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徐茂公被贬为刺史?
一、为什么徐茂公被贬为刺史?
历史上的徐茂公可以说是隋末唐初之际最有智谋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号称小诸葛,早年在瓦岗军为李密出谋划策,却惨遭排挤,归顺了大唐李渊,从此他的才华得以在中国历史上尽情潇洒。唐太宗登基后,徐茂功随同李世民先后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多路起义部队,并一举成为了大唐开国功臣,被选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世民经历过玄武门之变,所以深知如果他不安排好后事的话,李治的皇位难免会引起血光之灾。在这么多的老功臣中,李世民最不信任的就是徐茂公,可能是因为徐茂公过于有才,害怕他死后,徐茂公不会服从李志。徐茂公的心机极深,当年奉事李密、为其发丧,视唐朝如同无物。单雄信被唐朝处死前,瓦岗军一众故交无人敢和单雄信决别,唯有徐茂公割肉赠酒作别,这样一个太宗都看不到底的人,李世民是万万不放心把他就给儿子的。所以别看他把徐茂公拉入了“凌烟阁24功臣”,但实则李世民对徐茂公却是怀有很深猜忌的。
所以李世民在去世前想为儿子把路铺好。他要先做恶人,先把徐茂公贬到凄凉之地去任职,借此试探,如果德高望重得徐茂公不服从调动,就说明他不想服从大唐,以此为把柄,为儿子清除隐患。如果徐茂公服从安排,就说明他仍可为大唐所用,再让继承皇位的儿子施恩于徐茂公,把他调回中央,委以重任。如此,徐茂公必对李治感恩戴德,会继续忠诚于大唐。李世民可谓机关算尽、用心良苦,不过这也说明了李世民的帝王之智慧。
不过李世民不知道得是,自己的想法早已经被徐茂公看透,徐茂公被贬时,根本没有回家与亲人告别,立即骑马踏上被贬之旅。对于这对父子,一个要唱白脸,一个要唱红脸。他心知肚明,果然不出他所料,太宗驾崩后,唐高宗李治一纸调令又让他回还中央任职。徐茂公就这样继续为大唐发光发热。
二、陈瑸公故事?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雷州市附城南田村人,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举进士,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湖南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一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康熙皇帝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与于成龙、施世纶等同为当朝名臣,跟海瑞、丘浚合称岭南三大清官。
陈瑸一到台湾,立即深入民间,明查暗访,把前任无辜扣押之300囚犯,释放回家。知府不同意他的见解,上书揭参。皇帝听说所释放之囚乃造反之辈,派钦差到台查办。点犯之日不缺一个。钦差大惑不解,后经仔细讯问,才知这些犯人乃自觉回监听点,表明陈瑸平反冤狱做得对,知府揭参错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陈瑸充当会试分校,旋任四川提学道。翌年,台湾再次发生民变,福建巡抚张伯行向朝廷推荐陈瑸当台厦道。他在奏章里特别强调"为四川省找一学政容易,为台厦道物色一个适当人选难"。康熙同意张巡抚的看法,下旨任用陈瑸为台湾厦门道。陈瑸在台5年,革陋规,禁酷刑,恤番民,重教化,施政得体,民心向化,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春季,陈瑸被提拔为湖南巡抚。同年,北上京都谒见。康熙称赞他是一个"苦行头陀",并说,我昨天召见了陈瑸,仔细观察他的言行,的确是个清官。他原是一个沿海务农之人,既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又没有门生故吏,而天下人都称赞他清廉,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哪能得到这么崇高的声誉呢?他有才能办大事,国家有这样的官吏,实在是天下的大好事,应该从优表扬,为清廉者作鼓励。同年十二月,陈瑸调任福建巡抚。康熙五十五年,闽浙总督满保入朝皇帝,陈兼署闽浙总督。
其时,雷州城之东,洋田万顷,堤岸逼近大海,咸潮年年冲击,渐多崩毁。陈虽远处福建,却时刻关心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他奏请皇帝饬令广东拨给专款修筑雷州东西洋堤围。他担心上面拨下的公款5300余两不够费用,便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把自己俭积下的俸银5000两,送到海康,协助修堤。康熙五十七年十月,陈瑸病逝。皇帝下旨追授他礼部尚书,赐祭葬,谥清端。
陈瑸自踏上仕途至贵为巡抚,二十余年孑身在外,持政办事亲力亲为,平日节衣缩食,"官厨惟进瓜蔬",俸禄都用在民生疾苦上。公元1714年冬,陈瑸调任福建巡抚入朝面圣,次日,康熙对群臣说:"朕昨日召见陈瑸,细察其举动言行,确系清官。以海滨务农之人,非世家大族,又无门生旧故,而天下之人,莫不知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陈瑸任台湾道期间,"未尝延幕僚,案牍胥自任,仆从一、二人"(台湾苏瑛《陈瑸公传》)。机构虽精简,办事效率反而提高,将节省下来的衙门公费三万余两全部用来营造炮台,加强台湾海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陈瑸卒于闽浙总督任上,临终时又疏请以任内所应得廉俸一万三千四百余两上交国库。陈瑸病逝后,清廷笃念贤劳,追授礼部尚书、赐国葬、谥清端等(清一代获清端者仅六人)。
三、会州刺史崔公来的会什么意思?
会:适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适逢永州刺史崔公来。
这句话出自于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原文
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
译文
适逢永州刺史崔公来,说话信实,行事正直,详备地获得了太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下送交给您。
四、陈陈知不如徐公美,意思?
诚,按照古代汉语的意思,有好几种:
1:真诚,诚实,2.确实,实在。
3.果真,如果确实。这三个常用意思中,很显然,第2个最符合。根据上下文,这句话翻译为:我知道我确实不如徐公美。他的本意是劝齐威王要接受众人意见,善于纳谏的,不要被别人蒙蔽。所以,应该取第2个意思。
五、陈九公是谁?
陈九公是峨眉山罗浮洞赵公明的弟子,与姚少司是同门师兄弟,是截教门人。因为闻仲讨伐西岐,“十绝阵”不保,因此到峨眉山请赵公明,陈九公也随师下山。
陈九公手使双剑在阵前出力不少。后来陆压道人出山,与姜子牙合力以钉头七箭书暗算赵公明。陈九公与姚少司为救师傅前往周营抢书,却被杨戬、哪吒赶上。陈九公被杨戬杀死。死后封神榜上封五路财神中的招财使者。
六、陈公祠堂的由来?
陈玉壁,字韫璞,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曾任江西赣州府同知,清乾隆三年(1738年),调任遵义知府。见遵义所辖各地青杠树满山遍野,正是他家乡用来养柞蚕的槲树,于是决心在遵义兴办蚕丝事业。乾隆四年(1739年),陈玉壁派员去山东购柞蚕种,因路途遥遥,山关阻塞,蚕种途中化蛹出蛾,首告失败。乾隆六年(1741年),陈公再次派员购种,蚕种及时运到,次年喜得春蚕,陈公即分发民间喂养。因缺乏经验,蚕染病皆死以致断种,再告失败。陈公矢志不移,当年第三次派人再赴山东购种延师,终于在乾隆八年(1743年)喜得收获。从此,遵义缫丝、织造业应运而生。陈公还在遵义南门关建立黔省第一间丝织作坊,从事缫丝、织绸。时“遵义府绸”名扬海内,遵义山蚕丝绸由此兴盛百年之久。
陈公在乾隆八年(1743年)冬卸任离遵时、群众依依惜别之情,竟到了“挽送者出贵州境不绝,莫不泣下”的程度。嘉庆初(1796年),遵义人民感怀陈公之恩,把他的木主配飨于蚕神庙。道光十八年 (1838年),清廷将陈公列入名宦祠。后来,又分别在遵义凤朝门、苟江、尚嵇建祠堂三处,供奉神位,诏示后辈,勿忘蚕丝之父。
七、桐庐陈公古寺由来?
桐庐陈公古寺称为“芦茨寺”,原为“陈公庙”。陈公讳杲仁晋陵人,以南梁太清三年生。仕隋至大司徒。大业中楼世乾啸东阳。他统兵讨平之降,其众二十余万。浙东已安屡经隋乱遂隐浦,桐之间,他于唐乾符三年第一次封候,北宋宣和三年第二次封候,嘉泰初第三次封真君。五代衣冠,隋唐豪杰,千古功名垂史笔。只轻风雨,南北封候,抚今昔。陈公在我地剿匪,使一方太平,后人为怀念他的功绩,在宋代建芦茨陈公庙供后人祭拜。
芦茨寺是个千年佛教圣地,供奉观音菩萨和十方诸佛,但和天下所有寺庙所不同的是:这里特别供奉一尊当地的活财神菩萨 — 陈老相公。
陈老相公大名杲仁,出生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五月二十日,隋朝时官封大司徒。说到陈老相公,我们可以讲几个故事让大家知道他为什么就成了当地的活菩萨:
隋朝时期,东阳的娄世干起兵造反,陈老相公带兵平乱,立下大功。隋朝皇帝隋炀帝是个昏君,江山没几年就覆灭了。陈老相公不愿再参加兵戈相见,就遣散部下,自己与部分兄弟隐居在白云源烧炭为生。白云源这里是个交通要道,来往商人旅客较多,常有地痞流氓强盗拦路打劫,谋财害命,平民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陈老相公知道这情况后,非常义愤,带领大家打击劫匪,强盗们闻风丧胆,全部降服,从此,浦江、建德、兰溪、杭州这一带的百姓平安无事,来往旅客和商人免受劫匪之苦。
公元648年,陈老相公已是99岁,九月初九深夜,他住的草棚失火,烧成灰烬。但陈公的身体却完好无损,只是面色和肌肤通红。这是佛经里传载的金刚不坏之身,确认为是关帝圣君转世,关帝菩萨具有惩恶扬善、造福人间的威慑力,能保人间平安幸福。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富春江畔建起了陈公庙,世世代代敬拜他。
据桐庐县志载:陈老相公死后成神,每有祈求,必有灵验。唐代乾符三年(868),镇海叛卒王郢占据富春江七里滩一带为非作歹,节度使裴璩带兵讨伐,久攻不下,就到芦茨庙里求陈老相公和菩萨护佑,结果很快擒获了王郢。这件事上报到朝廷,唐懿宗封陈老相公为“忠烈公”。到北宋宣和三年(1121)宋徽宗,赐庙额为“忠佑”,就是尽忠报国、护佑百姓之意。因为他生前和死后都能保人间平安,南宋1205年宋理宗,加封为“孚佑真君”,也称“孚佑侯”(孚佑就是保佑的意思)。
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长毛军浩浩荡荡的船队沿江而上,到达芦茨,护乡团非常害怕,就到庙里占卜,祈求陈老相公的庇护,卜辞是“卜战大吉”,护乡团壮胆出击,果然大胜。据说,当天夜里,长毛们看到一个红脸黑须的将军带领无数天兵天将杀上船来,他们战船掉头乱窜,自相碰撞,坏的坏,翻的翻,大败而逃。后来,这一带人无不坚信陈老相公的灵验,更加虔诚敬奉。每逢五月、九月举行庙会,甚至全县各地轮流接送陈公神像,设案敬拜。
芦茨寺住持释广杭发弘愿重建芦茨寺佛教道场,望十方善男信女,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功德无量。
八、陈公庙的来历?
“陈公庙” 即桐庐陈公古寺,也称为“芦茨寺”。
陈公讳杲仁晋陵人,以南梁太清三年生。仕隋至大司徒。大业中楼世乾啸东阳。他统兵讨平之降,其众二十余万。浙东已安屡经隋乱遂隐浦,桐之间,他于唐乾符三年第一次封候,北宋宣和三年第二次封候,嘉泰初第三次封真君。五代衣冠,隋唐豪杰,千古功名垂史笔。只轻风雨,南北封候,抚今昔。陈公在我地剿匪,使一方太平,后人为怀念他的功绩,在宋代建芦茨陈公庙供后人祭拜。
芦茨寺是个千年佛教圣地,供奉观音菩萨和十方诸佛,但和天下所有寺庙所不同的是:这里特别供奉一尊当地的活财神菩萨 — 陈老相公。
陈老相公大名杲仁,出生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五月二十日,隋朝时官封大司徒。说到陈老相公,我们可以讲几个故事让大家知道他为什么就成了当地的活菩萨。
隋朝时期,东阳的娄世干起兵造反,陈老相公带兵平乱,立下大功。隋朝皇帝隋炀帝是个昏君,江山没几年就覆灭了。陈老相公不愿再参加兵戈相见,就遣散部下,自己与部分兄弟隐居在白云源烧炭为生。白云源这里是个交通要道,来往商人旅客较多,常有地痞流氓强盗拦路打劫,谋财害命,平民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陈老相公知道这情况后,非常义愤,带领大家打击劫匪,强盗们闻风丧胆,全部降服,从此,浦江、建德、兰溪、杭州这一带的百姓平安无事,来往旅客和商人免受劫匪之苦。
公元648年,陈老相公已是99岁,九月初九深夜,他住的草棚失火,烧成灰烬。但陈公的身体却完好无损,只是面色和肌肤通红。这是佛经里传载的金刚不坏之身,确认为是关帝圣君转世,关帝菩萨具有惩恶扬善、造福人间的威慑力,能保人间平安幸福。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富春江畔建起了陈公庙,世世代代敬拜他。
据桐庐县志载:陈老相公死后成神,每有祈求,必有灵验。唐代乾符三年(868),镇海叛卒王郢占据富春江七里滩一带为非作歹,节度使裴璩带兵讨伐,久攻不下,就到芦茨庙里求陈老相公和菩萨护佑,结果很快擒获了王郢。这件事上报到朝廷,唐懿宗封陈老相公为“忠烈公”。到北宋宣和三年(1121)宋徽宗,赐庙额为“忠佑”,就是尽忠报国、护佑百姓之意。因为他生前和死后都能保人间平安,南宋1205年宋理宗,加封为“孚佑真君”,也称“孚佑侯”(孚佑就是保佑的意思)。
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长毛军浩浩荡荡的船队沿江而上,到达芦茨,护乡团非常害怕,就到庙里占卜,祈求陈老相公的庇护,卜辞是“卜战大吉”,护乡团壮胆出击,果然大胜。据说,当天夜里,长毛们看到一个红脸黑须的将军带领无数天兵天将杀上船来,他们战船掉头乱窜,自相碰撞,坏的坏,翻的翻,大败而逃。后来,这一带人无不坚信陈老相公的灵验,更加虔诚敬奉。每逢五月、九月举行庙会,甚至全县各地轮流接送陈公神像,设案敬拜。
芦茨寺住持释广杭发弘愿重建芦茨寺佛教道场,望十方善男信女,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功德无量。
九、陈寔是陈胡公第几世孙?
陈寔公第23世孙、陈后主叔宝之弟陈叔明第5世孙陈旺在江西九江,创立江州义门,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这一支陈姓因受唐僖宗皇帝旌表为“义门陈氏”而得名。义门陈氏从公元1062年奉旨分庄至今已有950年,一家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十、陈顼是陈胡公第几代后人?
史无记载,无可考证。
陈宣帝陈顼(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本名陈昙顼,字绍世,小字师利。南朝陈第四位皇帝(568—582年在位),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陈文帝陈蒨的弟弟。
永定元年(557年),袭封始兴郡王,陈蒨继位后,改封安成王。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陈文帝去世,侄子陈伯宗即位,陈顼成为辅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黜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元太建。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他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将吴明彻北伐,攻占吕梁(今江苏省徐州市附近)和寿阳(今安徽省寿县),一度占有淮泗之地。太建九年(577年),失去淮南之地。
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宣帝陈顼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为高宗,安葬于显宁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