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一、季羡林墓志铭?
季羡林先生墓志铭
去岁今日,先生长逝。呜呼痛哉!巨星陨落,大音沉沦!遵遗训,足三愿,京齐备焉。今葬先生于易州之华龙。桃园幽境,山水氤氲。环翠微而接易水,傍皇陵以眺京畿。列贤归化,燕都生辉。得与友“谈生前未尽之事”矣,夙愿堪慰。乃矗碑鎸石,奠以铭曰:
华夏泱泱,正道沧桑;齐鲁峰青,圣贤迭望。万物熙熙,怀而慕思;大哉先生,高山仰止。
春水盈塘,既俟梦出;季荷清馥,其心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先生自然,不易本初。
语言行止,必怡于和;怀情抱质,怀生万物。眷眷家国,深爱两母;情之切切,粒灰焚骨。
才博以丰,涵盖气象;冠冕三辞,无咎无誉。天道酬勤,大德要道;读书有用,微言知著。
穿时纵域,梵译释源;玄奘齐奘,渠通天竺。探赜索隐,专史为糖;类迩义远,凿幽见光。
经史艺理,古今贯通;珍翰作薪,赓续传统。寂寞传灯,北季南饶;厥有创造,交相辉映。
文化变迁,东西论衡;弘扬国学,日月之明。慎独遗教,真知良知;溅泪和血,忆成镜钟。
世界和谐,闳议崇沦;九州声震,泰山一颂。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仁者高寿,臻至大境。
文与道齐,德比道高;生身化育,天下师表。国之有师,可以问策;学之有师,可以问道。
民之有师,辨明知行;人类有师,文明熙照。
先生至矣哉!呜呼,夫大贤之息,惟其转身。今眺睇苍昊,既邃且深。皎然曜明者,世人或崇其才质气度,或举其思想精神,而先生兼资自得,卓荦超伦焉。夫以区区之身,为世纪接引,使文化得以传薪火、正本源、开新境、激清流;使道德得以指方向、识真伪、辨正邪、启良知。既承于前,又教于后。亿斯万年,弗与泰岳齐天,日月争光,可乎?!
二、韩愈 为皇帝写的墓志铭?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三、墓志铭是什么意思?
墓志铭的意思是古时埋葬死人,为防陵墓变迁,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
虚墓
[ xū mù ]
基本解释
空的坟墓。谓预先筑好以待葬的墓室。
墟墓。丛葬的墓地。
详细解释
空的坟墓。谓预先筑好以待葬的墓室。
《新五代史·周淑妃杨氏传》:“ 太祖 崩,葬 嵩陵 ,一后三妃皆当陪葬,而 太原 未克, 世宗 詔有司营 嵩陵 之侧为虚墓以俟。”
四、墓志铭是什么意思呀?
1. 墓志铭是一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家族背景等信息的碑文,通常刻在墓碑或墓地的石头或金属板上。它是一种表达对逝者哀思、缅怀和纪念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现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形式。
2. 墓志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墓志铭通常是用大理石制成的,刻上逝者的名字、出生年月、死亡年月以及一些赞美的话语。在中国,墓志铭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记载帝王或高官显宦的生平和功绩。
3. 墓志铭的内容通常包括逝者生平事迹、家世背景、参政历程、文学艺术成就等方面的介绍,也有的添加了亲友的祭文、传略、題詞等。墓志铭既是一种纪念逝者、表达哀思的形式,也是一种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4. 刻写墓志铭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首先要确定逝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和主要事迹;其次要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和生活背景确定所采用的语言、文字、格式和内容;最后要确定刻石的材料和工艺,一般以石材为主,也可以使用金属、木材等材料。
5. 墓志铭的创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学和艺术素养,这需要作者精熟文字、熟悉历史、懂得表达。同时,为了保证墓志铭的可读性和美观度,还需要有一定的雕刻技术和审美能力。
总之,墓志铭是一种记载逝者生平、事迹、家族背景等信息的碑文,它反映着逝者的生命历程和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刻写墓志铭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精熟文字、熟悉历史、有一定的雕刻技术和审美能力也是必要的条件。
五、柳宗元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柳宗元传?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河东(今现山西运城)柳氏家族。世人喜欢称他为“柳河东”,或者“河东先生”。
柳宗元
河东先生算得上官二代,家境好,上面又有人——唐高宗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乃是柳氏家族成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尘俗规则。后来王皇后败落,柳家上下又跟着遭殃。
身为柳氏家族一员,尤其作为家中独子,柳宗元自觉担起通过读书重振柳氏家族的人生使命。
柳宗元自小聪颖过人,脑子活,富有才学,13岁以文成名,少年得志。作为相伴一生的好朋友,刘禹锡这样评价他:“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
总之,出名要趁早,柳宗元做到了。
接下来的人生之路也算顺风顺水。20岁,高中进士。25岁,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放在今天,公务员考试对他而言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竞争激烈的仕途,凭着少年盛气与一腔热忱,柳宗元过关斩将,一路平步青云。
若干年过去,再回首,这应该是他最安稳也是最得意的一段时光。
公元796年,柳宗元24岁。他服完父亲丧期,与之前定下的娃娃亲杨氏结成连理。
柳母非常喜欢杨氏,孝敬且贤惠。她曾心满意足地表示,自从娶到这个媳妇,就像多了一位孝顺的女儿。
婚后两年多,杨氏因病去世。那一年,她年仅23岁,柳宗元也不过27岁。
岁月悠悠,道路坎坷,他再也没有正式续娶。除了自己后来一直遭受贬谪导致不便婚配之外,也因为与杨氏感情笃深,心中有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憾恨。
柳宗元写过一首悼念亡妻的文章《亡妻宏农杨氏志》,记录了妻子杨氏的生平籍贯、原生家庭的情况,还有她与丈夫以及家人相处时的柔顺贤良,同样也表达了自己老去之后“之死同穴,归此室兮”的意愿。
后来,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柳宗元自叹“茕茕孑立,未有子息。”盛年丧妻,孑然一人。迎风对月的夜色里,辗转反侧,孤枕难眠。
大概从这时开始,柳宗元开始体味到人生孤独的况味。
父亲、妻子相继去世,给柳宗元带来沉重打击。就如杜甫两句诗:“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柳宗元化悲痛为力量,经过自我调整,收拾心情,开始全身心用于实现仕途抱负。
正所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在朋友刘禹锡引荐下,柳宗元结识了唐顺宗统治集团下的一把手,也就是当时的翰林学士王叔文。
唐顺宗永贞年间,在王叔文、王伾两位朝廷重臣支持下,柳宗元、刘禹锡等一群有志青年,以匡扶社稷、安邦济国为己任,发动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
他们废除苛捐杂税,释放宫女,还她们自由,也像当下这样大力度拍苍蝇、打老虎。为了革除政治上的沉疴积弊,探索新出路,柳宗元等人将此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终因为宦官压制,仅仅八个月,这场改革就以失败告终。
那一年,柳宗元33岁。33岁,是柳宗元短暂人生的分水岭。
33岁之前,事业有成,婚姻一度美满,整个人生像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那样呈上升趋势;
33岁之后,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亲人相继离世,自己在仕途上连遭打击、倾轧,到死都没有等到出头之日。
公元805年,发生“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永州。
老母病故,幼女夭折,房屋失火,在遭受这些重创的情况下,境由心造,言为心声,柳宗元写下代表作《江雪》。那时候,他必然孤独至极。
关于孤独,美国作家耶茨说:“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既然这份孤独无法穿越和战胜,该怎么办呢?
幸好,还有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朋友刘禹锡一路相伴。
彼时,同样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朗州的刘禹锡眼看朋友陷入人生低谷,劝慰的话不必多说,他给柳宗元写了一首诗,非常正能量,不愧“诗豪”称谓: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说,秋天虽然寥落孤寂,假若换个角度看它,同样富有春天那份种明朗舒爽。当白鹤从天空飞过,就能引起我写诗的兴致。兄弟,你也要加油啊!
不知是否刘禹锡的激励起到作用,柳宗元振作了起来,开始找事做,比如寄情山水。在优山美地之中,心境获得超脱。同样是垂钓,格局已然不同于之前: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渔翁》,也是写于贬谪永州期间。此时此刻,映如柳宗元眼帘的,有青山碧水、白云出岫,传入耳中的,有船桨欸乃、瀑布激流。由自然而生的舒缓、从容,成为字里行间和诗人心中的节奏。
他开始游历好山好水,回来后写下游记——《永州八记》,最有名的要属《小石潭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乍看之下,写了静谧幽美的山中景致。再细品,其实藏有一颗孤凄之心。
除了游山玩水,他跟韩愈在写作上观点一致,两人一拍即合,兴兴轰轰发起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大力推崇以内容取胜的散文,由此开创出一个文学新时代。
在这段时期,除了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柳宗元还写下《捕蛇者说》《三戒》等绝妙作品。
永州十年,柳宗元在愚溪边归园田居,躬耕稼穑,或独自垂钓,或与友饮酒。他在诗歌里写道:“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这样一种生活,容易让人想到叔本华一句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公元815年,42岁的柳宗元、还有刘禹锡等人接到朝廷诏书,让他们回长安。这可是盼星星盼月亮的一件事啊!
回去不到一个月,脚跟还没站稳,由于刘禹锡写了一首观花诗,惹下莫须有的祸。继而哥俩再次被贬。
本来呢,柳宗元被贬柳州,当他得知刘禹锡被贬到比柳州更远而且异常荒凉的播州时,立马向朝廷请求:看在刘禹锡老母年迈、远行不便的份上,将他与刘禹锡对调,他愿意替刘禹锡去往播州。多亏好心人从中帮忙,才将刘禹锡由播州改为较近的连州。
这件事,由韩愈记载在《柳子厚墓志铭》当中。柳宗元这个人,对朋友如何真心实意、掏肝挖肺,由此可窥一斑。
已进不惑之年的两个人,从长安出发,结伴同行,去往被贬之地。在衡阳,柳宗元作了《重别梦得》,与刘禹锡告别。哥俩从此分道扬镳,再没相见: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他俩没有等到“晚岁当为邻舍翁”的那一天——公元819年11月28日,柳宗元病死在柳州。享年47岁。
去世之前,柳宗元将所有文稿,以及未成年的儿子一并托付给相识相伴、相互勉励一生的好友刘禹锡。
后来,刘禹锡将柳宗元的儿子抚养成人,将他所有文稿编撰成集。终不负朋友嘱托,也给后人带来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漫漫人生,难免孤独。如若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一程,多少能驱散那份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更应像柳宗元与刘禹锡那样风雨同舟、雪中送炭。
最新发布
- 1韩愈
- 2雄起的成语?
- 3碑序是什么?是不是碑文?还是墓志铭?
- 4吕布
- 5形容诚心诚意的古诗?
- 6写给窦娥的墓志铭?
- 7旭字押韵?
- 8和墓志铭类似的词语?
- 9元怿墓志是谁写的?
- 10维特根斯坦墓志铭?