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北魏墓志铭是隶书吗?

2023-12-20 03:00:4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北魏墓志铭是隶书吗?

魏碑, 是我国北朝流行的一种书体。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 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北朝多以此书体刻石, 故叫魏碑。

北朝碑刻书法具有共同风格, 世称“北碑体”、“北体”、“魏碑体”、“魏体”等。魏碑楷书字体风格多样, 富于变化, 不拘法则;点画形态丰富且多变, 掺杂有浓厚的隶意;横画起笔时先竖向写, 竖画起笔时先横向写, 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字形面貌明显受到刊刻工具的影响, 呈现出方整峻厉的风格。章法上字字独立, 无明显呼应和连贯。魏碑, 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渐渐演变的楷书体。虽是楷书, 却融篆势隶意, 草情等众妙于其调。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二、北魏墓志铭元珍墓志怎样写好?

《元珍墓志》,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刻,1920年洛阳城北北陈庄村南岭出土。志高71.4cm,宽66.6cm。楷书,25行,行27字。志载墓主元珍在北魏孝文帝时(约 471—499年)屡建战功之事。碑文端庄可爱,刚劲有力,字迹干脆,骨感强劲,为魏墓志之典型。

三、北魏时代?

北魏国号本是“魏”,“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北魏还有后魏和拓跋魏、元魏的称呼。因北魏皇族出身的拓跋部有辫发的习俗,所以被南朝蔑称为索头虏,简称索虏,或称魏虏。

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拓跋珪最初改称代王,不久改号魏王,可能跟他与慕容永争夺属于魏地的河东地区有关,意在表示代地、魏地都应当由他统辖。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取其美好伟大之意,并含有向江左东晋夸示自己是“神州正统”的意图,尽管如此,在北魏高祖之前仍有相当多的人私下使用“代”为国号

四、北魏复姓?

拓拔氏,穆陵氏,六孤氏,贺兰氏,独孤氏,贺楼氏,勿忸于氏,纥奚氏,尉迟氏。

纥骨氏

拔拔氏

达奚氏

伊楼氏

丘敦氏

乙旃氏

车焜氏

是连氏

若干氏

拔列氏

侯莫陈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事情。因为这期间,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

匈奴、鲜卑、羌族、氐族、羯族等五胡南下,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割据政权。他们也留下了不少复姓。比如说拓跋、独孤、慕容、赫连等。

五、北魏文臣?

北魏崔浩、北魏李冲、西魏苏绰、北齐杨愔。

崔浩是南北朝北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母亲也来自于书香世家。崔浩的父亲崔宏曾官至吏部尚书,被赐为白马公,而崔浩祖上也是无比显赫,以至于他家联姻的亲族都是高门显贵。而崔浩的文学天赋比之他的父亲等人都是远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家族的良好文学氛围的影响中,自幼就博览经书,学习玄象阴阳,各家学说都广泛涉猎,在当时可谓是一代英杰。

杨愔,字遵彦,幼年时便十分成熟稳重,杨愔记忆力超群,只要见过一面的人便能记住别人的名字、容貌乃至于家世,所以他在任用官员时总是胸有成竹,挑选出来的人才也是经过了他的多方面考虑。杨愔在高洋称帝时担任宰相,高洋的姐姐也嫁给了杨愔为妻,当时的杨家正是备受隆宠。杨愔非但没有骄傲放纵,反而更加的小心谨慎,皇帝赐予的钱财宝物他都散给了亲戚朋友,只余下万卷书籍,摆放在家中。但后来高演发动政变时,聪明一世的杨愔却在此时站错了队,作为机要大臣的杨愔被杀害,年仅五十岁。

苏绰是西魏时期的人,从小就刻苦学习,十分擅长算术。苏绰还十分不喜六朝以来浮华雕饰的夸张文风,在他的带领下,文坛焕然一新,他所创作的文体受到后人的效仿。

李冲(450年~498年),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北魏外戚大臣,孝庄帝元子攸的外祖父,镇北将军李宝的儿子。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获赠司空,谥号“文穆”。《全后魏文》录有其文。

六、北魏世宗?

元恪,北魏世宗(483年-515年),北魏第8位皇帝。

元恪(483年~515年),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文昭皇后高照容。

太和七年(483年),出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册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后,即位于鲁阳,由“六辅”秉政。在位期间,扩建洛阳城,巩固汉化基础;向南朝发动一系列战争,攻取汉中之地。向北攻打柔然,国势盛极一时。一生笃信佛教,废除子贵母死制度。在位后期,猜忌忠良至亲,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衰败。

延昌四年(515年),驾崩于式乾殿,年仅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安葬于景陵。

七、北魏文字?

北魏时期使用文字为魏碑体,魏碑体又称为龙门体、伊阙宗等,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方,被称为龙门二十品。

魏碑体特点为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八、北魏忠臣?

崔宏(?-418年),字玄伯。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十六国时期北魏名臣,曹魏司空崔林六世孙。

崔宏出身关东名门“清河崔氏”,少时号称冀州神童。前秦苻坚时任阳平国侍郎兼领冀州从事、著作佐郎等职。苻坚死后,为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继仕后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后被北魏道武帝求得,获授黄门侍郎,与张衮执掌机要,草创典章。皇始三年(398年),议改国号为魏,为道武帝采纳。改任吏部尚书,总裁律令、朝仪、官制,又通制三十六曹,权倾一时。

北魏明元帝即位,奉诏与穆观查处不法官吏,又与长孙嵩疏决刑狱,为“八公”之一。曾建议明元帝起用寿光侯叔孙建,讨平并州羯胡。升任天部大人,累封白马公。泰常三年(418年),崔宏逝世。获赠司空,谥号“文贞”。

九、北魏历史?

拓跋氏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少数民族深度汉化的游牧民族。拓跋氏为鲜卑族,最早活跃在今黑龙江、嫩江以及大兴安岭一带,是这一特殊时期北方建立的第一个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大地上常有争端,拓跋氏趁机自称为王,定国号为“魏”,为了区分于三国时期的曹魏,所以历史上称其为“北魏”。

▲南北朝时期疆域图

多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学习

1、从牧马放牛到建立国家

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居无定所的,他们因为圈养牛羊等牲畜常常是逐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美就去哪里。因为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游牧民族无论男女都擅长骑射,闲时为普通牧民,战时都能杀敌冲锋,十分骁勇。但这种流动性的游牧文明需要依赖农耕文明进行补给,无法自给自足,很多日常所需日用品在草原上是无法得到满足,需要以商品交换为前提才能发展自身。

▲擅长骑射的鲜卑族

鲜卑族拓跋氏击败北部匈奴后,进入漠北地区,这一时期的拓跋氏还维持着部落联盟阶段,并没有形成国家的意识形态。公元315年,拓跋部帮助西晋抗击匈奴有功,被西晋封为代王;当时拓跋氏的领头人拓跋什翼犍以此为根基,以封号定国号,建立代国。这时的代国依然保留着鲜卑族的种种特色,所谓的国家也是一个奴隶制度下的不成熟的体制,依托于草原人强健的体魄和勇猛的战力,拓跋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开始做大做强。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集合旧部,将都城迁至盛乐,改国号为魏,称魏王。部落联盟中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尤其是对被征服、合并的部落。拓跋珪想要振兴氏族就要确立部落中绝对主导的地位,在经历几次内部清剿整合后,拓跋珪真正成为北魏争权的领导者,开始向南北扩展;在扩展的进程中,征服了北方的高车族,进一步提升了北魏在北方地区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2、北方统一,休养生息

北魏的实力不断增强,在广袤的北方大地上还有很多小国、小部落分裂割据着,五胡十六国情况复杂、各不相同;对于实力旗鼓相当的对手,只能徐徐图之,等待时机,各个击破才能达成最终统一北方的目的。

北魏出击的第一个目标是后燕,两方的争斗由来已久,互有输赢,不过北魏终究是技高一筹,用计迷惑了燕军将领,魏、燕两国的较量最终以燕国都城被占领而告终。征服燕国后,拓跋珪进入中原地区,在挺进中原的过程中,北魏人从上到下开始接触中原文化,拓跋珪也鼓励农业发展,北魏原有的奴隶主贵族阶层也逐渐向封建地主阶级转化,北魏统治者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大批汉人地主氏族参与到国家管理和地方经营,这也是鲜卑族汉化的一个重要起点。

拓跋珪正式称帝后,除了注重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管理,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主动发起过大规模的征战,巩固内政的同时加强了对现有疆域的管理。在与柔然和后秦的对战中,北魏稳扎稳打,以不同的战术回击,占尽上风。

3、双雄并立,各自经营

在拓跋嗣继位后,南北方双方都经历了王权变更,但这时的北魏开始琢磨着南下。双方在黄河流域展开激战,拓跋嗣带领北魏兵士夺下了不少军事重镇,但南朝刘宋也顽强抵抗,死守城池。虽然双方都损失惨重,但是明显北魏是占了上风的,南北对峙就此开始。

不过这时的北方有北凉、北燕、柔然等国,大部分的土地都在北魏麾下,尤其是在拓跋焘上位后,这位魏太武帝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身先士卒,经常亲自挂帅出征,战场上兵法如神;在对夏国、柔然、北燕、北凉的作战中,展现出王者的战略高度和军事领域的前瞻性。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北魏几乎横扫北部众国,是让北部地区其他国家君民闻风丧胆的存在。

▲南北朝对峙

北魏在对外用兵的同时,也注重防守,那些被征服的地区都留有守军,加强北魏对其管理。这之后北魏,先后将柔然征服,灭掉胡夏、北燕、北凉,让北方多年分裂割据的乱局回归一统。不得不说拓跋焘的雄才大略,凭借祖辈们创下的基业和自己对局势的把控掌握,最终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北魏的封建王朝逐渐走向完善,君臣团结,民众一心,与南朝刘宋对战中,对南朝的六州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南北对峙中占据了优势。

北魏改革

1、经济转型,矛盾转化

早在北魏引入汉人地主阶级进入国家管理和地方治理的时候,北魏的经济形势就开始改变,北魏传统的游牧经济已经不适应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当北魏接受农耕经济后,农耕文明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地方的士族、豪绅会大量的兼并土地,而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仍以九品中正制为主,由地方层层向上推举,而这中间进行考核选拔的人并不都是中央选出的,所以保举出来所谓的“贤才”都是为了世家豪族的利益而入仕的,根本不会关心底层百姓的利益。

为了限制地方势力,缓和阶层矛盾,北魏的冯太后辅佐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自从拓跋氏建国以来,北魏的各级官员是没有工资的,不论是哪个朝代官员入仕都是有俸禄的,北魏在这方面绝对是个奇葩。也可能是最开始的君主们一心搞事业,对内政方面没有太多的建树,这就造成北魏吏治混乱,甚至影响到了北魏朝堂的稳定。

上级不发银两,下级就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在能捞油水的地方都不放过,其实无外乎就是找能贪赃的路子,或是打皇室的主意,在皇室面前卖惨求赏赐,皇帝心情好自然也不会吝啬。这在北魏早起的游牧文明中是很正常的,因为游牧文明本身就具有掠夺性。冯太后主持颁布了官员的薪酬体系,从吏治上进行了整顿,为后期各项改革的推进减除一定阻力。

▲北魏冯太后画像

2、赋税制度的改革

因为常年战火纷飞,北魏境内有大片土地无人耕种,但是无地可种的流民更多,这些土地在各种不良操作下大部分进入了地主或贵族的领域中,土地兼并的问题日趋严重。所以冯太后依照汉人李安世的建议,颁布了均田令;旨在救赎北魏人民和北魏王朝,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按照人口数量分配田地生产。

▲均田令出天下足

其中,初受田者拥有自己的土地,而且男女、奴隶都可以分到田地,还能有属于自己的世业田,可以世袭留给自己的子女。对于新落户的人也可以分到少量的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流民逐渐稳定下来,百姓有田地耕种,提高了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因为劳动力的增加,可征税的人口数量也有增加,新的租调规则也应运而生。新的租调规定:一夫一妻为一个征收单位,每年交一匹帛,二石粟;相同的租调等量于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8个奴隶、20头耕牛。

▲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税负制度让国家增加了税收收入,国库得以充盈,国家也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这在当时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到了孝文帝时期,除了之前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在文化上也进行了一次深度改革。在汉化的过程中,王室从上至下推行汉语,不再说鲜卑语;将鲜卑复姓都改为汉族单姓,在皇室和贵族中进行推行。尊崇汉族文化,下令修建孔庙祭祀儒家先贤,善待孔子后人。

▲胡服汉化

3、改革失败,北魏势微

从冯太后到孝文帝的改革中,在当时是有利于北魏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在变革初始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北魏的当权者没有经历过汉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很多汉族文化和治国之策没有深度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生搬硬套,无法因地制宜,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察觉、解决。

而对于北魏引进的汉族地主士族们,一开始是让他们进驻改变北魏的生产经济模式,但是北魏的君主忽略了士族门阀力量,他们的势力越做越大,甚至后期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尤其是均田令的推行,极大地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些地方势力最终成为了北魏变革中最大阻力。

在六镇之乱后,北魏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地方势力几乎脱离于中央的掌控;河阴之变后,北魏朝廷名存实亡,后面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最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十、北魏共有多少位皇帝?北魏皇帝列表?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

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北魏皇帝列表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