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隶书第一人
一、齐鲁隶书第一人
伏生是秦汉经学大师,今文《尚书》的传播者。他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秦赢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此后,在秦末汉初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
秦亡汉兴,时势安定后,伏胜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蚀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他把仅存的《尚书》抄录整理,广招弟子,进行传授。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汉文帝时,刘恒想找能治《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此书。后来听说伏胜能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困难,无法应召。文帝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掌故晁错到济南伏生家中学习《尚书》。
伏胜这时因年事已高,言语喃喃,晁错很难听明白,伏胜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由于方言的缘故,传授过程异常艰难。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
伏胜传授的文本,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尚书》。
二、齐的隶书写法曹全碑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篆书发展而来。
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
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01张迁碑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
古朴淳厚,雄强大气,堪称汉碑中此类风格的代表作。通篇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字内布白较少,厚重感、体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每个字所占用的空间也较为匀称,复杂的变化都表现在笔画内部。
该碑在结体上以扁方为主,构字形态独特,方整劲挺,结构谨严,笔法凝练。
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02曹全碑
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十月二十一日。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从此碑的书艺上看,其用笔特征是很明显的。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婉丽绰约,明媚多方。
此碑的阴柔之美为其特色。婀娜多姿,体态窕窈,艳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宫紧收,精气内藏,舒展如群鹤翔翅,雅静端庄,得华贵于古厚之中,寓清秀于风月之间,笔精墨妙,丰腴蕴藉,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意气灵和,开明丽清雅一路。
03礼器碑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04
史晨碑
著名汉碑之一,
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05乙瑛碑
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无额。
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
《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三、隋代隶书墓志铭
唐代墓志艺术内涵丰富,书体多样,志文多用楷书。由于北朝后期发生文字复古现象,因此唐墓志中出现了许多隶书。
唐太宗倡导行书入碑,于是唐墓志中又有不少行书,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墓志书法。
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极具重要的书法史学价值与书法审美价值。
四、齐 隶书
汉隶八大名碑指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张迁碑、曹全碑、华山庙碑、衡方碑。
《鲁孝王刻石》为现存最早的西汉刻石之一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凡20行,每行45字;碑阴五列,上列1行,二列26行,三列5行,四列17行,五列4行。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明郭宗昌《金石史》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碑》、《礼器碑》和《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 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
五、北齐隶书墓志铭
差不多早两个多世纪。
魏碑体书法主要以楷书字体为主,这种字体产生和盛行的时间要比唐代楷书早两个多世纪,之后随着唐楷的确立被淹没了上千年。魏碑楷书到乾隆时期又被发掘出来。
碑派书法所取法的对象是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诸多墓志、碑刻和摩崖刻石。
唐代楷书的字体结构模式一经确立后就在楷书学习领域占据主流地位,无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艺术创作角度都这样。可以说,唐代楷书是其后历代楷书的主要源头。
六、齐隶书曹全碑
《曹全碑》是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内容为记述曹全的功业。碑身两面刻有隶书铭文,在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县,于1956年移立西安碑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