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去世 > 正文

如何评价《红楼梦》林黛玉?

2023-11-07 13:07:11  来源:网络   热度:

个人主观主观非常主观的观点,仅供一览。

陈晓旭老师林妹妹镇楼

首先,林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红楼梦》当之无愧的“女一号”,早以其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痴情薄命的形象深入人心。而林黛玉所有的性格特点与形象特征,其实都可以归结到红楼批语的两个字上,即“情情”。

“情情”二字,始见于《红楼梦》第十九回批语,故要充分把握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必须充分理解这条批语。而这条批语的全文,则是:

这皆是宝玉意中心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耳,实亦不能评出此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这条批语,主要评论的其实是贾宝玉,也就是《红楼梦》当之无愧的“男一号”的核心特征——万般皆说不得的“情不情”,这里的两个“情”字,第一个是显而易见的活用,即“同情”、“对……动情”,而第二个“情”,则是很明显的与“不”字连在一起,指待世间万物,包括其实根本没有生命、无知无识的物什,如第十九回,曹雪芹就曾写“宝玉见一个人没有,因想‘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而这一段文字的批语,亦有“情不情”三个字,至于第三十五回,曹雪芹更是借傅家婆子的口,直写贾宝玉是“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显然,贾宝玉的“情”,不仅包括他和林黛玉的“爱情”,还包括对社会边缘的关注与喜爱,一个生命对世界的极度关怀,一种超脱了当时社会正统的,进步到甚至可以说是另类的价值观念。而与他相配的,便“恰恰只有一颦儿”,也就是实则与他在灵魂上相合的林黛玉。

古本《红楼梦》在第三回回末有一句批语,其全文是:

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

比起贾宝玉的“情不情”,林黛玉则是更专一,且更纯粹的“情情”。而“情情”,则是指她因前生注定的木石前盟,钟情于贾宝玉这一“多情公子”,因钟情而执着,因执着而无悔。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批语“求仁而得仁”五个字,可以发现,林黛玉的“情”,其实早已超越传统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她的“情”是“一种为收到价值回报对方的手段”,是“一种要给得比对方提供更多的尝试”,即,她的“情”,是赋予、收到价值,是以此为依托,对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比如,在《红楼梦》最经典的片段,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黛玉葬花,乍从表面看,似乎就是借落花联想伤感寄人篱下的自己,是人物形象多愁善感性格特征与咏絮才的印证;而深入挖掘,可以发现,林黛玉葬花,其实有更深层的寓意。换言之,林黛玉葬花,其本质是对托“情”证明价值的生命个体的哀悼,是在传统儒家伦理社会大背景下,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对立,是自我生命、主体人格、生命意义未得的失落,是一种纯粹的,中国传统诗性中独有的忧患感、生命感,是一种典型的、东方独有的诗意性的悲情。

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所谓“寂寞”,其根本原因就是“情情”。

个人以为,曹雪芹这一切行文安排,其实都可以看做一种指代与象征,以林黛玉这一核心女性形象,象征传统的天然人性观,象征一种对精神自我的追求,所以,林黛玉的毁灭,并不是所谓简简单单的反封建的爱情毁灭,而是一种在社会群体大背景下,个体生命与个体精神的无力与毁灭,一种社会主流认同与个体思想价值产生矛盾时的撕裂,是作者本人思想上的迷惘与寄托

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成为传统小说中无法超越的巅峰,就在于“情情”,在于理想上的精神制高点,否则,这一形象亦不过是《红楼梦》开篇与批语嘲讽的“文君”、“西施”,而这种形象,根本不可能当得起金陵十二钗之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