味方式和独特的口味,更是成为了其吸引力的一大亮点。

史家老火锅不仅在食材和调味上下足了功夫,在服务方面也是十分用心。每一家分店都配备了专业的服务员和厨师团队,确保每一位顾客都能得到高品质的用餐体验。无论是点菜服务还是火锅制作过程中的把控,史家老火锅都力求做到精细和完美。

除了传统的火锅菜品,史家老火锅还推出了一系列创意菜品。在保留了传统味道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的元素和做法,为顾客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比如,他们的招牌菜“史家秘制牛肉”采用了特殊的腌制方式,使得牛肉更加鲜嫩可口;而“史家香辣虾”则是将鲜活的大虾搭配上独特的香辣酱料,吃起来辣而不燥,鲜香可口。

如果你想要品尝正宗的成都火锅,不妨来一趟史家老火锅。你将会在这里找到地道的成都味道,感受到一个火锅品牌所带来的舌尖上的享受。史家老火锅的每一道菜品都富有特色,令人难以忘怀。而独特的用餐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更是让你倍感舒适和满意。

作为一名成都人,我对史家老火锅有着特殊的情感。每当和朋友一起聚餐,火锅总是我们的首选之一。无论是在冬天的寒夜里还是夏天的炎热时刻,火锅都能带给我们温暖和快乐。而史家老火锅则是我们心中的不二选择,它让我们找到了家的味道,也让我们找回了儿时的回忆。

总而言之,史家老火锅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品质赢得了成都人的喜爱,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火锅品牌,史家老火锅一直秉承着严谨的态度和诚信的服务理念,为顾客带来最棒的用餐体验。无论是对于成都人还是游客来说,史家老火锅都是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美食目的地。

七、史家的籍贯?

       史姓,祖籍在陕西。史姓得姓始祖是仓颉,相传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人称史皇氏。因仓颉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仓颉自然成为史姓的得姓始祖。

      关于史姓起源,说法不一。史姓遍布全国各地,支多纷繁。具体要说其籍贯何地,各有渊源。前面所说陕西,是取比较普遍的一种认可。

八、史家实验小学怎样?

史家实验小学非常不错的。

学校除本部外,尚有白沙学农基地,总面积130余亩。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4000人,有教职工215人。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湖南省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及优秀中青年专家8人。

九、什么是史家笔法?

所谓“史家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是也。”

十、伟大的历史家?

1、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

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3、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4、范晔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将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5、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