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唐墓志书法欣赏

2023-06-15 09:35:4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唐墓志书法欣赏

泉男生墓志是王德贞撰文的欧阳通书。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基本信息

【名称】泉男生墓志

【书体】楷书

【年代】唐代

【材质】青石质

【形状】正方形

【规格】宽俱91厘米,共四十六行

《泉男生墓志》,唐代正书石刻。王德贞撰文,欧阳通书,调露元年刻。1921年在河南洛阳城北东岭头村出土。曾归陶北溟,北溟欲转售日本人,为张风台以千元截回。后藏河南开封市博物馆。高92、宽91、厚12厘米,其上篆书“大唐故特进泉君墓志”。志文正书,首题“大唐故特进行右卫大将军兼检校右羽林军仗内供奉上柱国卞国公赠并州大都督泉君墓志铭并序”。文凡四十六行,满行四十七字。书法严整峻美,恣肆奇倔,有其父欧阳询之风。此刻晚于《道因法师碑》十六年,故书益臻苍劲。有中华书局石印本,原石现藏河南省图书馆。

该志为正方形,青石质,高,宽俱91厘米,共四十六行,满行四十七字,志文正书,有方界格。志文着重论述了志主泉男生一生所历其事其迹。泉男生本为高丽国人,入唐后高丽国亡,唐帝国在此设郡立县,故志中称其为“辽东郡平壤人也”。泉男生二十八岁时继位莫离支兼授三军大将军。三十二岁时,”加莫离支,总录军国,阿衡元首“。后其弟男产,男建相互嫉恨,各树朋党,阴斗争权,男生被二弟所逐,遂“遣子献诚”入唐求援。唐高宗命男生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使持节安抚大使”,并派铁靳人契必何力及李勣等出兵援助,迫使其弟难产投降,男建被俘,从而使大唐帝国在高丽设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泉男生也是因之晋为右卫大将军兼校右羽林军、上柱国、卞国公,赠并州大都督。

泉男生墓志赏析

泉男生墓志,书丹者欧阳通,乃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之子,与其父欧阳询齐名,世称“大小欧阳”。该志小楷点画工整精妙,笔力遒劲流畅,似出欧阳询醴泉铭、化渡寺诸碑楷法,可谓深得自家风骨。宋代书法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曰:“虽得欧阳询之劲锐,而意态不及也。然亦可以臻妙品矣。”

该志雕刻亦甚精美。盝顶盖上篆书:“大唐故泉君墓志”三行,行三字。题字四周的平面、斜面和侧面均刻有缠枝花卉,并夹有三十二只腾跃的猛狮,惟妙惟肖,灵动异常。

墓志书写者简介

欧阳通( ?~691),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第四子,少夫人徐氏出。官兰台令,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

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尚年幼。母徐氏盼子继承父业,亲自督教书法。那时其父亲的手迹大多散存于民间,徐氏不借以重价购回。欧阳通朝夕临摹,书法大进,尽得父法。遂与其父有“大小欧阳”之称。其书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晚年颇有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南宋董卣《广川书跋》评其书:“笔力劲健,尽得家风,但微伤丰浓,故有愧于父。至于惊奇跳骏, 不避危险,则无异也。”其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二、接近唐楷的墓志铭是什么

读音: zhào mèng fǔ jiǔ chéng gōng lǐ quán míng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此碑为欧阳询奉敕之作,因而更加着意,法度森严,运笔方峭峻拔中揉以圆劲之势,瘦硬而不失丰腴。结字上一反前代楷书字形多趋扁阔的势态,形体多偏长方,彻底摆脱了隶书模式的影响,树立了唐楷的标准格局,被后世推为唐代楷法第一。

三、唐楷名碑

【唐孔颖达碑〈贞观二十二年〉】

右《孔颖达碑》,于志宁撰。其文摩灭,然尚可读。今以其可见者质于《唐

书》列传,传所阙者,不载颖达卒时年寿,其与魏郑公奉敕共修《隋书》亦不著。

又其字不同,传云字仲达,碑云字冲远。碑字多残缺,惟其名字特完,可以正传

之缪不疑。以冲远为仲达,以此知文字转易失其真者,何可胜数?幸而因余《集

录》所得,以正其讹舛者,亦不为少也。乃知余家所藏,非徒玩好而已,其益岂

不博哉!治平元年端午日书。

唐楷精品原色法帖《宋拓孔祭酒碑》,又名《孔颖达碑》,于志宁撰文,无书人名氏,唐贞观二十二年立,碑额有阳文篆书“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十六字,正书,计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日本二玄社出品,海内第一本高清晰楷书书法图片70张。孔颖达为初唐时学者,太宗时官至国子祭酒,授爵为曲阜男,于贞观二十二年卒,卒后诏许陪葬昭陵,故此碑亦为昭陵陪葬碑之一,碑在陕西醴泉县。此碑书法用笔圆润,体势端庄,气息清婉,接近虞世南之书风。观此碑,在结字上同《孔子庙堂碑》相比,显得稍长稍瘦,而更疏朗。可见书者虽学虞而能自立面貌,变在微妙之间,虞以温润见长,此碑则以秀朗相胜,实为唐人楷书中的精品。

四、唐楷的著名碑帖

1、曹全碑;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2、张迁碑;《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3、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4、石门颂;《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5、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东汉石刻。东汉延熹八年(165)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碑文22行,每行38字。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因原石被毁,传世只有四种拓本,即“长垣本”、“华阴本”(即“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或曰“玲珑山馆本”)。“长垣本”为河北长垣王文荪藏,现已流入日本,“关中本”是明陕西东云驹藏,又归华阴人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明本”是四明(今宁波)丰道生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文田本”是清初马曰璐、马曰琯兄弟藏,后归李文田,此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学。“四明本”纵175厘米,横84.8厘米。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

五、接近唐楷的墓志铭有哪些

唐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鼎盛时期,从书法创作的数量、质量及涵盖程度,均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唐代书风的多元及书法理论的研究均在历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反映唐代书风重要载体的唐代墓志,完整而又真实的体现了唐代书法的精妙。

唐代墓志艺术内涵丰富,书体多样,志文多用楷书。由于北朝后期发生文字复古现象,因此唐墓志中出现了许多隶书。唐太宗倡导行书入碑,于是唐墓志中又有不少行书,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墓志书法。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极具重要的书法史学价值与书法审美价值。

六、唐墓志铭书法

唐俭,隋唐时人。

太宗时封莒国公,其像绘于凌烟阁,为初唐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生还。后任民部尚书,唐高宗年间病故。

七、唐墓志铭范文精选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