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大墓地 > 正文

于成龙的手下?

2024-08-05 20:25:0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于成龙的手下?

于成龙到罗城上任带了柱子、宝生、朝卿、柳晋阳,于成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中国历史剧

二、于成龙的事迹?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今离石市)人。《清史稿》有传。于成龙自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任广西罗城知县,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两江总督任上逝世,即  从45岁到68岁,仕途生活共23年。期间,历任四川合州知府、湖北黄州同知、湖北武昌  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江西江南总督,后兼署江苏、安徽两省巡  抚等要职。于成龙从一位七品县官升迁为正二品封疆大吏,以政绩卓著、廉洁奉公而闻  名天下,受到万民拥戴,皇上褒奖,堪称奇人奇事。更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位三百多  年前的清官,他的人格魅力、举止范行,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震撼力。  太原电视台把这一真实的历史人物,通过现代化的音像手段搬上屏幕,拍摄成了一  部20集的电视剧《于成龙》。《于成龙》这部戏好看,因为它讲了一个以人物命运为主  线的大故事,很吸引人。在表现于成龙升迁调动、荣辱沉浮的宦海生涯的大故事中,还  包括了许多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其中大部分是于成龙的断案故事。这些以传  统的叙事手法所讲述的小故事集集相续,环环紧扣,事随人走,构成了悬念迭起、曲折  有致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大都是在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因而可信性很强,容易为  观众所接受,而绝非一般的所谓“戏说”。  斩杀皇上的外甥、江宁副都统喀礼,是于成龙宦海生涯中最感人的一幕,也是编导  和演员共同创造的完成于成龙性格塑造最悲壮的一笔。杀人越货的江湖飞贼鱼壳,倚仗  喀礼支持,欺压百姓,盗窃官衙,罪恶累累,民愤极大。于成龙擒拿鱼壳,为民除害。  喀礼倚仗自己是皇上外甥,跑到江宁府大堂上强抢人犯,杀死江宁知府陈严龙。于成龙  在杀与不杀喀礼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中,顺应民意和百官要求,不顾个人安危,当场立斩  喀礼。万民欢呼,百官诚服,全剧达到了高潮。  《于成龙》这部戏好看,也因为它拍了许多动人的感情戏。它在围绕着主人公的命  运所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浓烈的感情色彩。这里包括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主仆  情、同僚情、官民情,以及明君与贤臣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相知和相重的感情。这种种感  情纯正而真诚,高尚而博大,表现了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伦理思想与亲和观  念,渗透在艺术之中则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积淀,呈现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  而浓郁的伦理之美与亲和之美。  剧中在表现浓浓的夫妻情的同时,还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于成龙辞家别母,母亲  为儿子把酒话别,谆谆告诫:“不管做官大小,都要爱民如子,万万不可胡作非为,欺  压百姓!”这掷地如金石声、充满大爱的母诫,是于成龙一生始终遵循、不敢稍有偏离的  行为准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执政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普通百姓世世代代企盼清  官,呼唤青天,就是希望他们的父母官为民做主,而不是鱼肉人民。  《于成龙》这部戏好看,还因为作品充满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  量是从人物身上和故事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而非空洞说教。只有作品内在精神力量  才能真正感人,而外加的空洞说教则只能令人厌烦。《于成龙》这部戏所塑造的主人公  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烛照古今、震撼士庶的伟大精神可以给观众以激励和启迪。这种精神  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体察民情的精神,是“访民瘼于井邑,察冤  枉于囹圉”的解民倒悬的精神,是“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清正廉洁是于成龙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他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他任罗城知县时  是粗茶淡饭;任直隶总督时遭到饥馑,吃糠咽菜,同民众共甘苦。即使日子好过些,吃  饭也是粗米青菜,人称“于青菜”。他认为,粗茶淡饭吃着香甜,粗布旧衣穿着随便。  罗城百姓看到于大人生活过分清苦,过意不去,稍有馈赠,于成龙坚辞不受。他说:“  我挣朝廷俸禄,有吃有喝,再拿你们的钱,岂非接受贿赂!”他认为,为官做不到清廉,  民风自不能纯正。他离罗城时,把上级奖励的百两白银大部分用来周济孤寡老人和兴办  义学堂。“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于成龙的清正廉明,自甘淡泊,终使罗城这个  凶险之地得到彻底治理。  于成龙不仅是自律甚严的清官,更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他勤政爱民,把百姓的疾  苦时刻放在心上。他最反对吃皇粮而不办公事的人。他要求自己做一个上对得起皇上,  下对得起百姓的好官。他认为,身为衣食父母官不为父母的衣食打算,怎么能行?直隶旱  灾严重,饥民遍野,于成龙含泪将湖北巡抚张朝珍送的枣红马杀了给百姓充饥。他甘冒  死罪开仓放粮,以解救千万饥民。  于成龙去世后,人们检点他的遗物,只有一件破袍和几罐盐豉,真是“清风两袖朝  天去”。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痛悼一代清官的离去。灵柩归葬故里时,江宁  数万仕民步行二十里在江边伏地痛哭相送,哭声盖过了滚滚东去的江水声。康熙感叹“  居官如于成龙者能有几人”,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谥号“清端”。  --  大凡世上男人, 在外表上看去, 也许严肃凶狠, 其实他们内心最是善良,  胸襟宽大,意志薄弱。对待这种人, 只需小施手腕, 便可骗来真心诚意。

三、于成龙老家?

于成龙是山西吕梁人,出生在方山县来堡村

四、于成龙警言?

于成龙名言名句 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为妻孥连累。

五、于成龙父亲?

于成龙之父是于时煌。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八月二十七日,于时煌原配田氏生次子于成龙。不久,田氏病逝,父亲继配李氏。于成龙和继母关系很融洽,家庭和睦。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六、于成龙家族?

于成龙(1616—1684),字北溟,别号子山,为清代名臣,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北武当镇)人。1661 年,45 岁的于成龙以副贡生出任广西罗城县令,后升迁为知州、知府、道台等地方官,一直做到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为官20 余载,所到之处,皆有政声。

特别是他始终能清廉自守,多行善政,誉满朝野,深得士民爱戴,其清廉正直、勤政为民的故事数不胜数,康熙评论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家族:

元末至正年间(1341),于氏远祖于伯达、于建中、于仕贤在石州(今吕梁市离石区)白霜里村生息繁衍。他们勤于农业,行孝乡里,潜心儒业,度过了150 多年的漫长岁月。

于仕贤年近百龄,见孙子于坦中进士而去世。

于坦之父于渊,曾任卢氏县知县,政绩卓著。生于坦等四子。

于坦,明景泰庚午科(1450)举人,甲戌科(1454)进士,累官至巡抚。

明正德年间(1506),其宗族一脉于素家族,迁居到石州北乡距城30公里的来堡村。于素生于恩等四子,于恩生于采等四子,于采生于时煌等四子。于时煌生于化龙、于成龙二子。

如此子生孙,孙生子,于氏家族日益壮大,祖产却越分越小,分到于时煌手里,家业已不太可观了,但还算得上当地的富豪人家。

1634 年,18 岁的于成龙与邢氏结婚。婚后生有三子,三子均有功名:于廷翼是岁贡生,于廷劢是廪生,于廷元是贡生。

约在康熙初年至乾隆中期百年岁月,于成龙三子于廷翼、于廷劢、于廷元,长孙于准及其兄弟们,告别了祖辈生活了170 多年的来堡村,在永宁城(今吕梁市离石区)西莲花池畔,修建了大宅门(于廷翼府)、二宅门(于廷劢府)、三宅门(于廷元府)和外祖父邢家等宅院,开始了全新的坊巷市井生活。

于成龙长子于廷翼担任过曲沃县训导。康熙二十五年(1685),他在永宁城东关外水榆梁捐义地五亩,供贫穷无地和一时不能尸归故乡的亡人掩埋骸骨。

于成龙在广西罗城为官7 年,继母尚在,于廷翼在家耕读,上抚育高堂,下抚育二弟于廷劢、于廷元成人、婚配,兄弟间感情融洽。

于廷翼子于准,累官至贵州巡抚。

于准的儿子于大梴,累官至广东廉州知府。于大梴生有五子五孙。

于成龙次子于廷劢生子于汪(候补知县),三子于廷元生子于瀚(国子监监生)。

七、于成龙老师?

邢济堂,于成龙岳丈,永宁书院山长,一生不求功名,只为教书育人。崇尚北宋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理念,并于三尺讲台孜孜求索,终生不悔。是于成龙、章吉仁、柳晋阳和陈廷敬的启蒙恩师。于成龙因反抗喀尔齐圈地落难时,邢济堂以老迈之躯亲赴京师疏通陈廷敬将万民折转呈御前,终使于成龙转危为安。邢济堂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对自己出仕为官的每一个学子只有一个要求,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八、于成龙敬称?

于成龙二十余年为官,有多个绰号,最有名的是“于青天”和“于青菜”。他为官清正廉洁,办案如神,判决公允,“于青天”是百姓对他的敬称;

他一生布衣蔬食,升任福建按察使时买萝卜百斤供沿途食用,即使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仍粗茶淡饭,常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于青菜”是百姓对他的爱称。

身为封疆大吏,他没有钱买茶叶,叫仆从采树叶代茶,生活之清苦令常人难以想象。于成龙去世时仅有旧衣破靴,“清俭之节固千古所未有也。”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

九、于成龙故里?

于成龙故居在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十、于成龙孙子?

于准

于准(?—1725)字子绳,山西省永宁人,清朝官吏。于成龙孙,自荫生授山东临清知州,有清操。举卓异,入为刑部员外郎,迁户部郎中。出为江南驿盐道,再迁浙江按察使,居成龙丧归,起四川布政使。康熙四十三年,授贵州巡抚。饬州县立义学,令土司子弟及苗民俊秀者悉入肄业,送督学考试。调江苏,岁饥,请发帑赈济上元等十五县及太仓、镇海二卫。滨江海田亩被潮汐冲击,多坍没,疏请豁免钱粮,诏允行。以布政使宜思恭为总督噶礼所劾,准坐失察,罢归。雍正三年,复职衔。寻卒。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