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吹带做是什么意思?
一、连吹带做是什么意思?
在音乐形式中,中式音乐多吹鼓,有锣鼓,唢呐,磬等等,乐手也叫吹鼓手,用来庆贺喜事,或者用于白事。这种音乐的特点是热闹。
所以后来形容遇到高兴的事一般说连吹带做。
也用于广告,吹锣打鼓队,庆贺乔迁升职抱仔专用。也用于农村红白事请的锣鼓队连吹带做一起上。
二、锣鼓旗什么样子好?
看什么情况,如果是红事或者闹社火搞庆典红色锣鼓弃就好。如果是白事那白色或者黄色就可以。这个要看什么情况,所以不固定。
三、众人凑钱买锣鼓的感谢语句?
心怀感恩,才能时时见到阳光,众人凑钱买锣鼓,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以及对我的关怀,有了大家才有了我今天所有的成就,以及我们精彩的表演,非常感谢大家一如既往对我们所有的支持,有了你们才有我们现在的实力,以后我们所有的表演都为你们而展现!
四、闽南的葬礼程序,习俗,禁忌,要求具体到每一个细节?
1. 华人风俗
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 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
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 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 鄂东北黄冈:夫亡丧妻哭姐妹
鄂东北黄冈有一个奇特的风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事?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
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1.4 满梅:将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满梅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人死后要把尸体扶到椅子上坐着,还要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死者面前再放一张小方桌。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媳妇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纪老了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婆婆死了,尸体被放在椅上坐着,亲戚朋友都来吊丧,媳妇也到椅前哭几声应景。不料婆婆阴魂不散,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把媳妇死死抱住,人们怎么也掰不开。
媳妇知道婆婆死也记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当着众多乡亲面,将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讲出。大家都跪下为媳妇求情,婆婆这才把手慢慢松开坐到椅子上。
后来人们怕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还放一张桌子挡住,这样死人也就跳不起来了。
1.5 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
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他们时而相互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扭肩擦背;时而嘴唇触地衔物,说是“燕子含泥”;时而蹲下踮脚打旋;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沉默;时而呼啸唱和。是欢乐还是悲哀,难以说清。不过土家人有这样一个习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1.6 武汉:清明扫墓奇观
每当清明前后,一向冷清寂静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公墓区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线、食品的吆喝声遍于四野。只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人群,形成了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
武汉人最看重的是庙祭和山头祭。从前富裕人家要烧91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还要点9柱香、9支红烛,供奉的食物由必须有肉包子和香饼,以使死者在生还转世步出阴间时免受恶狗的缠噬。
当然,这些老规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了,但武汉人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异。如扫墓时携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一笼酒菜或面包冷饮,然后春游踏青,边聊边挖野菜,据说这种野菜吃后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并无家人坟冢,但也随扫墓人流来到郊外,选择一环境优雅之处,用树枝就地划一圆圈,权当祖宗之墓烧纸焚香,然后席地而坐野餐,最后踏青于郊野。这样的人家是以祭扫为次,郊游为主。
葬礼习俗:殓期
殓期指的是人死后至入棺这个阶段。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对以孝著称的门徒曾子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其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因此丧葬仪礼一开始,其孝亲的特色就十分显著。
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为备“百年”之后启用所“竖”之“生寿”(俗称“起大厝”),以及寿终之后“做功德”时所焚烧的纸糊大厝(内有纸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可谓是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而且类似的做法,在整个丧葬仪礼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故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 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入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收殓后,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事毕,再由道士在室内外进行一些祓凶驱邪的仪式,俗称“收乌”(或于守灵结束进行)。
五、京剧锣鼓经谱顺口溜?
京剧锣鼓经谱如下:
上天梯(节节高)
不拉 台| 仓 才 ||:仓 才:||:仓:|| 仓 才 | 仓 0 ||
小回头
(大锣圆场)| 0 嘟噜 | 拉八 大台 | 仓 才 |仓 才|仓 才 嘟噜|拉巴 大台|仓郎 才来||:仓 才:||仓 才| 仓— ||
紧锤尾(硬三击)
1、 | 大大 | 贲儿贲儿 | 仓才 | 仓 | 仓 ||
2、 | 大大 | 贲儿贲儿 | 仓 才| 令 | 仓 ||
大锣打上大锣打下
| 0 0嘟噜| 拉大 大台||:仓才 才才 台才 才才:|| 仓才 仓才| 仓才 乙才 ||:仓 才:|| 仓 才 | 仓— ||
小锣上场(圆场)
| 多罗衣 | 台大 | 台 | 台大 | 台 | 台大 | 台大 | 台 | 台 | 台 ||:另 台:|| 大 另 | 台另 | 台 ||
加饽饽(辟杆)
| 大八 大八 ||:仓 才才:|| 仓 才 | 仓 0 ||
紧锤(串锤)
| 大 大大(台)||:仓 才 :||:仓 :|| 大大 |贲儿(衣)贲儿(衣) | 仓才 仓(令) 仓 ||
一、二、三锣
一锣:
(1)、|(双支)| 仓 0 ||
(2)、|(单支)| 台 0 ||
(3)、|八 大 | 仓 0 ||
(4)、| 0 嘟噜 | 仓 扑 ||
(5)、| 0多罗 |台 大||
(6)、| 0 嘟噜 | 仓 大 ||
(7)、| 大大 大大 | 衣大 大 | 仓大 0 ||
(8)、| 大大 大大 | 衣大 大 | 台大 0 ||
(9)、| 大大 大大 | 衣大 大0 | 仓 0 ||
(10)、| 大大 大大 | 衣大 大0 | 台 0 ||
(11)、| 大0 大0 | 大0 大0 | 大大 衣 | 仓0 0 ||
(12)、| 大0 大0 | 大0 大0 | 大大 衣 | 台0 0 ||
(13)、| 扎 扎 |仓 0 ||
(14)、| 扎 扎 |台 0 ||
(15)、| 0 八大台 | 仓 扎 | 扎 扎 ||
(16)、| 0 多罗0 | 台 扎 | 扎 扎 ||
(17)、| 0 古龙0 | 仓 0 ||
(18)、嘟噜- - - 仓0
二锣| 0 八大台 | 顷 仓 ||
三锣| 八大 | 仓 | 仓 | 仓 ||
闪锤(奥锤)
|隆冬 衣大衣台||:仓台 才台 :||仓郎 才台 | 仓—— ||
小锣导板头
| 0 大大 | 台 台 | 台个 令台 | 乙个 令 台-- ||
大锣小导板
| 0 大 大 | 空 才-- | 仓个 来 才 | 乙 个 台--| 仓-- 0 ||
大锣导板头
|大 台 | 仓 嘟噜 才 台 | 仓 —— |仓 —— | 台大 0 ||
小锣旦下场
| 多罗 | 台大 | 台 | 台大 | 台 | 台大 | 台大 | 台 | 台 |台 | 大 ||:台 | 另:|| 台大 | 台 | 台 ||
铙钹凤点头
| 八大 台 |才 嘟… 才台 |才个 另才|乙另 才 ||
乱 锤
八 ||: 仓 仓仓仓 仓仓仓:|| 仓 才 | 仓 ||
大锣水底鱼
| 0 大台 | 仓 才 | 仓嘟 来才 | 仓大八 来才 来才 | 乙个来 仓大八 | 来才 乙个来 | 仓大八 来才乙八乙 | 仓个来才 乙个来 | 仓-- ||
大锣南梆子导板:
|0 大台| 仓 才 | 仓 才 | 空 仓 | 多罗 0 ||
小锣南梆子导板:
|(一指)台 | 台 | 台 | 令 | 台 | 多罗 0 ||
大锣凤点头
1、大锣凤点头:
(1)、| 八大 台 | 仓 大八 才台 | 仓个 另才 乙台 仓 ||
(2)、| 八大 台 | 仓 大八 来七来 |仓个 来才 乙台 仓 ||
(3)、| 八大 台 | 仓 嘟— 才台 | 仓个 来才 乙个台 仓 ||
2、挎板大锣凤点头:| 大衣 台 | 仓 0 大大 才台 | 仓个 来才 乙台 仓 ||
3、大锣单键凤点头:| 0 大大 | 贲儿(衣)贲儿(衣)| 空才 |仓个 来才 乙台 仓 ||
4、大锣快凤点头:|0 八大台 | 仓 才台 | 仓 才 | 仓 ||
5、大锣一锣凤点头:|0 大大 大大 | 衣大 大大 | 仓(大)||
小锣凤点头
小锣单键凤点头:|0 大大 |贲儿(衣) 贲儿(衣)|台 台|台个 另台 |乙另 台 ||
小锣一锣凤点头:|0 大大 大大|衣大 大大 |台 (大)|
小锣旦上场
|:大 大大 大大大大 另 台:|| 多 罗0 另 台 | 另台 多 |多罗0 台 ||
小钹水底鱼
|0 大台 | 才 台 | 才大八 才台 | 才大八 才台 才台 乙台| 才个 另才 乙台 | 才个 来才 乙八乙 | 才个 另才 乙另 | 才 0 |
小锣水底鱼
|0 台 大大 另另 台 | 另台 另台 乙另台 | 另台 乙另台| 另台 乙大乙 |台儿 另台 乙另 | 台—0 ||
小钹撤锣
| 多 多 | 大 大 | 才 | 才大 | 才 | 才大 | 才 大 ||:才:|| 才 另 ||:才 另:||
才 大 | 才 | 才 ||
小钹收头
| 隆冬 嘟噜 | 拉大 大台 | 才个 另才 | 乙个另 才 ||
铙钹哭头
|0大大 | 衣 衣|才——|才——|才 才|才才 台|才——||
走马锣鼓
| 大八大八 ||:仓 仓:||:仓 才:|| 仓 才 | 仓才| 仓0 才||:仓 才:||
仓大八 来才|乙八 大大||:仓 才:|| 仓 才 |仓 才 |仓 0 ||
阴 锣
| 八大 | 仓 才 |仓 才||:仓 台:||仓才 | 仓 | 仓 ||
大锣哭头
大锣哭头:|0 大大 | 贲儿(衣) 贲儿(衣)| 仓—— | 仓—— | 仓 仓
(台)仓 七 台 | 仓—— ||
大锣成套哭头:
|大大 大大|衣大 大大 |仓 |……|大大 大大|衣大衣| 空 仓 | …… | 大大 贲儿(衣)贲儿(衣)|仓—— |仓——| 仓 仓 |仓七台|仓——||
大锣1 + 4锣哭头:……|0 衣 大 仓|……|衣 衣 |仓 |仓大衣 空 仓 ||
大锣望门哭头 (帽子头):|0 台 | 仓 才| 仓 才| 空 仓 |(多罗)||
小锣哭头 |0 大大|衣 衣|台——|台——|台 台| 台大 台 | 台——||
大锣收头
1、大锣收头
(1)、(单键)|0 龙冬| 衣大 衣台 | 仓个 来才 | 乙个来 | 仓 ||
(2)(双键)|龙冬嘟噜| 拉大 大台 | 仓个 来才 |乙个来 仓||
2、大收头
| 隆冬 | 衣大 衣台 | 仓 0大大 才台 | 仓个另才 乙个来 仓 ||
3、大锣双收头
(前接快长锤)||:仓七 台七:||空才 仓 乙才乙台|仓 乙才乙台|仓 ||
小锣收头 |0 隆冬 | 衣大 衣 | 台个 另台 | 乙个另 台 ||
软四击头
锣软四击头|八 大八 | 仓 仓 | 顷 仓 ||
小锣软四击头|(一指)| 台 | 台 | 另另 | 台 ||
小钹软四击头|八 大八 | 才 才 | 令 才 ||
小钹圆场
|0 0嘟噜|拉大 大台|才 台||:才 台:||:才:||才 台|才— ||
大锣撤锣
1、 | 0 0嘟噜 | 拉大 大台 ||:仓才 才才 台才 才才:|| 仓才 才才 台才 ||:仓 才:||:仓郎 才台:|| 仓郎 才台嘟噜|仓郎 才台 | 仓 另 ||:台 令:|| 台 大 | 令 台 |令-- |台-- ||
2、| 大 八 大 八||:仓:||:仓 才:||:仓 郎 才 台:||仓郎 才台 | 仓—— ||
3、 | 大 台 | 仓 才 仓 才 | 仓 才 台才 ||:仓台 才台:|| 仓郎 才嘟噜 | 仓 台 才 台 | 仓 令 台另 ||:台另 台另:||台 大 台 台 | 台 台大 | 另台 ||
小锣撤锣
| 0 嘟噜 拉八 大台||:才台:|| 才不 台|||:才 台 :|| 才 台 | 才才 台| 才—||
撞金钟
| 0 大衣台 ||:仓七… 台七… :|| 仓 七 台七 台 | 仓个 来台 |乙个台 仓 ||
一锤锣
| 0 0嘟噜| 拉大 大台||:仓才 才才 台才 才才:|| 仓才 仓才| 仓才 乙才||:仓 才:|| 仓 才 | 仓— ||
搜 场
|八 嘟噜 空才 | 仓才 来才| 仓才 另仓 | 另仓 乙才 |仓 0||
一封书
| 大 八 | 大八 大八 ||:仓 才:|| 仓 才 |仓 才| 仓 ||
九锤半
| 冬八 0嘟噜 | 空仓 另仓 | 乙才 仓才 | 另仓 乙才 | 仓--|| (下接流水或阴锣)
接 头 |0 0嘟噜 | 仓 0嘟噜 | 仓 0嘟噜 | 仓 0 || (下接急急风)
导板头
大锣导板头:|大 台 | 仓 嘟噜 才 台 | 仓 —— |仓 —— | 台大 0 ||
大锣小导板:| 0 大大 | 空 才 | 仓 来才 | 乙个 台 | 仓 0 ||
小锣导板头:| 0 大大 | 台 台 | 台个 令台 | 乙个 令 台 ||
帽子头
1、大锣帽子头:|(一指)台 | 仓 才 | 仓 才 | 空 仓 | 仓 | (多罗 0)||
2、小锣帽子头:|(一指)台 | 台 | 台 | 台 大 | 台大 | 台 | 0 |台 |多罗 0 ||
3、小钹帽子头:| 0 台 | 才 台 | 才 台 | 令才 | 才 | 多罗 0 ||
软夺头
大锣软夺头 (平板夺头):| 隆 冬 大 大大 | 仓另才 乙个才 | 空 仓 || (扎 0)||
小锣软夺头 (平板夺头):| 隆 冬 大 大大 | 台另台 乙另台 | 另 台 ||
小钹软夺头 (平板夺头):| 隆 冬 大 大大 | 才另才 乙个才 | 另 才 ||
长丝头
大锣长丝头:|大衣 大大||:仓郎 才来:||:仓 才:||仓 才 | 仓 — ||
小锣长丝头| 大 大大 | 台 另 ||:台 另;|| 台 大 | 台 | 台 ||
小钹长丝头|大 大大 | 才 台||:才 另:|| 才才 来 | 才— ||
四击头
大锣四击头
1、|0 大台 |仓— |仓 才台 |仓台 才台 |仓 0 || (大八)
2、|0 大台 |仓— |仓 才台 | 仓 才 | 仓 0 ||
小钹四击头 |0 大台 | 才 | 才 大八 | 才 台 | 才 0 ||
大回头
| 0 0嘟噜| 拉大 大台||:仓才 才才 台才 才才:|| 仓才 仓才| 仓才 乙才 ||:仓 才:|| 仓 才 | 仓— ||
急急风
| 八 八大台 | 仓 才 ||:仓 才:||:仓:|| 仓 才 | 仓 ||
扑灯蛾
大锣扑灯蛾
1、|冬八 乙台||:仓个 台台 七台 乙台:||空 哐||:扎扎:||
2、| 大大大大 衣大衣台 ||:仓个 台台 七台 乙台:|| 空 哐 ||:扎 扎:||
小锣扑灯蛾
|大大大大 衣大衣另||:台 另台 另台 乙另:|| 另台 衣大衣|另 台 ||:扎 扎:||
小钹扑灯蛾
| 大大 大大 | 衣大 衣台 ||:才个 台台 才台 乙台:||才个 台台 才台 乙台 | 另 才 ||:扎 扎:||
双飞燕
| 衣大 | 衣大大 | 另仓 | 另仓 | 乙才| 仓才 | 另仓 ||
干尾声
| 冬八 乙台 | 仓 0 | 仓 才| 仓 仆仆 | 衣扑 衣 | 仓个 来才| 乙个来 仓 ||
尖板
| 隆冬 不拉台 | 仓 才 | 仓个 来台 | 才台 乙台 | 仓— ||
长锤
1、慢长锤:| 0 0台 |: 仓 七 台 七 :|仓七 台七台 | 仓儿令才 乙台 仓 | 大扑 台 仓 ||
2、快长锤:、| 0 大大|贲儿(衣)贲儿(衣)||:仓七 台七 :||仓七 台 | | 空 才| 仓儿 令才 | 乙台 仓 ||
3、摇板长锤 (撞金钟):| 0 大衣台 ||:仓七… 台七… :|| 仓 七 台七 台 | 仓个 来台 |乙个台 仓 ||
夺头
大锣夺头: | 隆冬| 大大 大(台)| 仓个 来才 | 乙台 仓 | 大扑 台 |仓 0 ||
大锣变格夺头:
(1) | 隆 冬 | 大大 大(台)| 仓个 来才 | 乙台 仓 | 贲儿 贲儿 | 仓 ||
(2) | 隆 冬 | 大大 大(台)| 仓个 来才 | 乙台 仓 |嘟---- 嘟--- 仓 ||
小锣夺头: | 隆 冬 | 大大 大(令)| 台个 令台 乙令台 | 大 | 台 | 台 ||
铙钹夺头: | 隆 冬| 大大 大台 | 才个 令才 | 乙台 才 | 大扑 台 | 才 0 ||
纽丝
慢纽丝:
1、| 仑吨 不拉台 | 仓郎 才台 ||:仓台 七台乙台 :|| 仓郎 才 |仓郎 才台| 仓—— ||
2、|冬冬 不拉台|仓0 才0 |仓郎 才台||:仓郎 才台乙台:||
| 仓郎 才| 仓郎 才台 | 仓 ||
快纽丝:
| 隆冬 八大台 |仓郎 才||:仓才:||仓郎 才台 | 仓— ||
铙钹纽丝:
| 隆冬 不拉台 | 才台 才 ||:才台 才台乙台:|| 才台 才 |才台 才台|才— ||
抽头
大锣抽头:|0 0 |冬八 衣台||
|大大 大大| 衣大衣台||:仓 来台 七台 乙台:||仓 才 乙台|仓— ||
小锣抽头:(1)、| 大大 大大 衣大 衣另 ||:台 另台 另台 乙另台:||另台 衣大衣|另台 乙另台||
(2)、|大大 大大 |衣大 衣另 ||:台 另台 另台 乙另台:||
台个 另台 乙另台 ||
小钹抽头:(0 龙冬 |衣大 衣台)
|0 0 |冬八 衣台||:才个 来才 才台 乙台:||才个 来台 |乙八 乙 |才个 来才 乙台 才 ||
搓锤
大锣搓锤:
(1)、 | 大大 大大 | 衣大 衣台 | 空哐 乙才 | 空哐 乙才 ||:哐 才:|| 哐才 乙才 |哐 衣大 |哐——||
(2)、 | 大大 大大 | 衣大 衣台 | 空哐 衣才 | 空哐 衣才||:哐 才:||哐 才 | 哐 | 哐 ||
小锣搓锤:
| 大大 大大 | 衣大 衣大大 | 另台 0大大| 另台 0大大
(台台 台台)
||:台 台:|| 乙大 大 | 台 ||
铙钹搓锤:
| 大大 大大 | 衣大 衣台 | 台才 乙台| 台才 乙台 ||:才 台:||才 才 来| 才— ||
脆头
硬脆头:|隆隆 八台||:(嘟)仓— :||: 大仓:|| 才 | 仓 ||
软脆头:| 冬八 嘟噜 ||:仓郎 仓郎 :|| 仓 才 | 仓 ||
( 仓 仓 )
五锤
大锣五锤 | 大台 | 仓 才 | 仓 才 | 仓 ||
小锣五锤 |0 (一指)| 台 台 | 台 另 | 台 ||
小钹五锤 | 0 大台 | 才 台 | 才 台 | 才—— ||
住头
大锣住头 | 0 大台 | 仓 才 | 仓 ||
小锣住头 |0 (一指)| 台 大| 台— ||
小钹住头 | 0 大台 | 才 台 | 才 ||
归位
大锣归位 |0 大台 | 仓 嘟噜 才台 | 仓 —— | 仓—— ||
小锣归位 |0 (一指)| 台 | 大大 | 台大 | 台 | 0 | 大 | 台 ||
铙钹归位 |0 大台 | 才 嘟噜 才台 | 才 (另)| 才 0 ||
叫头
大锣叫头
(1)| 0 八大 | 顷 仓 | 扎 扎 扎 扎 | 大台| 仓 才 | 仓才 | 仓 ||
(2)、| 0 八大 | 顷 仓 | 扎 扎 扎 扎 | 八 大八 | 仓 仓 |令 仓 ||
小锣叫头
|0 多罗 | 台 | 扎 扎 | 扎 扎 |衣大 衣|台台|令 令| 台 ||
小钹叫头
(1)、|0 八大 |令 才 | 台台台台 | 大台 |才 台 |才 台|才— ||
(2)、| 0 八大|令 才| 台台台台 | 八 大八 | 才 才 | 令 才 ||
冲头
1、大锣冲头
|八 嘟噜 ||:仓 才:|| 仓 才 | 仓 ||
2、小钹冲头
| 八 嘟噜 ||:才 才:|| 才 台 | 才 |
长尖
大锣长尖
|0 大台| 仓才 才才 | 才 才 ||;仓 才:|| 仓 才| 仓— ||
小钹长尖:
|0 大台|才 ---||:才 才:|| 才 才 | 才 ||
马腿
|0 嘟噜 拉大|乙八 乙台||:仓个 另才 乙个来:|| 仓 0 ||
扫头
慢扫头
1、| 0 台嘟噜 ||:仓 才:||仓 才嘟 |仓郎 才台| 仓郎 才大 |仓个另才 乙来仓 ||
2、| 0 台嘟噜 |仓 才|仓台 才台 ||:仓 大大:||仓大 乙个| 仓 才 | 仓台 才台 | 仓郎 才大 | 仓个来才 乙来仓 ||
快扫头
| 0 台嘟噜 ||:仓 才:|| 仓 | 仓才 仓大八 | 仓 | 仓 | 令 | 仓 ||
六、民间锣鼓吹打方法?
步骤/方式1
揉击。两臂平抬,肘不离两肋,立镲持于胸前;不定方向地旋转摩擦镲面,产生“丝丝”声响后突然两镲分开,产生“丝丝”声响余音。
步骤/方式2
磕击。两臂平抬,肘不离两肋,左镲平端,右手立镲持于胸前;上下磕击镲面,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响。速度不宜过快,力度要求均匀。
步骤/方式3
抖击。两臂平抬,肘不离两肋,双手立镲于胸前;先里后外抖腕拍击镲边,转腕粒度均衡产生连击效果。也可以左手不动,右手抖腕拍击镲边。
步骤/方式4
边击。左手持镲倾斜45度角,右手持镲碰击镲边,发出清晰拖音,节奏要稳,动作要轻便灵活。
步骤/方式5
刮击。左手持镲倾斜45度角,右手持镲由上至下刮击镲面,产生一种颤动的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