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刘公传奇的刘公是谁?

2023-12-19 00:59:1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刘公传奇的刘公是谁?

        刘墉。

       “公”本义是对祖先的尊称,在西周金文中主要指“公”王朝大臣,五等爵名之首,如周公、穆公、召公等,这些“公”都拥有采邑。《韵会》:周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汉末大司马,大司徒,大司农为三公。后来引申为对有大贡献的清官,如:唐公、狄公、包公。

      刘墉之所以能称为“公”,是因为他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刘公传奇讲的就是刘墉断案的一些故事。

     

二、柳子厚墓志铭全文翻译?

《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墓志铭。

原文: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

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

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

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

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

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

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

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

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

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

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

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投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

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

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厚归葬,又准备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属,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

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扩展资料

此文之所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而不衰,就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倾注了丰沛的情感。由此,愤激之笔频出,不平之鸣屡见,行文之中自然而然地打破了传统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夹叙夹议、议论横生、深沉蕴藉、诚挚委婉的特殊风格韵味。

这一特点即便在最后一段铭文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铭文自古用四言韵文连缀而成,大都用来概括前面所述之事。可是韩愈却有意识地只写了三句有韵角却失体例的奇句单行,便就此搁笔。

这难道仅仅是出于改革文体的考虑吗?如果后人能够理解到柳宗元对孱弱幼子的眷恋之心,那么韩愈这三句铭辞,也就是对死者最恰如其分,也最能使死者安息的话了。

作为文体之一的墓志铭自有其体例,例如前需追述墓主先代,后需交代身后安厝及子女情况,这都是为名人写墓志时不可省的笔墨。

在写此类文章时,能积极利用体例,又不完全受它的限制方为上策。此文先述子厚先世,重在表现其刚直的节操风骨。

后写裴行立、卢遵二人对子厚后事安排和家属抚恤的尽心尽力,表现他们生死不变的友情,这些都可与墓主风概相映照,而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沈德潜评语说:“噫郁苍凉,墓志中千秋绝唱!”对此文概括得颇为到位。

三、爱因斯坦墓志铭中文翻译?

在美的前沿揭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说的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探索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新的可能性,不光以知识存在,更丰富了我们的美学世界。

因而说他在原本美的边界上发现了更新的一块土地。

希望能帮上你!:)

四、贵公,翻译?

原文: 昔先圣之治天下也,必先公也,公则天下平矣。

平得于公。

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②。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 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

夷吾③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④,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

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选自《吕氏春秋•贵公》)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

②利而勿利也:意为“(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

③夷吾:管仲,名夷吾。

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④上志而下求:意为“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译文: 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

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

”楚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去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荆楚’这一国别就好了。

”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

”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

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生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 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 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

” 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

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贤人追羡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

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

”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

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

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拨弄锅碗瓢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

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

五、刘公神道碑刘公指的是谁?

指的是刘子羽

刘子羽(1086年~1146年),字彦修,建州崇安五夫里府前村人。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南宋初年官员、将领。宋徽宗宣和中父刘韐帅浙东,佐父主管机宜文字,以破方腊功,入为太府簿。后随父帅真定,以抗金知名。宋高宗建炎初,除枢密院检详文字。张浚宣抚川陕,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绍兴二年(1132年),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四年,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俱罢,责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

六、南阳刘驎之,翻译急需翻译?

【原文】

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译文】

南阳郡有一个人叫刘驎之,字子骥,喜欢游山玩水。他曾经有一次到衡山去采药,深入山中却忘记了返回的路。他在一个山谷中看见一条溪流,溪流南岸有二座用石头修筑的圆形粮仓,一座门关着、一座门开着。溪流水又深河面又宽,无法渡过去。他想要回去,却迷了路,好在遇到一个为做弓箭来砍伐树木的人,问明路径,才得以回到家。听有的人说,圆形粮仓中所储藏的都是神仙配制的灵丹妙药以及各种其他东西,刘驎之就想重新去寻找,但却再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

七、刘公堤全长?

九里。

九里堤肇始于李冰治水,后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为防成都水患主持修筑了九里长堤,唐末西川节度使高骈曾予维修,宋初又经成都知府刘熙古组织重建,故先后被称为诸葛堤和刘公堤。因其全长约有九里,故而称其九里堤,曾在成都历史上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水利千秋》借九里堤引出成都治水文化背后的故事,旨在纪念与传承成都史上众多泽被千秋的治水历史,让更多的后人了解人类智慧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篇章。

八、后汉刘公指谁?

刘公指刘民,东汉少帝刘辩之子刘民及其夫人为了避难来威海的小岛,刘氏到石落村落户后,以出海打鱼为生,并经常到刘公岛上垦荒种地,消暑纳凉,那时此岛被人们称之为“刘氏别业”,后来演称为刘公岛。刘公岛的名字由此而来,并一直沿袭至今。

相传年少的刘民每天随着渔船来到岛上盛产海参的海域捕捞海参,拿回家煮给母亲吃。

母亲自食用了海参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脸色由原来的枯黄渐渐变得黑里透红,身子骨一天比一天硬朗了,昔日后宫中最美丽的爱妃慢慢恢复了靓丽容颜。这让孝顺的刘民惊喜不已,没想到海参如此神奇,就把海参当成了宝物一般深爱有加。而这个刘民就是刘公岛得名的“刘公”。

九、刘公指的是谁?

刘公岛的刘公指得应该是汉皇子刘民。

据传刘公是汉少帝刘辩遗落在民间皇子刘民,当时少帝继位,董卓进京,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汉王朝,把握皇室,把少帝所有儿子全部都杀掉了

当时刘民的母亲,唐妃已经怀有了身孕,董卓下令让侍卫处理掉唐妃,但是这个侍卫深受唐妃的大恩,但是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不敢违抗董卓的命令,只能暗自帮助唐妃,他寻找来一中假死药,让唐妃吃下,唐妃假昏死后,

侍卫瞒过了董卓眼睛,把唐妃的尸体丢到了乱葬岗,半夜又把唐妃从乱葬岗背了出来,把唐妃救活,并告诉唐妃,马上从都城跑出去,隐形埋名过这一生,于是唐妃一路逃到了威海卫,

在途中生下来一个孩子,被唐妃取名刘民,寓意为不忘万民之意,当时为了躲避官府耳目,逃到了这座小岛上,刘民就这样在这座小岛上长大,在母亲的教导之下,长大的刘民十分的善良,对于岛上的人都竭尽全力去帮助,在海岛之上,搭救了许多遇险的船民,晚上的时候,他担心这些航海的人找不到航向,他晚上就牺牲自己晚上睡觉时间,手拿着火把,为这些船民指引航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民手拿着火把,为过往的船民指引航程的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一座雕塑,所以在明朝末年,人们为了纪念刘民夫妇,特讲此岛成为了刘公岛

十、刘公和刘母的故事?

相传在数百年以前,有一条来自江南某地的商船,在海上突然遇到了大风。在茫茫的大海之中,四周没有陆地,也不见岛屿,根本找不到避风的地方。

风浪越来越大,吹折了桅杆,舵也被浪打歪了,船失去了控制,像一片树叶在海面上漂浮。船上的淡水用光了,食物也没有了,艄公们筋疲力尽,只能听天由命。黑夜来临,人们都绝望了,不知能不能平安度过今晚,这时有人突然在黑暗的前方发现有一点微小的火光闪烁。

众人打起精神,拼力将船向着火光划去。渐渐地,火光近了,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出前方是一个岛屿,那火光就是岛上的一栋房屋里发出来的。艄公们上岸后,敲开房门看到一位老翁,老翁叫自己的老伴给众人做饭。只见那老媪只端出一碗米洗好后倒进锅里,众人见了都在想一碗米怎么够这么多人吃呢?饭熟后,大家随吃随盛,饱餐一顿,锅里的饭却不见减少。饭后,艄公们请教老翁名姓。老翁回答:“此为刘家岛,老朽姓刘。”说罢,又取出一袋食物相赠,并送他们回船休息。

次日天明,艄公们又上岛取水,寻遍全岛,却不见昨夜的那栋房屋,也不见老翁老媪的身影。但见岛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众人于是都猜测遇到神仙了。后来,这条船再次经过这里。艄公们又上岛寻找,岛上依然是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但仍不见老翁老媪和那栋房屋。

为了纪念刘公刘母的救命之恩,众艄公集资在岛上修了一座刘公庙,庙内敬祀刘公刘母泥塑双像,以表纪念之情。刘公庙建成后,来往的艄公船夫们每经此地,必上岛进庙祈祷。从此,刘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该岛也逐渐被称为刘公岛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