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如何评价张之洞?

2023-12-19 12:50:1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如何评价张之洞?

张之洞是一个典型的国家主义至上的人。

张之洞是儒家两千多年来被污染得腐朽不堪后,仍然坚持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正统儒家最后的脊梁。

张之洞一生的努力成果,在巨大的历史车轮面前被全部碾碎,一文不值。

但在他身后,中国却按他的洞见实现了浴火重生,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张之洞门客?

张之洞没有出名的门客。张之洞注意整顿吏治,一上任便勤考吏属,振作革弊,劾罢贪纵害民的县官。

山西的铁运销奉天、上海等地,陆运成本很高,张之洞改由天津出海,海运降低运费,张之洞又在产地筹办冶炼局。门客是古代有身分和地位的人收养的有学问能技能的人,门客里面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门客其实就是人才储备库。

三、张之洞劝学?

劝学篇是近代张之洞著。1898年刊行。为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共24篇。 主张以“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以中学纲常名教之本,维系世道人心。提出“中学为内学,西 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观点,主张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用之。提倡立学堂、修铁路等,采用西技西艺。

四、张之洞遗诏?

张之洞不能有遗诏,遗诏是皇帝临终前下的诏书。

张之洞在临终前哀叹“国运尽矣”。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人称为“张香帅”,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1863年,张之洞中进士第三名,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大批军民用工业。他还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学校。1909年去世,谥号“文襄”。

五、张之洞故居?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人称为“张香帅”,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北京故居位于白米斜街11号

白米斜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就在什刹海的南边不远处。张之洞从1907年奉调回京时开始在此居住,并于1909年在此处故去,大概住了两年左右。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1]人称为“张香帅”,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2]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六、张之洞墓?

位于双庙村北约500米处。墓曾被盗。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中,南皮中学“造反派总部”组织重新挖掘。原封土4.5米,墓前有碑。墓室砌砖套,木棺、棺木厚0.13米,黑色。张之洞遗体完好。合葬者三女棺,“造反派”开馆倾尸、曝于野外数十日。一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葬于地下50余年,亦未幸免于难。

出土器物:朝珠1挂,花镜1副,怀表1块,玉翎管1只,珠数枚,此物当时县财政局收去。——引自河北省《南皮县志》第八篇《文化》,第806页。

七、张之洞对联?

晚清重臣张之洞,少时聪颖好学,深受老师喜爱。一天,老师带其春游,触景生情,出了个对句:“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张之洞歪着脑袋,两眼盯着路边的莲池,对出了个俏皮对句:“瘦脚莲蓬歪结籽,白鹭斜观。”老师听后又出了一联:“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春色。”张之洞思索了一阵后对曰:“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这副对联至今被楹联界称为绝对。

张之洞很有才学,野史记载张之洞与人作无情对。有人作“树已半枯休纵斧”;张之洞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还有“欲解牢愁惟纵酒”,张之洞对以“兴观群怨不如诗”。

一次,张之洞奉命招待日本驻华使节横露。席间横露阴阳怪气地说出了一句上联:“日本东来,光照大清一统。”这句话无形中体现出了对大清的侮辱,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愕。横露十分得意,用轻蔑的眼神看着在场的人们。张之洞见状,十分愤怒。从容地端起酒杯喝了口酒,从容镇定地高声吟道:“天朝上看,气贯全球五洲。”天朝是当时中国的别称。张之洞的下联对仗工整,妙句天成,从气势上压住了横露的邪气。

张之洞为人所知的对联,是他与梁启超、孙中山的对联故事。当年梁拜见张,甫一见面,张之洞就出上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也不示弱,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相当绝炒,一副对联,让张之洞对他刮目相看。

孙中山谒张之洞。孙中山递上名片“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一看,大为不满,随即回帖:“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竟敢称兄弟!”孙文也非俗人,随即回“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一看,大吃一惊,马上恭请入衙,好生招待。

对联,不过是张之洞从政、治文之余事,然从这些对联中,足可看出张之洞的学识与机智。

八、张之洞女儿?

张之洞的女儿叫张仁会。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直隶南皮,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1852年中顺天府解元,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教育方面,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九、张之洞长子?

1、长子张权,曾中戊戌科进士,历任驻美公使馆参赞兼留美学生监督、礼部郎中、候补四品京堂等职。

2、次子张仁颋,1871年出生,后被出继给其伯父张之清为嗣子。

3、九子张仁侃,生于1885年,毕业于湖北高等方言学堂,历任刑部、邮传部员外郎、河北省完县、肥乡县、抚宁县等县县长。

4、十一子张仁乐,字燕卿,1898年出生,张仁乐曾留学日本,也曾在奉系军阀李景林手下担任天津县知事。九一八事变后,张仁乐投靠日本,成为了一个可耻的汉奸。张仁乐曾担任伪满洲国执政府内务官,也曾担任武汉伪市长。抗战胜利后,作为汉奸,张仁乐被关押在北平监狱,后来脱身,前往日本,1971年去世。1935年,张仁蠡投敌当了汉奸,先后出任了伪民政厅长、武汉市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张仁蠡以汉奸罪被判无期徒刑,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张仁蠡被改判死刑,被处决。

十、张之洞谁?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人物。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张之洞出生于兴义府官舍,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张之洞幼年禀赋聪慧,五岁入家塾,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

丁诵先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翰林院侍读,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

13岁以前,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小学(文字学)、文学及经济之学,又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打下日后从政和治学的初步基础,并在12岁那年刊刻了名为《天香阁十二龄草》的诗文集。

少年张之洞有夜读静思的习惯,“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他回忆说:“后服官治文书往往达旦,乃幼时好夜坐读书故。”

这种夜间工作的习惯,曾被人指为“兴居无节”,影响了会见僚属,道光三十年(1850年),不满14岁的张之洞回原籍南皮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进入县学,两年后,又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中举,取得参加会试得中进士的资格。

以当时张之洞的学养实力,他应当能够一气呵成,早日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但他直到27岁那年才得中进士。

这十一年中,他前几年的时间耗在帮父亲办理军务,应付贵州苗民起义,以及结婚生子,为父亲治丧守制,自然无暇无心于应试。

到23岁那年将应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第二年应恩科会试,因为同样的原因,又没有考成,同治二年(1863年),他如愿以偿,得中第三名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正式步入仕途,成为官僚阶层中的一员。

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同治五年(1866年),大考二等,以后,他曾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乡试副考官、四川学政职务,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整顿学风,建立经心书院,提拔奖励有真才实学的人,颇得众望。

他任四川学政时,与四川总督吴棠一起在成都建立尊经书院,延请名儒,分科讲授,仿照阮元杭州诂经精舍、广州学海堂的例规,手订条教,并撰写《輶轩语》、《书目答问》两本书,以教导士子应读什么书,应怎样做学问以及修养品德等。

洋务派历史沿革

18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了《海国图志》一书,并且明确在书中阐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欣、文祥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口号为“自强”,后期(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口号为“求富”。

尽管奕欣贵为当时的恭亲王,并且是总理衙门的主持人,而且中央以满族官员为主,但是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势力并不是他们,而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主要是因为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太强大,洋务派并不敢在中央明目张胆的进行洋务活动,总理衙门尽管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推动机构,但真正实施洋务运动的却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得到慈禧太后的默许后,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