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2023-06-15 09:36:4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司马光和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是同代的。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二、温国公是哪位史学家

汉朝司马迁写的是史记。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写《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三、温国公是什么意思

谜底:万无一失(wàn wú yī shī)。1、[释义] 指绝对不会出差错。万:形容很多;失:差错。2、[语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近者陕、晋二镇;相继款附;引兵从之;万无一失;不出两旬;洛汴定矣。”3、[正音] 失;不能读作“sī”。4、[辨形] 失;不能写作“矢”。5、[近义] 十拿九稳 稳操胜券6、[反义] 挂一漏万7、[用法] 形容有绝对把握;不会出差错。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8、[结构] 主谓式。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宋英宗年间出任谏议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四、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pdf

汉朝司马迁写的是史记。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写《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五、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翻译

司马光只当了一次宰相,而且只有八个月,就因病去世了。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同时也是北宋时期与王安石新法对抗的守旧派大臣的代表。只看这短短一句话,就可以知道司马光在北宋历史上的地位绝不低。但是真正让后世人认识到司马光这个人,并且将他记在心里的,还是那个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及那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世人称其为“涑水先生”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当时正好在当光山县县令,所以就给司马光取了“光”这个名字。司马光自幼聪慧,早早就受到司马池的专心教导,七岁的时候不仅能背《左氏春秋》,同时还能通晓书中想要表达的意思。

  北宋宝元年间,司马光进士及第,在宋仁宗一朝正是进入官场,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当之无愧的四朝重臣。

  司马光的政治生涯,几乎都伴随着王安石的变法而起伏的。这一点在宋神宗之后的几代,表现的十分明显。

  从宋神宗宣布进行变法之后,支持新法的新党人士和反对变法的守旧派人士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斗。随着最高统治者对新法态度的转变,两党相斗的结局也随之发生转变。

  宋神宗本身就是最先提出变法的统治者,在他的支持和默许之下,王安石站起来开始提出变法。司马光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反对随意改变祖宗之法,所以对于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进行反对。以两人为首的朝廷官员在皇帝面前争论,最终以王安石的胜利而告终。

  当时宋神宗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却遭到了司马光的坚决抵抗,不前往就职。熙宁三年,外放出知永兴军。熙宁四年干脆就退洛阳,在洛阳居住,暂避王安石的风头,选择了一心一意的修撰《通鉴》。

  元丰八年宋哲宗上位,高太皇太后听政,任用守旧派大臣,反对新政,司马光被重新任用,召回京城主持国政,司马光被高太后任命为尚书左仆是兼门下传郎。在司马光当政期间,废除宋神宗一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政。一干新党人士,在这期间也纷纷被罢黜,旧党重新抬头。

  不过当宰相没有多久,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司马光就因病去世。死后朝廷追封他为“温国公”,上谥号“文正”。

六、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在线阅读

读音:bú yì yú wù

释义:不被物质的需求所驱使。

造句:

1、君子不役于物才是正道。

2、不役于物是自省的首要条件。

3、做人当把不役于物放在首位。

4、不役于物,不伤于物,方可自省。

5、追求新的精神境界,少不了要不役于物。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左丘明.春秋末期)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宋)解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