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墓志铭 > 正文

陈寅恪给王国维写的墓志铭评价?

2023-06-12 23:20:5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陈寅恪给王国维写的墓志铭评价?

评价不高。 因为陈寅恪在他所写的《误国论》中批评了王国维的政治立场,认为他是“伪君子”,严厉批判了他的“生于管仲之后,几千年来首遇之狂生,而自比为管仲之后”,认为这是对历史和人物的曲解。因此,陈寅恪写给王国维的墓志铭仅是简单的经历和介绍,没有什么美誉和赞扬之辞。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墓志铭这种文体本身并不是为了评价或批判,而是为了记载逝者的经历和事迹。

二、苏洵女儿?

苏洵的女儿是苏小妹。

苏小妹是苏洵的三女儿,苏轼是五儿子,苏辙是六儿子,另外三人均夭折了。

根据史书记载,苏洵共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是苏轼、苏辙(即大苏小苏),大女儿八娘,是苏轼的姐姐,嫁给程子才为妻。二女儿是苏轼的妹妹,嫁给柳子玉为妻。三女儿既未留下名字,也不知其是否婚配。大概是这个三女儿排行最末,后人给她取名苏小妹。但这个苏小妹绝不可能遇到秦少游。

  因为,苏洵死于治平三年(1066年),大文学家欧阳修为他写了墓志,墓志中说:“君女三人,皆早卒。”说明苏洵的三个女儿都比他早亡。当时秦少游才十七岁,那时与苏氏一家尚不认识,所以不存在黄庭坚向老苏提亲之事。秦少游与苏轼相识时已是熙宁十年(1077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做官。秦少游写了篇《黄楼歌》,苏轼大为欣赏,认为他有屈原、宋玉之才,两人至此为莫逆之交。按照以上记载推算,秦少游与苏家结识时,苏洵已死十一年,他的三女儿死了还不止十一年,这两人是不可能婚配的。

  另外,从苏轼、苏辙来往的信件中亦找不到有关苏小妹的任何记载,可见是民间杜撰的结果。

  其实,在史书中,秦少游的妻子有明确记载且有名有姓,叫徐文美,岳父是徐主簿。秦少游,名观,号淮海居士,高邮人,有《淮海集》流传至今。他在《徐居主簿行状》中明确地谈到徐主簿将大女徐文美许配给他为妻。这也证明秦少游之妻是徐文美而不是苏小妹。

  其实早在清朝时,就有人提出秦苏婚姻的传说与事实不符。清朝赵吉山曾引用《云谷卧余》说:“世传苏子瞻(苏轼)有小妹嫁为秦淮海(少游)之妻,而造为无稽之谈以实之,皆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今所传苏小妹之诗词对话……原属不根之论”,“今俗传为秦少游之妻,误矣!”

  那么,民间传说为何津津乐道,肯定秦少游娶了苏小妹呢?一是秦苏两家关系不平常。秦少游、苏小妹均比苏东坡小,让二人喜结连理,才子佳人相配,是门当户对的上上婚姻。二是苏洵教子有方,大家断定他教女肯定也行。他自己是文学家,两个儿子也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小姑娘受父兄熏陶,必定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女应配才子,小妹的父兄择秦少游作她的郎君,符合推理。于是明朝天启年间,文学家冯梦龙把传说整理加工,写出了《苏小妹三难新郎》,随后的一些文人墨客又据此为蓝本,添枝加叶,编造了许多有关秦、苏之间的婚姻趣事,不明真相的人往往就将此传说当成了历史。

  如此一个有才情的女子原来是杜撰的,让人听起来不觉可惜。

三、封神榜被炭烤的人是谁?

梅伯

梅伯是商朝文丁的弟弟,所以姓肯定是商朝国姓“子”。商朝是奴隶制社会,贵族是统治阶级,梅伯是王族,相当于后世的王爷。

在奴隶社会时期,早已脱离“禅让”的传统,皇室成员和集团对于王位的争夺一直很激烈和残酷。得了王位的君王为了安抚这些皇室近亲,也为了维护对全国的统治,大搞封地,在全国封了数十个同姓诸侯国,让他们去做这些诸侯国的“王”。同时设立了三种爵位:侯爵,伯爵,子爵。

文丁将弟弟梅伯封到古梅国(今安徽亳县梅城集),爵位为伯爵,所以就称呼他为梅伯,这里的“梅”是国名,“伯”是指“伯爵”。

同样的道理,帝乙的弟弟箕子,当时箕子封到的封地是“子爵”等级的箕国,所以名叫“箕子”;纣王帝辛的哥哥启,被封到现在的山东梁山的微国,子爵,所以叫微子,同时微子也是微姓的始祖。

纣王为何炮烙梅伯

比干、梅伯、箕子三人都是商朝国王的直系近亲。论辈分,三人中梅伯最高,他是文丁的弟弟、比干和箕子的叔叔、纣王的叔祖父,爷爷级别的人物。

当年帝乙选储君的时候(当然当时没有这个名称,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叫选太子),有两个人选,分别是微子和纣。

但是当时将就的是先嫡后庶,先长后幼。虽然微子启是长子,但是母亲生他的时候还没有转正,所以微子算是庶出,这点就尴尬了。梅伯辈分高见识广,也看出帝乙欣赏微子启的贤明宽容,所以在朝堂上大力支持微子启为储君,同时拥护这个决议的还有比干和帝乙的弟弟箕子。

但是梅伯、箕子等人的主张遭到了丞相商容等人的反对,商容认为不能紊乱朝纲,祖宗之法不能变。由于反对的人多,帝乙还是立嫡子纣为太子,把庶子启封到微国了事。

立储之争就这样结束了,但是纣王由此便恨上了梅伯、比干、箕子等人。纣王即位后,荒淫无道,宠爱苏妲己(相传妲己父亲是冀州侯爵苏护),梅伯等一批大臣就“死谏”,纣王和妲己对梅伯恨之入骨,就狼狈为奸,绞尽脑计,设计出“炮烙”酷刑。炮烙是空心铜柱,上面分上中下三道门,里面用木炭点燃将铜柱烧红,然后用铁链将梅伯捆绑在铜柱上。梅伯死后被斩成肉酱,纣王惨无人道把肉酱强分给在场的大臣们吃。

炮烙

同时,《封神演义》中东伯侯的原型九侯,将女儿(姜皇后)许配给纣王,由于九侯女不喜欢纣王打的荒淫,被纣王杀害,同时还迁怒于九侯,将九侯醢杀,也就是制成了肉酱。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

宋濂《梅府君墓志铭》: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

屈原《天问》“梅伯受醢,箕子佯狂?”“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四、属于“铭”“说”这两种文体的文言作品?

说:1.《马说》韩愈 2.《试笔说》方孝孺 3.《捕蛇者说》柳宗元 4.《诗说》韩愈

铭:1.《鼎铭》正考父 2.《柳子厚墓志铭》韩愈 3.《盘铭》商汤 4.《三槐堂铭》苏轼

扩展资料: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除此以外,文体还是文娱和体育的合称。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五、楚江王生前叫什么?

二殿楚江王。楚江王名叫厉温,楚江王的前世是东汉末年义阳侯,涿郡涿县(河北涿州)人,魏郡太守。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2月,黄巾军领袖张角组织大批教徒在邺城(邯郸临漳)集结,准备起义,被厉温率军配合卢植、皇甫嵩平叛。

魏文帝黄初年间,曹丕设立义阳郡,厉温被封为义阳侯,世袭侯爵。厉温为官清正,被玉皇大帝敕封为“第二殿阎罗楚江王”,管理大地狱,又被称为剥衣婷寒冰地狱,除此之外还建立了16座小狱。

他掌管铜斧地狱,饥渴地狱,冰寒地狱等十六个小地狱,用以惩治人间作乱的大大凶大恶之人。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